蒋 晴,杨本香,耿辉辉,王亚萍,徐 曙,卞春雷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江苏射阳224314)
小麦赤霉病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全国各麦区均有发生,属于典型的气候性病害。该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能发生,可引起小麦苗枯、茎秆基腐和穗腐等症状,在田间以穗腐最为常见,危害最大[1]。一般在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2]。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地处江苏沿海中部,气候湿润多雨。小麦是主要种植作物之一,特别是赤霉病敏感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加上历年来防治药剂以多菌灵为主,品种单一,病菌抗性上升很快,导致感病品种的赤霉病防治成为大难题[3]。
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是由先正达公司研发的作用于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的新型吡啶酰胺类杀菌剂[4]。有研究认为,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孢菌呈现出较高的室内活性且田间防效优越,同时还能降低小麦籽粒中呕吐毒素的含量及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可作为生产中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或后备药剂,同时也可考虑作为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抗性治理的替代药剂[5]。因此,本试验选择了几种药剂配方和氟唑菌酰羟胺进行防效比较,以期找到更多能有效防治赤霉病的配方作为储备药剂。
试验地点设在新洋分公司新西生产区27 大队S7 号田(120.29°E、33.64°N)。土壤类型为砂壤土,肥力中等偏上,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前茬为水稻。
供试小麦品种为淮麦33(高感赤霉病),播种日期是2018 年10 月21 日。
供试药剂:20%氟唑菌酰羟胺SC(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30%丙硫菌唑OD(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75%丙硫菌唑DF(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0%丙硫·戊唑醇SC(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生产),30%氰烯菌酯·丙硫菌唑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3%戊唑醇SC(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生产),40%多菌灵SC(江苏蓝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氰烯菌酯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共设18 个处理,见表1。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小区面积30 m2。处理1 至处理13 共施药2 次,第1 次是4 月28 日,小麦处于扬花初期,第2 次是5 月5 日,小麦处于扬花盛期,2 次施药间隔7 d;处理14 于5 月5 日小麦扬花盛期施药1 次;处理15 至处理17 于4 月28 日小麦扬花初期施药1 次。施药机械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对水量30 kg/667 m2。4 月28 日施药当天和第2 天连续降雨27.2 mm,5 月5 日施药当天未出现降雨及其他不良天气。
表1 各处理药剂配方及防治次数、时间
小麦抽穗至收获期间共降雨65.4 mm,雨日12 d。具体降雨情况见表2(所有气象数据均来自盐城市气象局)。
1.5.1 调查时间与方法。于第2 遍药后23 d(5 月28 日)进行赤霉病调查,每个小区对角线调查2 点,每点相连50 穗,记录病穗数和病级。观察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有无药害或对小麦色泽有否影响。各项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1.5.2 赤霉病病级分级标准。0 级:无病;1 级:病粒数占全部穗粒数的1/4 以下;2 级:病粒数占全部穗粒数的1/4 ~1/2;3 级:病粒数占全部穗粒数的1/2 ~3/4;4 级:病粒数占全部穗粒数的3/4 以上。
1.5.3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Excel10.0 和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
药后观察不同处理对小麦的安全性,发现各药剂与清水对照处理没有区别,安全性好。小麦长势色泽方面,氰烯菌酯、多菌灵和对照3 个处理,色泽较暗,明显差于其他药剂配方处理。
由表3 可知,药后23 d 调查,处理6 和处理4的病穗率防效最高,分别达88.89%、87.50%;其次是处理3、处理9 和处理5,病穗率防效也均在80%以上;只施药1 次的处理17、处理14、处理15 以及处理16 病穗率防效较差,均低于60%;其他各处理病穗率防效均在60%~80%。
表2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表3 不同药剂配方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比较
续表
由表4 可知,药后23 d 调查,处理4、处理6、处理9 和处理5 病指防效均达90%以上,分别为95.00%、93.48%、92.19%、90.67%;其次是处理8、处理3 和处理11,病指防效均在80%以上;较差的仍是只施药1 次的处理17、处理14、处理15、处理16以及多菌灵处理(处理13),病指防效均低于70%。
表4 不同药剂配方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比较
不同药剂配方的试验结果显示,30%丙硫菌唑OD 4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和20%氟唑菌酰羟胺SC 40 mL/667 m2+ 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这2 个药剂配方于扬花初期、盛期各施药1 次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其次是40%丙硫·戊唑醇SC 50 mL/667 m2和20%氟唑菌酰羟胺SC 70 mL/667 m2这2 个药剂配方于扬花初期、盛期各施药1 次处理。综合来看,这4 种药剂配方均推荐使用。
无论是丙硫菌唑还是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扬花期间只施药1 次的防效均较差,故不建议只防治1 次。通过比较20%氟唑菌酰羟胺SC 的不同用量可知,该药需用到70 mL/667 m2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效。通过比较40%丙硫·戊唑醇SC 的2 个用量可知,50 mL/667 m2的防效略好于40 mL/667 m2的防效,但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再结合药剂成本,推荐使用40 mL/667 m2的剂量。
无论是丙硫菌唑还是氟唑菌酰羟胺,减量后和43%戊唑醇SC 复配效果均好于单剂使用效果,故推荐复配使用。30%氰烯菌酯·丙硫菌唑复配剂效果略好于25%氰烯菌酯单剂,但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故不推荐使用。对于使用同等有效剂量、但不同剂型的丙硫菌唑而言,30%丙硫菌唑OD 的防效优于75%丙硫菌唑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