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展现母爱

2020-07-20 16:13段澄
雕塑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命活力人本主义摩尔

段澄

内容摘要:亨利-摩尔(1898-198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其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所创作的众多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作品,为现代雕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母与子”系列雕塑贯穿了他的整个雕塑生涯,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人本主义的坚持以及对生命活力的强烈感受,他从大自然以及不同的艺术风格中汲取灵感,所创造出的作品形式独特,语言温和,不断震颤着观者的心灵。

关键词:亨利.摩尔、母与子、人本主义、生命活力

亨利·摩尔身上所闪现出的是他对人本主义的坚持,对人性的温和以及对亲情的表达。作为一名二十世纪的雕塑家,摩尔博采众长,不断拥抱各种新理念和新风格,诸如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他继承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一如既往地追求雕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塑造了一个个既无实际目标也无具体内容形象的雕塑,成功地将人类的生活经验以艺术的形像传达出来。他侧重人体造型,并展现了深刻的人性理念。当观者站在摩尔的雕塑前驻足凝视的时候,一股浑然天成的气息迎面扑来,仿佛大自然的杰作,那是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亨利·摩尔继承了布朗库西的简洁主义,改变了哥特艺术以来装饰性强,细节冗杂的传统雕塑风格,其作品给人的是一种浑厚但不呆滞,流畅但不眩目的视觉感受。通过观察摩尔雕塑表面的创作痕迹,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手中的雕刻刀犹如“奥卡姆剃刀”一般不断剔除一切与雕塑无关的附着,进而展现雕塑实体与所处空间的互动关系,这种风格也正是现代雕塑的标志性语言。同时,他结合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无意识”“孩提时代”和“梦”等心理暗示,进一步表达了他的抽象观念。

在众多的雕塑作品之中,“母与子”系列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摩尔创作风格和艺术思想的题材。“母与子”的创作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摩尔受到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雕塑的影响,这种雕塑风格几乎贯穿了他艺术生涯的全部。

在摩尔看来,雕塑本身是富含生命力的,其有机的造型具有感性的意味,能够传达出人类所具有的情感和暖意。换言之,雕塑并非从较大石块中雕凿出较小的形象,而是其本身应蕴含向外扩张的力量。因此,在“母与子”题材中,观者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也能体会到蓬勃的生命力和张力。这便是摩尔雕塑中的魅力所在:其题材与形式都给人以向外扩张的力量,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内心。冷战时期,他的作品与抽象表现主义一同被英美政府推崇为西方世界价值观的艺术代表,因为这种抽象的雕塑形式与人文主义的题材被认为是非政治,没有威胁的。

在“母与子”题材中,我们能观察感受到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的交融杂烩,犹如一棵百年大树的年轮样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和变化。

首先是欧洲本土艺术对亨利·摩尔的影响,特别是基督教艺术中的圣母子题材《玛丽亚与耶稣)。摩尔不仅以自己的雕塑语言创作了圣母题材,还吸收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理念,将拉斐尔圣母子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本关怀注入到他一件件“母与子”的作品之中。

其次是美洲玛雅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女神形象。摩尔在雕塑中强调的浑厚与稳重,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了玛雅文明中大地之母所崇拜的神性。摩尔与玛雅艺术的缘分始于1925年的巴黎之行,在访问期间,他看到了一个名为恰克·穆尔(Chac Mool)的玛雅女神雕像。根据其本人的回忆,当时对它喜欢至极,顿生“一顾倾城,再顾倾国”般的深刻印象,在观察期間,创作的灵感不断从其脑海中涌现。对摩尔来说,玛雅艺术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形式——那是一种山地人长期生存在艰苦的环境中所形成的艺术形式,在雕塑材料的选择上运用粗糙的石头,凝重而简朴、浑厚而阳刚。

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的概念对其创作影响至深。从形式的角度分析,正如摩尔的其他雕塑样,“母与子”题材的作品起初看起来是简洁明了的,在视觉上没有多余的琐碎细节,这也正符合摩尔本人对雕塑参观者的期望,即只需要“感觉形状仅仅为形状,不是描述或回想。”此外,他变革了布朗库西的形体观念,以反行其道的方式将简单或闭合的形式融入到雕塑中,从而使观者强烈地感受到雕塑的实体与周围三维空间的交融互动。

以《双头像·母与子》 (图1)为例,这件创作于摩尔早年的雕塑将形象简化至极,整件作品犹如两个椭圆的球嵌入似乎未经处理的石质基座中,这正体现了摩尔的想法:让观众聚焦于母与子的头像上,即两个圆滑,抽象概括的部分,从而既能联想到母子的形象,又能强烈感受雕塑本体的语言。而粗糙的基座反衬出母子头像的主体,也以其居下环绕的位置烘托出母子相依的温情。而在1924-1925年创作的《母与子》(图2)中,母与子大小形体相互连接,如自然与人的关系。柱形健壮的手臂托举起孩子,使得凝聚在雕塑内部的力量突然获得了分散和平衡。这种母与子之间大小形态的对立,正是摩尔寻求雕塑内在动感与外在柔和的探索。大小形体的相互环绕,形成种互动性的调和,为冰冷的石头注入了母性的人情味。然而,观众和批评家往往陷入过度强调摩尔雕塑中形式的意味,而忽略本身的主体性。他的作品,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样,将感受或情感与伟大的主题相结合,在宽松或不经意的语言中有力地探索着情感。

回到母与子,摩尔在创作此题材时深深受到其母亲的影响,正如摩尔的外甥所说:“摩尔的母亲是个非常大方的女人……她具有亨利的雕塑所具有的那种高贵。—可以说,正是其母亲的影响,摩尔的母子雕塑中才体现出“那种成熟的而不是年轻的”和“完全的稳定性”的特性。比如同样创作于早年艺术生涯的《哺乳》 (图3).这件作品没有出现摩尔在斜倚的人体中所喜好的孔洞,而是以近似长方体的稳定形式呈现出浑厚的体量感,雕塑中的母亲正符合摩尔在其同时代给友人信中所描述的理想女性:那些富饶地形成的,肢体庞大.面孔新鲜,精神旺盛的乡下女人,以其粗壮的双手捧起孩子,并以其宽阔的胸脯给孩子提供了庇护和母乳。在绘于1924年的《母与子》 (图4)素描手稿中,我们再次看见了这种富饶和丰满:圆硕的乳房表达了成熟的母性,刚健有力的双手十指交叉握拳,犹如古代大力士一般驮负其肩上的小孩,展现出丰沛的原始生命力。

如果说早年摩尔的“母与子”系列作品是一种出于情感的外在流露,晚年的作品便是一种超越感情的自然的存在。终其一生对同一母题的坚持,他已经完全从中超脱出来,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去随意表达,并且充分体现着与大自然的一致性。这时单单从表面和形体来认识他的雕塑已经有些粗率了,也许将它视作种有机的“自然之物”会更确切一些,这充满灵性的大自然的有机”物”,充满着和谐的音调和节奏,散发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张力,展现着摩尔内心真实的“母与子”形象。《母与子——挺坐》 (图五)这件雕塑是摩尔1978年所作,在这件作品中,从视觉上已经不能将母亲和孩子清晰地分辨出来了,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像自然形成的石块一样,充满着不确定性。其中母亲拥有较小的头部以突出身体的强大丰美和生育力,而孩子则像树枝一样从母亲的身体中生长出来。在摩尔看来,形体对于雕塑家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如果个人的自觉控制不能摆脱这些外形的话,那么就会下意识地受到这些形体的制约。【1】在这件作品中出现的孔洞是摩尔倾心使用的艺术表现方法,孔洞打破了原有实体从而使雕塑内部的空间得到有效的扩散,使观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雕塑空间的自然延伸,再者暗示了母親与孩子之间的联系。看似随意的表现,着实是摩尔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再现,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情感与形体的充分融合,以及作为“物体”的雕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些使他的作品本能地拥有着一定的抽象性,而这些抽象的物象与精神性是最为相似的,从而紧紧地抓住了观者的情绪,使观者从中感受到母子间的温存。

在一些雕塑批评家看来,摩尔的母亲形象是“一种平静的权威的拥有者”,并乐此不疲地讨论雕塑中的女人所可能包含的艺术家私人心理秘密和弗洛伊德式的冲动暗示。无论解读的结果如何,这些由简单抽象几何形体组合、交叉、穿孔而成的雕塑正如摩尔所期待的那样不断激起观者的情感反应和内心活动。

一次艺术对话中谈及雕塑艺术创作,当米歇尔问及摩尔雕刻意味着什么的时候,摩尔顿了顿,思考了很久,说:“我实在不知道”。在大师摩尔看来,对于雕刻,不去刻意追求概念,不去刻意追求形式语言,雕刻是对于生命.事物、人体的种反应,以及与大自然的一种关系。这或许正体现摩尔“母与子”系列雕塑风格的特点:在浑厚有力,融合抽象和超现实主义理念的雕塑语言下,注入亘古不变的人性温情与富有节奏感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英]亨利·摩尔著,《亨利·摩尔艺术全集》,[M],艺术家杂志主编,1986.11

【2】[英】赫伯特·里德著,顾时隆泽《亨利·摩尔》,【M】.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12

【3】【英】亨利·摩尔、约翰·赫奇科著,曹星原译《观念·灵感-生活——亨利·摩尔自传》【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2

【4】【英]赫伯特·里德著,曾四凯译《现代雕塑简史》【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07

猜你喜欢
生命活力人本主义摩尔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男孩患抑郁 自杀前接到未来妻子电话
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词语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质疑,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我对亨利.摩尔艺术特色的解读
亨利.摩尔
亨利.摩尔雕塑展布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