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琴
【摘 要】 任务导读课堂是语文学习的有效载体,过程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手段。任务导读与过程性评价协同作用,评而生辉。任务导读推动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过程性评价催发任务导读的功能。过程性评价在任务导读课堂中的多种运用策略:从学习方式的评价起步;以智能发展的评价引导;借贯穿课内外的评价灵动。
【关键词】 小学语文;任务导读;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方式,它具有及时修正和激励的功能,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关注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包括智能与情态的多方效果。这与语文阅读核心目标的要求刚好不谋而合。
一、任务导读课堂因过程性评价大放异彩
1.将过程性评价融入任务导读中
基于前面的思考,我们加入了过程性评价,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为例:
2.协同作用的可喜发现
(1)任务导读推动了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和开展
①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我是什么》任务中,读、说、思考、交流乃至学习的投入度和积极性等一个个片段,都能在相应评价中找到比照,以便教師清晰地看出学生是否认真参与学习,学习结果如何。
②珍视学习水平的评价。这里的水平指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体现学习水平的累积。如在上述过程性评价中,教师能发现学生的学习水平:读的质量和态度怎么样?读的收获如何?能否在交流中得出对水的正确认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③凸显情感体验的评价。情感体验无法衡量,但过程性评价很好地填补了情感体验的评价死角。《我是什么》的任务设计中,水的性格怎么样?你喜欢水吗?添加了主体对水的体会和感受,使得学生的情感体会和来自生活的体验得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评价。
(2)过程性评价催发了任务导读的功能
①学习动机更浓郁。任务导读的进行过程需要一个持续的时间,学生借助过程性评价,能获得及时的激励和评价,在不断的学习和改进中反思、交流、讨论,没有人会是旁观者,这样的氛围保持学习动机和兴趣。
②学习活动更深入。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等交互式评价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其结果将形成“深层式学习方式——高层次学习结果——深层式学习方式”的良性互动。
③合作交流更顺利。多元立体的评价能让老师及时发现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开展交流。由于他照顾到了每个孩子的每一个侧面,既主动又被动,致使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促进小组交流有效开展。
二、过程性评价在任务导读课堂中的多种运用策略
1.改变,从学习方式的评价起步——学会学习
新课程倡导深层次学习,注重体验、探究、合作,一方面我们通过过程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质量,同时改变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任务导读这一载体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1)体验VS评价,学习更有趣
语文学习离不开体验,体验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世界,能凸显学生认识的问题,检测和巩固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成果。
如执教《纪昌学射》时,我让学生体验“盯”的意义,特意制作一个动画视频:古代织布机不停地来回穿梭织布的场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视频,睁大眼睛练习“盯”。学生亲身参与了这样的盯,才能真正明白纪昌的精神。这样的体验任务不仅让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深了一层,且对自身现阶段的学习结果做出了总结,对之前粗浅的体会和理解作出及时补充和修正。
(2)探究VS评价,学习更深入
任务导读中的探究旨在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的形成,而过程性评价强调的正是肯定价值而不是结果,关注的是学习动态,两者刚好相互契合。一位教师针对《夸父追日》一课设计任务导读:
这是较典型的文本探究活动,任务实施前学生已明确神话写作的特点:神奇。通过自身对“神奇”的已有理解开展探究活动。教师通过读、划、思、写等活动,完整地得到每一个学生在这一阶段性的谈话及活动中的学习成果,深入检测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水平,在交流中也得到了思维发展的评价。
(3)合作VS评价,学习更立体
合作必须交流,交流时学生能得到立体、多元的评价。《识字六》这一课中教师设置任务导读:①同桌互读词语,读对的请在后面括号内打钩,读错的打叉,并帮忙纠正;②每组选择一个小节齐读或者轮流读,如果发现谁读错了,请帮助他纠正读音。③按照这样的顺序说一说并派代表全班汇报:我们小组学的是第几小节,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数量词。备注:完成小组学习前请认真填写评价表。附评价表: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任务中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组内评价和全班交流时的组际评价。课堂在合作中活起来,在评价中更丰盈、立体,学生能及时得到正确的评价并修正错误,并对个体的学习表现获得解释,顺利完成这个学习过程,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2.涵养,以智能发展的评价引导——提升语文素养(以评价促进语言建构)
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文能力的形成包含了很多方面,智能过程的发展虽与学科学习紧密相关,但是难以通过终结性评价衡量,由于无法量化而很难评价。但是任务导读结合过程性评价,却为此找到了出口。
(1)滋养情感体验的评价
语文学科是饱含情感性的学科,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结合过程性评价,可以使情感体验得以较直观的呈现,并加以有效评价。
组内一位教师在《金色的脚印》这一课里设置了这样的导读任务:
仔细读老狐狸救小狐狸的部分,哪一处的细节描写最充满着爱的光辉?①用心体会,圈出这些细节;②抓住你认为最关键的一个字、一个词,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做批注。
截取学生汇报中师生互动的片段:
生:狐狸妈妈“只好”从小狐狸身边,然后它们又回头“看了看”,说明它们很舍不得小狐狸,很想待在小狐狸身边,可是现在的情况很危险,不允许,所以没办法,还是走了。
师:“看了看”这个细节,值得好好研究,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眼神?
生:我觉得这眼神里有担忧,因为它走了的话,小狐狸处在危险的境地里很不安全了。
生:我觉得这眼神里不仅有担忧,还有不甘心的意思。
生:我觉得这是悲伤的眼神,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没有哪一个家长是不悲伤的。
生:它不知道下次还能不能见到小狐狸,非常依依不舍。
师:这舍不得、留恋,这浓浓的担忧、悲伤,都凝聚在这最细微、最简单的一个“看”字,这个“看”字包含着狐狸爸爸、狐狸妈妈多少的爱意呀!对吧?
教师在上述教学交流中,帮学生梳理出了这一阶段情感体验的几个层次。通过这样的多元交流评价,每一个学生在情感体验上相比自己的过去都将提高一个层次。交流评价即时反映出了学生体验学习的当时水平,经过全班交流和评价,经过教师的梳理和评价,学生能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进行反思和总结。
(2)培养尽情表达的评价
怎样有质量地表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核心目标。而表达能力的养成需在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反复吟咏中习得语言幻化为话语。
一位教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高质量的练习表达任务导读:
①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②伯牙鼓琴时,钟子期还会怎么赞叹?组内创编对读: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若( )。
组内交流评价:写完后组内互读,借助教师的建议给组员评价:①词语是否相对;②能否吟诵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且看学生妙对: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这是学习进入到这一阶段学生必须领会的,不仅有词语的搭配活用,还融合了文言的语言特点,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及时发现学生是否掌握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检测了学生语言学习的现阶段水平,同时也为下一阶段了解“知音”的含义奠定学习起点。
(3)蓄养随文仿写的评价
语言输出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基于学生现有的写作能力,才能展望未来更流畅有质量的表达。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借助过程性评价加以巩固和加强。如《女娲补天》这一课,教师可设置写话星级作业:
发挥你丰富的想象,任选一题,用上夸张的语言补写故事,比一比:谁写得最神奇!
三星级仿写:女娲找石★★★
女娲到处寻找补天的五彩石。她来到广阔的平原,来到 ,来到 ,踏遍了大地上的每一处。遇到猛兽,她 ;遇到荆棘,她 ;遇到高山,她 ;遇到大河,她 ,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 。
五星级仿写:发挥想象,写“造船”或“求雨”的神奇画面★★★★★
采用星级制进行分层仿写,不仅考虑到学习水平的差异,还能使更有能力的孩子可以挑战更高水平的任务,任务布置的梯度显现出教师评价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3.促发,借贯穿课内外的评价灵动——延伸评价时间
过程性评价融入课堂,要贯穿于课堂学习的每一个阶段,使得过程性评价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发挥出作用,既体现过程的延续性,也体现过程的阶段性。以《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一课为例。
(1)課前评价,为任务学习积淀
课前的任务导读,目的是预习,它为课堂中的学习和评价做准备,调查、反馈以及积淀。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需要课前的预习评价,但是像《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一经典课文,出处、作者、背景以及跟现代文差异较远的古白话,假如不通过课前的预习调查进行前期评价,就无法为课中的学习找到学习基点。笔者设计了一份这样的课前任务导读:
欢迎走进《临死前的严监生》预习微课,请跟着微课认真学习,完成三个任务:①给加点字注音;②解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古白话);③谈谈你对严监生的初步印象。
完成后自我批改;家长检查。
经过课前对预习任务的检查得出学生课前学习现状如下:①注音练习完成较好,字词无识记难点,朗读,捕捉文本主要内容较准确;②借助了工具书,对文中的古白话词语的理解的正确率较高,有争议的是“再不回头”这个词。③古今生活的差异性以及缺乏人物生平了解,使学生在对人物形象理解上存在偏差。
通过课前任务预习及评价反馈,教师为学生课中学习找到了方向。
(2)课中评价,使任务学习深入
由课前的预习评价得出的反馈结果,将在课中任务导读中获得延展和深入。相应的,课中的课堂评价任务也要随之调整。笔者原定的课中任务导读是这样设计的:
调整任务布置如下:
通过课前评价已了解到学生能迅速找到文中有关的人物对话和基本信息,这部分将不再作为重点,因此第二份设计淡化了这部分内容。事实证明五年级下册的孩子提取文章表层信息能力已经具备,不需再花费大量时间。另外,文本中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全面深入了解到严监生这个人物丰满而又矛盾的形象,因此增加了课外补充资料,形成更鲜明的对比,促进学生准确、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这一环节不仅显现出课前评价的重要性,对学生文本与材料结合的解读能力及辨析能力做了一个及时的评价。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这个活动的有效评价获得了很大提升。
(3)课后评价,将任务学习拓展
课后评价的意义也很丰富。它能检测课前、课中学习的阶段性成果,巩固已学知识,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巩固的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和领会,以便反向检测教学效果,便于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和方式。针对这一课,笔者设计这样的课后任务:
①阅读《儒林外史》。
②完成《儒林外史》的阅读记录,下周一阅读课上进行交流。
③阅读摘录(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
反馈要求:
1.把自己的感受读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理解。
2.根据父母的建议修改阅读心得,小组交流。
以片带篇,进一步探究《儒林外史》的写作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两方面的评价:是否掌握了讽刺这一写作方法的特点;对《儒林外史》这部书的主观体验和评价,检测学生阅读的水平和层次。课后评价可以邀请父母来参与,将学生的学习带入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