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芳,孙 晶,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030013)
银屑病也称牛皮癣,是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1-2],还有观点认为银屑病是皮肤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称白疕[3]。体内血燥、血热、血虚、血瘀等血分问题为内因,招致外来风毒邪气侵入而发病。张英栋[4]认为银屑病病机核心在“郁”和“热”,分析“郁”与“热”两者在发病机制中的比重,“郁”血热内蕴,郁久化毒,以致血热毒邪外壅肌肤而发病;血分有热,里热郁结浮越于外。银屑病尚无规范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指南[2],西医采用多种途径的治疗方法,如免疫制剂、内分泌疗法、激素、光疗甚至使用抗肿瘤药物治疗。虽然有治疗效果但复发后更加严重,有些药物对身体有严重的副作用。中医药根据分型进行治疗[5-6],血热型清热解毒、凉血活血;血燥型滋阴养血、活血润燥;血淤型活血祛瘀;外治有中药药浴针刺等治疗方法,治疗重点为活血、清热、解毒。张英栋[7]认为银屑病是由于人体整体失调引起的局部汗出障碍。广汗法是以正常而健康地出汗为目标的方法的统称。荣研[8]指出,中医八法之首“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以发汗为手段改善病理表现,开腠理,和营卫,畅气血,从而达到恢复正常生理活动的目的。赵梁[9]认为,汗法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治病,还易导致其他疾病,达到治疗作用的发汗标准尤为重要。中医广汗法正常汗出四要素为微汗、均匀、持续、和缓。广汗法为独创的纯中医治疗方法,其中微汗低强度运动可使阳气内蒸但不骤泄,淤滞之处通畅,同时汗路通畅。本研究探讨低强度微汗运动的护理干预方法对运动后身体微汗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 年3 月―2018 年5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银屑病病人。纳入标准:①年龄18~50岁;②经临床症状、皮肤检查确诊的银屑病病人;③停止服用任何中西药4 周以上;④就诊前4 周未采用任何中医外治、西医治疗方法;⑤未接触广汗法的反复发作的病人。排除标准:①红皮型银屑病;②不能停止慢性病治疗的病人;③皮损面积大于体表面积30%(皮损面积大影响红外热成像的检查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共纳入研究30例,年龄(37.13±5.2)岁。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病人进行为期2 周的广汗法微汗低强度运动方法的健康宣教。①对运动后出汗的要求:微汗、均匀、持续、和缓,一天到晚全身总是暖暖的、潮潮的。保证尽量少的发汗、尽量大的范围、尽量长的时间、尽量和缓的态势。②运动方式:室外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慢跑、散步、骑车。宋强[14]认为猫弓腰式伸展、单腿站立、踩梯训练、腿筋拉伸、转体下蹲、上阶踢腿等都是室内低强度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在家务劳动、工休时进行活动。不进行打羽毛球、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剧烈运动。选择有助于发汗的其他活动,如家务劳动、购物等。③运动时间选择:起居看太阳,运动跟着太阳走,太阳出来再运动,太阳落山要休息,太阳最热烈、天气不好的时候不运动。④运动强度:王艳[15]认为低强度间断运动对健康有良好的影响。指导病人通过运动时心率、主观用力感觉来控制运动的强度。坚持每天运动60 min,每周至少运动5 d。徐月英[16]认为,“形劳而不倦”可作为适度运动的标准,能够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运动过程中,通过心率控制运动强度,也可通过主观用力稍累或身体感到很热,即将出汗就停止或降低运动的强度、频率,让热不要来得太快。控制住全身热度和出汗节奏,长时间保持身体发热的无汗状态。⑤选择适宜的运动环境:户外活动阳光要好、空气质量是优良或一般时进行运动。无条件进行户外运动时,室内运动注意不阴、不潮,要温暖、通风,不要有穿堂风。⑥运动时保持心静、专一、舒畅,运动后不立即进入冷的环境,要注意保暖,不受风。⑦辅助方法:通过增减衣物、使用控汗粉等达到身体均匀微汗状态。下肢温度低不易达到发热、微汗的状态,可以穿护腿保暖、单独进行下肢的运动促使其发热。胸部易发热、出汗,减少上衣或穿着透气有洞的衣物,减少躯干运动。
具体实施方法:①结合病人身体状况,指导、协助病人制订住院期间的运动计划,包括选择适合病人的室内、室外运动方式、运动时间等;②每周运动3 次,运动前后进行红外热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病人运动时主观感觉指导病人运动;③科室每周一至周六17:30有医患交班会,利用幻灯片、视频、病人经验分享等方式对病人进行低强度微汗运动的健康宣教;④要求病人记录运动的方式、持续时间、出汗情况、劳累程度、运动时间、地点、运动时的主观感觉等;⑤定期评估、分析病人运动情况,随时对病人进行微汗运动指导,调整运动处方。出院时与病人共同制订出院后运动处方及休息日、工作日不同的运动处方。鼓励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执行。同时结合广汗法中医治疗方法。
1.2.2 效果评价
1.2.2.1 皮肤能量分布 采用皮肤能量分布动态监测[10]。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会发射出红外辐射。当室温低于体温时,人体即通过皮肤发射出肉眼看不见的红外辐射能量,该能量的大小分布与温度呈正比。借助于红外成像技术可清晰地、准确地、及时地发现人体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微小的温度变化[11]。监测头部、胸部、背上部、背中部、小腹、臀部、大腿、双膝、小腿前9个部位能量分布情况(皮肤温度平均值)。
1.2.2.2 运动强度 采用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运动强度分级量表[12]进行评价。强度分级:非常轻、轻、中等、重、非常重、最强。对照广汗法的微汗低强度运动要求选择非常轻、轻、中等3 种运动强度。采用其中的最大心率、主观用力程度两项指标进行运动强度的监控。①最大心率=(220-年龄),运动时最大心率<35%的运动强度为非常轻,35%~45%为轻度,46%~69%为中等度,70%~89%为重度,90%~99%为非常重度,100%为最强度。本研究选择69%中等强度以下的运动心率。②主观用力程度评估采用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RPE)[13],根据运动时自我主观感受用力程度、心率区分运动强度。运动时主观用力感觉分级,6 级为不费力,7 级、8 级为极轻松,9 级、10 级为很轻松,11级、12 级为比较 轻松,13 级、14 级为稍 费力,15 级、16级为费力,17 级、18 级为很费力,19 级为极其费力,20级为精疲力竭。主观用力感觉对应运动强度,运动强度非常轻度对应主观用力10 级以下(不费力、极轻松、很轻松),运动强度为轻度对应主观用力感觉10 级或11 级(很轻松、比较轻松),运动强度中等度对应主观用力感觉12 级、13 级(比较轻松、稍费力)。③病人主观感觉:运动后身体各部位发热的开始时间、发热的部位情况、出汗开始时间、出汗的部位。
1.2.3 资料收集方法 ①干预前要求病人尽量少出汗、坚持持续运动30 min。②干预后停止中药内服及中医外治治疗1 周的病人,按微汗低强度运动。运动过程中全程监控指导。护士通过仪器监测、主观观察、询问等方法记录病人运动时的最大心率、运动时主观用力感觉,身体发热部位、时间,出汗部位、时间。活动后感觉身体出汗进行红外热成像监测,记录体表9 个部位的温度。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干预前后皮肤能量分布比较(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皮肤能量分布比较(±s) 单位:℃
表1 干预前后皮肤能量分布比较(±s) 单位:℃
时间干预前干预后t 值P例数30 30头部36.26±1.99 37.12±1.14-3.95<0.01背上部35.71±2.03 36.76±1.18-4.26<0.01背中部35.58±1.93 36.69±1.16-5.04<0.01胸部35.94±2.09 36.94±1.14-4.15<0.01小腹34.71±2.07 36.04±1.18-6.02<0.01小腿前33.85±2.16 35.47±1.29-6.69<0.01大腿34.11±1.99 35.62±1.38-7.91<0.01双膝33.76±1.92 35.48±1.20-8.23<0.01臀部33.49±1.97 35.38±1.30-9.24<0.01
2.2 干预前后病人心率超过中等强度运动心率的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病人心率超过中等强度运动心率的结果比较(±s) 单位:/min
表2 干预前后病人心率超过中等强度运动心率的结果比较(±s) 单位:/min
注:t=14.53,P<0.01。
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心率12.78±3.64 2.45±1.44例数30 30
2.3 干预前后病人发热、出汗时间比较(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病人发热、出汗时间比较(±s) 单位:min
表3 干预前后病人发热、出汗时间比较(±s) 单位:min
时间干预前干预后t 值P例数30 30小腿发热开始时间27.96±2.85 24.87±3.15 8.58<0.01出汗开始时间22.46±3.92 25.26±3.43-5.48<0.01
2.4 干预前后病人RPE 级别比较(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病人RPE 级别比较(±s) 单位:级
表4 干预前后病人RPE 级别比较(±s) 单位:级
注:t=12.17,P<0.01。
时间干预前干预后RPE 15.10±1.18 11.86±1.04例数30 30
3.1 体表温度重新分布 本研究结果与张飞[17]结果相似,运动30 min 后人体体表温度分布特点是头部最高、躯干次之,下肢及臀部最低。局部能量分布上下不均匀,上热下寒。干预后仍提示头面部、胸前部能量高,但与干预前相比,温度最低的下肢、臀部温度是上升。同时能量偏低的小腹能量值上升。体表温度差缩小,运动后体表平均温度提高。
3.2 微汗低强度运动干预方法有助于病人掌握运动强度控制方法 根据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运动强度分级,运动时根据心率、主观用力感觉控制运动强度。通过运动时控制病人心率小于最大心率的69%之内,PRE 小于12 级感觉轻松或稍费力的程度,达到微汗运动低强度的控制目标。
3.3 主观感觉身体发热及出汗有助于病人达到正汗要求 干预前病人身体头颈、胸背易出汗,下肢小腹不易出汗,汗出不均匀,不能控制身体出汗的时间及量。温度低的下肢不易发热,更不能达到发热而潮潮的正汗要求。干预后病人通过身体不同部位发热、即将出汗的主观感觉来调整运动的方式、时间、强度,并以辅助措施达到正汗的要求。使头部、前胸、后背汗出时间退后、减少,下肢、胫前发热时间提前,也是一种达到微汗低强度运动控制的方法。
病人通过运动时控制心率、主观用力感觉身体不同部位发热及汗出的感觉,调整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环境及运动时的辅助方法来控制运动的强度。通过红外热成像的监测,身体能量重新分布,体表的温度差缩小。易发热、出汗的头部、胸部能量降低,出汗延迟。能量低,不易发热的下肢、胫前发热时间提前,能量提高。经过护理干预,病人了解运动强度对身体健康对银屑病辅助治疗的意义,掌握了通过监控心率,配合自己运动时的主观用力感觉来控制运动强度,达到广汗法的热而无汗的正汗要求。病人运动耐力、持久力增强,更能接受运动,能够持续完成每周5 d、每天至少30 min 的运动要求。本研究证明该护理干预方法对中医广汗法的发汗不是强发其汗,而是身体恢复健康后的自然出汗,也是恢复健康的标志之一。长期坚持正确的运动方式,促进人体恢复正常出汗、达到运动或活动后广汗法的正汗要求,能达到辅助治疗银屑病、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