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基于近20年来相关文献的回顾与述评

2020-07-22 06:03李良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理论社区研究

李良进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基于近20年来相关文献的回顾与述评

李良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 518055)

随着中国城市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城市社区治理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相关文献的回顾,对近20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发现,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数量与社区治理政策发展有着紧密关系,研究学科集中于政治学、社会学等。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五个核心议题分别是社区治理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社区治理结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治理创新、社区参与。现有研究在跨学科融合研究、本土化基础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理论体系研究、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人工智能与社区治理研究、社区治理能力及治理绩效测度与评估研究等是未来值得重视和加强探讨的主题或领域。

城市社区治理;研究述评;展望

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尝试对近20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果,指出研究中的不足,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展望社区治理未来发展及趋势。

1 研究的基本状况

1.1 社区治理研究的总体趋势

笔者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学术期刊为来源数据库,分别以“城市社区治理”为篇名和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2018年,共检索到论文945篇①需要说明的是,很多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成果并不是直接冠以社区治理的关键词,因此,实际研究成果远超过945篇。因篇幅限制,本文只对以“城市社区治理”为篇名和关键词检索到的945篇期刊论文进行分析。。这些论文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具体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成果中,政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占据全部论文的七成以上,其次是社会学,90%以上的研究成果都来源于这两个学科。

将检索到的期刊论文进行年度分类统计,全部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情况如下(见表2)。

从表2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关论文数量经历了从起步、稳步发展到转型快速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2000-2006年)。这一阶段总体研究成果较少,所发表的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5.17%,平均每年发表论文为8.2篇。(2)稳步发展阶段(2007-2012年)。这一阶段所发表的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19.21%左右,平均每年发表论文30.3篇,比第一阶段增加了近4倍。(3)转型快速发展阶段(2013-2018年)。这一阶段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成果急剧增加,所发表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75%,平均每年发表论文119篇,比第一阶段的14倍还多。

表1 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

表2 不同年份发表的论文数

图1 不同年份论文数量

从国家社区建设和治理政策来看,研究成果数量与政策发展过程有着紧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有学者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区发展进程划分为启动(1978-1999年)、发展(1999-2013年)、转型(2013-至今)三个阶段②郭圣莉,张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与创新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80-8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作为社会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治理,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因此,2013年后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成果出现“井喷”现象,不但在数量上剧增,而且在学术质量上也有较大提升。

1.2 社区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

通过利用Bicomb2.0共词分析软件作为分析工具,对收集到的945篇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得到关键词3885个。为了提高文献分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将部分意思相近或主题高度相关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然后整理出前24个高频关键词排序(见表3)。

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热点研究图谱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1)社区治理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研究,包括社区、城市社区、治理、社区建设、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治理理论等关键词;(2)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涉及问题、困境、对策建议、社会资本、依法治理、社区服务等高频关键词;(3)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主要涉及治理结构、社区党组织、基层党建、政府角色、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业主委员会等高频关键词;(4)社区治理模式研究,涉及治理模式、社区治理模式、社区自治、多元共治、协同治理、合作治理等关键词;(5)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主要包括治理创新、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社区参与、居民参与等高频关键词。

表3 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前24个高频关键词排序

从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分布(见表4)来看,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主力军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成果数量排在前5名的高校依次是:华东理工大学、河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表4 论文第一作者的工作单位分布

2 研究的主要议题及结论

2.1 社区治理基础理论研究

目前学者们关于社区治理基础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治理、社会资本、“非政府组织”等理论上。

关于治理理论,夏建中基于对全球治理、民族国家治理、地方治理等三种治理理论共同特点的分析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社区治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刘娴静运用治理理论审视和分析中国城市社区的改革与创新[2]。尹浩、陈伟东详尽分析了以社会为中心的治理理论、以市场为中心的治理理论、以组织网络为中心的治理理论及以国家中心的治理理论等四大理论流派[3]。刘红、张洪雨等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理论视角界定了“村改居”社区的四个治理主体即基层政府、自治组织、居住人群和社会组织及其相应功能[4]。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钱海梅、齐卫平阐释了作为社会资本核心要义的信任、规范和网络与城市社区治理存在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5]。燕继荣认为致力于“熟人社会”建设、促进社区自组织发展、加强社区成员交往和信任、提高社区成员集体行动能力的社会资本投资是增强社区治理创新制度依赖性的有效途径[6]。黄立敏认为社会资本直接影响着社区治理的绩效,并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来分析研究“村改居”社区治理模式[7]。

关于“非政府组织”理论,李强从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视、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政府与社会调节的关系和如何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等四个方面,比较了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8]。徐永祥、曹国慧从“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出发,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9]。徐丹介绍了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理论、兴起原因和发展的脉络,并梳理了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10]。

2.2 社区治理结构研究

绝大多数学者运用政府-市场-社会三维分析框架,从社区治理总体结构、各治理主体角色功能及主体之间权力冲突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总体结构: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正由一元主体向“一核多元主体”转变,多元治理主体主要包括党政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辖区单位及社区居民,治理过程由行政控制向民主协商转变[11-13]。

关于政府角色定位和职能:学者普遍认为,政府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在社区治理中承担着社区建设领导者、公共服务供给者、社会组织培育者和监督者的复合角色[14-16]。

关于社会组织角色和功能: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推动力量。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有助于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17-19]。

关于社区治理主体之间权力和冲突方面:学者们探讨的重点涉及城市社区物业纠纷及业主维权[20]、城市社区居民和基层政府解决城市社区冲突的主要途径与举措[21]、社区治理中分权矛盾的解决对策[22]、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变迁、主体间冲突产生的原因与表现以及协调冲突的原则和方法[23]。

2.3 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关于社区治理模式的研究,从研究主题或内容上来看,学术界主要围绕社区治理模式国际经验、中国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中国社区治理发展历程这三方面展开研究,成果比较丰硕。

关于社区治理模式的国际经验,学术界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出发,将国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概括为三种典型类型: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自治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24-25]、以新加坡为代表的行政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26-28]、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型(政府社区合作型)社区治理模式[29-30]。

关于中国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目前学术界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社区建设为标志的社区治理实践模式进行了总结。葛天任、李强提出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四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社会自治模式和专家参与模式[31]。王青山、刘继同在《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一书中分析了“镇江模式”、“天津模式”“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南京模式”“青岛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四平模式”九个社区建设模式。大多学者比较认同的典型中国社区治理模式主要有四种:(1)上海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2)沈阳模式,被视为是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3)江汉模式,被认为是一种政府与社区共生、机制功能互补的社区治理模式。

关于中国社区治理发展历程,学术界一般认为城市社区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再从社区建设到社区治理的发展过程,正经历由行政型社区向合作型社区和自治型社区的发展过程,具体的阶段划分因视角标准不同而异[32-35]。

2.4 社区治理创新研究

学术界从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社区治理现代化、社区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视角,主要围绕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社区治理、治理主体多元合作协同创新社区治理三个方面提出社区治理创新路径、方法和手段。一是关于党建创新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方面,沈跃春提出要以社区党建创新为引领,构建社区治理五大体系,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推进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36]。王海荣、闫辰以国家一社会关系理论、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主要分析框架探讨了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37]。二是关于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社区治理方面,李璐提出了城市社区“微治理”概念及其实现路径[38]。有学者提出将大数据技术、新媒体与城市社区治理相结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增益居民福祉[39--40]。三是关于治理主体多元合作协同创新社区治理方面,陈荣卓等抽取2013-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典型案例,构建总结出四种城市社区协商实践的经典模式[41]。任路、田馨滦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建材东里社区的案例研究,分析了以社会组织为链接点实现城市社区协同性治理有效路径[42]。

此外,吴海红、张艳国等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的历史视角,分析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社区治理的新常态、治理创新的制度逻辑和话语变迁[43-44]。

2.5 社区参与或居民参与研究

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是社区治理的社会基础。学者们在对社区参与的研究中,主要涉及社区参与的内涵探讨、社区参与的内容与方式分析、社区参与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于社区参与的内涵探讨,学者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社区参与的主体就是在社区内居住的居民,居民在社区治理中起关键作用,着重研究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行为[45-46];另一种则把居民、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都看成参与主体,研究这些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行为[47]。

关于社区参与的内容与方式的分析。叶南客将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内容分为社区政治参与、社区经济参与、社区文化参与和社区社会参与[48]。杨敏总结出居民社区参与的四种模式(方式):依附式参与、志愿性参与、身体参与和权益性参与[49]。

关于社区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居民社区参与现状总体呈现如下特点:第一、居民社区参与普遍性不足,总体参与率比较低[50-52];第二、不同社区居民群体的参与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老年人和低保户因为其较高的参与积极性而成为社区参与积极分子的主体[53];第三、居民社区参与广度与深度有限,其基本特征是被动员和被动性执行,居民在社区参与中的自主性较低,参与类型结构失衡,权益性参与较少[54-55]。针对当前中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们从完善治理结构、培养社区意识、提升参与能力、拓宽参与渠道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的可能路径和办法[56-57]。

3 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3.1 主要特征

近20年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成果丰硕,概括起来,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社区治理政策演变与研究成果数量高度关联。整体而言,尽管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程不是很长,但整体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硕,并表现出社区治理相关政策出台数量与研究成果增长数呈现同步增长趋势。特别是2013年之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文献数量急剧增加,这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创新工作、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等文件有着密切关系。

2)研究主题和内容不断拓展深化。在研究主题上,呈现多元化特点。现有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中,既有概念和理论的探讨辨析,也有发展历程的回顾梳理,还有基于现实案例的经验总结、模式提炼。在研究内容上不断拓展,涵盖了社区治理的概念内涵、基础理论、社区治理结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治理创新、社区参与、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等多方面内容,研究成果相当丰硕。

3)研究方法上从理论阐释为主转向理论阐释与经验研究并重。早期的社区治理研究成果更多是采用历史主义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侧重宏观问题主观讨论和分析。随着社区治理创新实践的发展和研究不断深入,个案经验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逐渐应用于社区治理研究。总体上看,目前学术界由整体性的宏观研究转换到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越来越多地采取个案分析和定量研究方法,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4)研究队伍主要集中在高校及其研究机构。文献分析显示,研究者来源方面,高校及其研究机构的较多,这表明目前社区治理研究的主力军主要集中在高校及其研究机构。

3.2 目前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

1)跨学科、多视角研究成果不足。在学科范式上,目前大多数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成果中,社会学、政治学等单一学科研究的比较多,占比达到90%,而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比较少。同一内容、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重复研究比较多,不同视角、多重视角的研究较少。

2)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比较薄弱。研究视角上,目前的学术研究多从宏观角度探讨城市社区治理,缺乏微观基础理论研究。现有的大多数研究基本上是套用西方的理论(如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来解释、审视中国的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基于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理论视角比较少。此外,在基础理论性的研究中,一般化、空泛的宏大主观议论比较普遍,有深度、有新意的、有经验数据支撑的理论分析和系统化的理论构建成果较少。

3)研究方法的不平衡、单一化。研究方法上,目前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在定性与定量方面表现出不平衡性。历史主义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居多,宏观的理论阐释较多,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成果相对缺乏,定量经验研究和个案研究较少。部分经验研究的成果还存在着案例研究不深入、典型性不强等问题。社区治理研究必须要从质性研究走向质性研究与经验研究“共治”的局面。

4)研究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目前对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主要聚焦在社区治理基础理论、社区治理结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治理创新、社区参与等方面,对现代社区治理体系进行系统化、专门性的综合研究还相对不足。对于社区治理现代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背景下的社区治理创新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理论、现代社区治理体系的风险预警、治理绩效评估等研究仍然缺乏。

4 值得重视和加强探讨的领域

4.1 中国特色城市社区治理理论体系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新观点新论断,中华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受到重视。如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治理经验和对西方先进治理理论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强化社区治理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理论体系,以中国社区治理理论解读中国社区治理实践,以中国社区治理实践丰富中国社区治理理论,应该成为未来学术界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4.2 人工智能与城市社区治理关系研究

当前,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和生活方式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智能社会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所面临的一种崭新的社会背景,给社区治理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运用大数据破解社区治理难题,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提高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进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新时代我们面临一个重要的课题。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论域要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扩展研究领域,要将建设智能社会治理体系、有人文温度的智能社会纳入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范畴,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4.3 城市社区治理能力、治理绩效测度与评估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提出:要把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建立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区治理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可行、兼具创新性的社区治理能力、治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客观全面系统地评估城市社区治理效能、衡量社区治理发展水平?这对于促进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全面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4 城市社区治理比较及分类治理研究

我国国情复杂,社会治理存在着区域差别、发展程度差别、城乡差别、文化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社会最大的特征是异质性比较强,城市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和神经末梢也呈现出历史文化差异、空间差异、结构差异、发展程度差异等多元差异性,何种类型的城市社区适用于何种治理模式,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如何进行城市社区分类分层治理?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不同类型社区治理的比较研究,研究不同地方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模式的异同,寻找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社区治理的可能路径。

[1] 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02):125-130.

[2] 刘娴静.重构城市社区——以治理理论为分析范式[J].社会主义研究,2004(01):98-99.

[3] 尹浩,陈伟东.城市社区治理:研究进路与发展态势[J].学术论坛,2016,39(06):131-134.

[4] 刘红,张洪雨,王娟.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8(05):153-162.

[5] 钱海梅,齐卫平.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探索——基于作为新解释范式的社会资本视角[J].理论导刊,2008(11):49-51.

[6] 燕继荣.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投资——中国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解释[J].天津社会科学,2010,3(03):59-64.

[7] 黄立敏.社会资本视阈下的“村改居”社区治理——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9(09):215-219.

[8] 李强,陈孟萍.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探讨——中国台湾M县“村里”与“社区发展协会”案例研究[J].社会学评论,2018(4):3-11.

[9] 徐永祥,曹国慧.“三社联动”的历史实践与概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2):54-62.

[10]徐丹.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参与社区治理的理论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13(01):84-88.

[11]张平,隋永强.一核多元:元治理视域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05):49-55.

[12]魏姝.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类型化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04):125-132.

[13]冯玲,李志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的过程分析——基于资源配置视角[J].人文杂志,2003(01):133-138.

[14]王永红.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及其职能[J].城市问题,2011(12):79-83.

[15] 黄琴.论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应然角色[J].理论与改革,2007(04):63-65.

[16]张鲁宁.基层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责任担当[J].人民论坛,2017(13):64-65.

[17]梁宇.社会组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独特力量[J].人民论坛,2017(21):68-69.

[18]王国春.民间组织协同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基于北京市社区民间组织的调查[J].求索,2013(11):253-255.

[19]潘修华,龚颖杰.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04):79-84.

[20] 吴晓林.中国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冲突及其治理:基于全国9大城市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10):128-134.

[21] 原珂.治理与解决:中国城市社区冲突治理主体及现行解决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9(04):67-78.

[22]蔡小慎,潘加军.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分权问题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2005(02):86-89.

[23]李浩昇.城市社区治理结构中的主体间冲突及其协调[J].东岳论丛,2011,32(12):77-80.

[24]施雪华,孔凡义.美国社区治理及其启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90-95.

[25]罗思东.美国城市中的邻里组织与社区治理[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02):29-38.

[26]马占亚.政府主导 多元参与——新加坡社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广东经济,2015(12):36-40.

[27]唐晓阳.新加坡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J].岭南学刊,2013(01):41-46.

[28] 王新松.国家法团主义:新加坡基层组织与社区治理的理论启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02):48-58.

[29]宋雪峰.日本社区治理及其启示[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03):90-96.

[30]卢学晖.日本社区治理的模式、理念与结构——以混合型模式为中心的分析[J].日本研究,2015(02):52-61.

[31] 葛天任,李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四种模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06):5-13.

[32] 刘继同.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阶段与主要政策目标[J].唯实,2004(03):73-76.

[33]袁方成,邓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阶段、方向与重点[J].行政论坛,2016,23(05):86-91.

[34] 李丽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变迁及发展走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5(07):123-125.

[35]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01):135-140.

[36]沈跃春.以社区党建创新为引领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J].唯实,2014(10):42-45.

[37]王海荣,闫辰.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问题与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02):46-55.

[38]李璐.城市社区“微治理”: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现路径——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9):158-164.

[39]朱琳,万远英,戴小文.大数据时代的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J].长白学刊,2017(06):118-124.

[40]王斌.基于新媒体的基层治理创新路径:以城市社区为考察对象[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06):99-106.

[41]陈荣卓,李梦兰.政社互动视角下城市社区协商实践创新的差异性和趋势性研究——基于2013—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的案例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21(03):54-64.

[42]任路,田馨滦.组织化链接:城市社区协同性治理的有效实现形式——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建材东里社区的案例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7,25(11):119-124.

[43]吴海红,郭圣莉.从社区建设到社区营造: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创新的制度逻辑和话语变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02):107-115.

[44]张艳国,刘小钧.十八大以来我国社区治理的新常态[J].社会主义研究,2015(05):103-109.

[45]王刚,罗峰.社区参与: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新驱动力和生长点——以五里桥街道为案例的研究报告[J].浙江学刊,1999(02):72-75.

[46]张卫.社区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推动力——对南京市锁金村社区的个案分析[J].社会,2001(01):12-14.

[47]王骥洲.社区参与主客体界说[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5):3-4.

[48] 叶南客.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体制创新[J].江海学刊,2001(05):34-41.

[49]杨敏.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与社区参与[J].社会,2005(05):78-95.

[50]陈建国.城市社区治理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19(01):11-18.

[51]石静.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状况分析[J].人民论坛,2010(20):226-227.

[52]刘佳.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状况分析[J].兰州学刊,2013(10):131-134.

[53] 姜振华.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现状及原因探析[J].人口学刊,2009(05):38-43.

[54]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04):137-164.

[55]杨贵华.转换居民的社区参与方式,提升居民的自组织参与能力——城市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路径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27-133.

[56] 尹浩,舒晓虎.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主体性培育路径研究[J].求实,2018(04):76-87.

[57]田北海,王连生.城乡居民社区参与的障碍因素与实现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7(12):98-105.

Twenty Years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Research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Review and Commentary Based on Relevant Documents in the Past 20 Years

LI Liangjin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academic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levant documents in academic journals of CNKI, this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number of relevant literature research resul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policy, and the research disciplines focus on politics,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 five core topics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research are the basic theory and related concept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community governance structure,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 innovat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Existing researches include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ory system researc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researc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 research, community governance ability,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etc.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es i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research, localization basic theory construction,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contents and so on are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strengthening in the future.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review of research; expectation

2019-03-29

*项目来源: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项目“城市社区治理体系优化与治理能力提升研究”(GD17CSH04)阶段性成果

李良进,男,江西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区治理、社会工作。

C916

A

1672-0318(2020)04-0016-08

10.13899/j.cnki.szptxb.2020.04.003

猜你喜欢
理论社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社区大作战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3D打印社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