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彦伟 祝新耿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地方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人才的基地,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农业发展,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探求中职涉农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社会化服务等改革的新思路,建立科学完善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以培养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是努力提升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农业职业教育以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随着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黄河中下游滩区规划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生态修复和保护需要大量相关人才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是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力量,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和新兴产业的农技人员是保证规划实施的关键,但中职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还不能适应农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家战略及地方规划为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相融合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个国家重大战略。加强黄河治理保护,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是当务之急。此战略是千秋大计,事关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大面积的滩涂淤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是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当地盛产的“原阳大米”是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素有“中国第一米”之美誉。《新乡市沿黄区域三县一区相关规划》指出,原阳县规划布局为“一域,一带,三区,三组团”,发展目标是将原阳县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新兴农业经济强县,大力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产业,打造郑州大都市的“后花园”。借助良好的农业基础,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高效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优化建设都市圈的菜园、果园、花园和牧场“三园一场”,将沿黄滩区建成集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沿黄生态景观产业带,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带给涉农专业“危”与“机”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给沿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为该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当地农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需要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及培训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农业领域在扩大,技术在进步,农业发展思路在改变,作为培养农业技术及管理人才的职业学校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否则中职涉农专业就会脱离市场,日渐萎缩甚至停办。社会的发展已经使涉农职业教育产生了危机,但危与机是并存的,心存危机,接受挑战,迎难而上,抓住历史难得的大好机遇,积极改革,总结创新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于当地农业的大发展,就会化危为机。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我国农业将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随着涉农专业服务水平的提高,中职涉农专业也将会大发展。
三、中职涉农专业发展现状
(一)专业设置固化,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发展
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大多设置固化,不能与当地农业发展相适应。以前农业是解决温饱问题,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而现在是着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需求的多样化、特色化、精神愉悦化就需要学校改变传统的专业设置,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开设的专业大多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和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两个专业,专业过于基础,缺乏地方农业特色,所涉及知识和技能涵盖大农业,技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不能满足农业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二)授课模式与职业教育不相符
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普通中学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大多数教师过分注重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及理论讲授,而对学生实操性、技术性培养弱化,对农业的新思路、新技术涉及很少。知识结构和观念陈旧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专业水平的提高,不少教师过分重视理论教育和知识传授,忽视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活动封闭在学校内的课堂上,缺乏到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
(三)授课内容跟不上农业科技的进步
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农艺知识及技术不断出现,而中职院校的专业课知识还停留在以前的课本知识上,新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在教学中得到学习和应用。中职教材主要是大学教材的精减本、缩写本,不具备地方农业特色,内容过多、过细,不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涉农专业使用教材大多内容陈旧,新的知识及实训实践技能不能及时在授课内容里得到更新,教材修订不及时,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四、转变观念,紧跟时代产业发展
中职涉农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已经阻碍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发展的步伐。要改变现状,先改变思想。思想来源于意识,如果对社会发展没有深刻的认识,对我国农业的改变没有清醒的认知,仍停留在对传统农业的认识上,止步于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危机与挑战,转变观念,调整思路,重新思考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改革。
五、中职涉农专业应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融合
农业职业教育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相融合。中职涉农专业改革必须和当地的经濟振兴、农民的致富联系起来,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要求中职涉农专业应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和方法、社会培训等融合到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一)涉农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相融合
涉农专业要主动适应国家及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建立以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专业规模、教材开发等方面要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国家战略及区域规划,根据地方农业特色,变大专业为小专业,增加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如,特色林果业、园艺花卉业、蔬菜种植业及设施栽培、食用菌、草原牧场、特色养殖等,培植新兴学科及专业,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涉农专业。在加强传统种植、养殖技术类专业发展的同时,应增设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流通与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休闲服务类专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农业产业方兴未艾,农业产业链逐渐拉长和增粗,农业相关各领域人才需求将快速增长,要求中职涉农专业也要紧跟时代和产业发展的步伐,及时对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涉农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应与时代相融合
中职涉农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繁重,教师教育理念、职业能力、行为规范、社会服务能力、责任感、事业心等方面还不能满足新时期农业、农村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对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以及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中职涉农专业教师要有使命感和危机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参加相应的培训,提高自已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职业教育中。提升自已的社会服务化水平,参与到企业及田间生产一线,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实践技能。通过参加培训学习和自主学习,加强教师现代职业教育新理论、新观念、新模式等方面的学习,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涉农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涉农专业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涉农专业应根据岗位需求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变过去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为突出实用性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过去以对口升学为主转变为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按照产业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来培养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服务人才。教学各环节应强调其实用性,教师、学生要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到生产一线中去,把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技能锻炼,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需求为目标,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四)涉农专业社会服务培训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
涉农专业除了对中职在校学生进行系统教育教学培养外,还应加强对农业主体人的培训。现代农业的生产与经营主体是农民,农民的专项技术培训需要农业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中职涉农专业可以利用自身教育机构优势,组建或协助组建专业培训机构,参与到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培育出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社会服务型高素质职业农民,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提高中职涉农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中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总之,随着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对我县乃至全区域的农业职业教育都是一个重大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涉农专业学校应紧紧抓住这次机遇,顺应市场需求,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的修复及保护,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积极进行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真正服务到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张翠翠,论河南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J]河南农业(教育版),2015(8).
[2]田春英,王平,涉农中职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3).
[3]尹小莉.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求知导刊,2016(13).
[4]陈功义.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影响研究[J]河南农业(教育版),2015(8).
作者簡介:吕彦伟(1974-).男,河南原阳人,讲师,研究方向:农业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曹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