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罗显雁 岳超 彭建中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310009
O-Z皮瓣是旋转皮瓣的一种变化形式[1],该皮瓣可修复较大面积皮肤缺损,同时局部皮瓣色泽、质地、组织厚度等与周边组织相似,手术后形成的曲线瘢痕避免张力过大,修复后外观效果满意。笔者采用改良O-Z皮瓣,形成双O-Z皮瓣(称为O-Z-O 皮瓣),巧妙应用“多余”皮肤形成的“皮瓣桥”,修复相邻的两个皮肤缺损,取得满意效果。
60 例面部相邻皮肤肿物患者均来自2015—2018 年间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其中男14例,女46例,年龄18 ~75 岁,平均45.3 岁;病程0.5 ~70 年,平均32.8 年。色素痣50 例,脂溢性角化病4 例,寻常疣3 例,基底细胞癌2 例,鳞状细胞癌1 例(术前体检及颈部淋巴结彩超检查未见异常)。皮损面积0.2 cm×0.2 cm ~1.8 cm×1.2 cm,皮瓣桥宽度需≥相邻继发缺损最大者1/3 直径,若皮瓣桥宽度<相邻继发缺损最大者1/3 直径,则形成皮瓣面积太小,不能充分减张覆盖相邻缺损,则不宜行O-Z-O皮瓣修复。
1.皮瓣设计:根据皮损大小,对于良性皮损在距皮损边缘0.1 ~0.2 cm处标记切除线,对于恶性皮损采用Mohs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同时切除相邻皮损,在皮瓣桥正中离断或沿相邻缺损内侧切线离断,将两侧皮瓣桥残端沿相反方向相互交错,间断缝合固定,形成O-Z-O皮瓣(图1)。
2.手术过程:常规消毒铺巾,皮损区及皮瓣区行局部浸润麻醉,沿标记线切开皮肤,沿皮肤脂肪层完整切除病灶,电凝止血,充分游离皮瓣桥及缺损周围,直至皮瓣桥相互交错时,张力达到最小化,然后根据张力线及皱纹线,兼顾美容需求,采用图1A或1B术式手术,同时需注意皮瓣厚度及血运,牵拉皮瓣时,用力适宜,切忌粗暴操作,反方向相互交错闭合伤口,必要时放置引流条,局部加压包扎固定,见图2、3。
60例患者切除面部皮损后采用O-Z-O皮瓣缝合,均Ⅰ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视手术部位不同,于术后7 ~14 d 拆线。随访6~24个月,皮瓣区域色泽与周边正常皮肤一致,无瘢痕增生,无感觉障碍,美容效果佳,皮损无复发,见图2、3。
对面部相邻组织缺损的修复,缺乏针对性的手术方法。采用O-Z-O 皮瓣可充分利用中间“多余”的皮瓣桥皮肤,减少组织移位变形,可更加有效地修复相邻组织缺损,术后美容效果更佳。
图1 选择切口方向与皮肤朗格氏线基本一致 1A:中线切口为最短切口;1B:切线切口为最长切口
图2 O-Z-O 皮瓣修复右侧面部鳞状细胞癌皮损 2A:右侧面部鳞状细胞癌所致相邻皮损;2B:肿瘤切净后缺损大小为2.8 ㎝×2.2 ㎝(上)、2.0 ㎝×1.8 ㎝(下);2C:中间离断皮瓣桥;2D:术后即刻;2E:术后2年随访
图3 O-Z-O皮瓣修复左侧下颌部黑素细胞痣皮损 3A:左侧下颌部相邻色素痣皮损;3B:扩大0.1 cm标记皮损,沿标线切除皮损,扩切后为缺损大小为0.5 cm×0.4 cm(右)、0.4 cm×0.3 cm(左);3C:沿侧切线离断皮瓣桥;3D:术后即刻;3E:术后2年随访
O-Z-O 皮瓣的设计是基于O-Z 皮瓣,亦属于旋转皮瓣,充分游离皮瓣桥,离断后形成2个皮瓣增加组织活动度,达到充分释放局部组织张力的目的。O-Z皮瓣可修复较大缺损,但仍需考虑皮瓣桥的宽度、皮瓣厚度、血供,移动度等,避免皮瓣桥皮瓣尖端缺血坏死,操作过程宜轻柔,间断内缝固定皮瓣方向,必要时放置引流条,减张包扎,有效避免血肿、感染及术后瘢痕的发生[2]。但O-Z 皮瓣也有其缺点,如遗留较多的辅助切口瘢痕,同时由于皮瓣受到扭转、牵拉,皮瓣发生血供障碍的风险相应增加。O-Z-O皮瓣则具有O-Z皮瓣的优点,如皮瓣在色泽、质地、厚度等方面与周边皮肤相近,随意性强等[3],同时对于相邻皮损可以不增加切口,充分利用皮瓣桥进行修复。此外,游离皮瓣尖端可修剪成弧形,这样更有利于对位覆盖缺损部位,减轻瘢痕形成。
对于相邻的圆形或椭圆形缺损,采用O-Z-O 皮瓣不仅能充分利用“多余”的皮肤组织,减少局部缺损缝合时的张力,同时皮瓣血供丰富,较少坏死,修复后皮瓣区肤色均一,易被患者接受。和直接切除缝合相比,本法切口小,可以同时切除相邻皮损并进行减张缝合,术后瘢痕修复好。根据笔者经验,皮瓣桥宽度应不小于较大继发缺损直径的1/3,这样临床操作过程中,才能充分游离皮瓣,错位缝合后,充分覆盖创面,且张力达到较好的松解状态,对后期瘢痕的形成起到重要抑制作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