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敏
[摘 要]探究式阅读教学是新课改中提出的新理念,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式阅读,可以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探究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优美文章或语句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阅读;理解;认知;情境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在探究知识本源的过程中逐步得到的,并且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知识传递。探究式阅读可以通过对文章的深层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探究语句中的情感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一、利用好奇心理,实现探究阅读目标
传统的被动型教学模式更倾向于文字复述,而非观点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目光更多地放在字词教学上,而缺乏文学作品分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阅读兴趣。对于新讲授的课文,学生都会好奇文章中所讲的人物具有怎样的品格,亦或是对故事主角的感情线十分关注。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找到教学线索,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例如,在教学《莫泊桑拜师》一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莫泊桑的生平故事,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对莫泊桑拜师一事产生好奇心。学生可能会想,莫泊桑这么厉害,能做他老师的会是什么样的人?莫泊桑的老师和我们的老师一样吗?他是怎么教导莫泊桑的呢?在学生产生这些疑问后,教师再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如此一来,学生便能主动进行阅读。阅读过后,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建立讨论小组,让学生相互启发。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行拓展,以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思考,如在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对其进行指导时,你有什么收获?这样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文章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文本。
二、遵循认知特点,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众所周知,小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从问题到结果的一个过程,其知识获取的关键是发现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一特点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例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在阅读课文之前,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坐井观天的动物不一定是青蛙,也有可能是一只飞不上天空的小鸟;它为什么要待在井里?为什么没人提供帮助?又如,教学《小珊迪》一课,单凭课文题目,学生可能会在脑海中自动形成一个人物画像,也有可能自动带入,想象这个叫珊迪的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小学生对生活认知的依赖性很大,因而所产生的问题可能与课文无太多出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我思考的验证可获得成就感,其探究的主动性也会得到提升。
三、创设探究情境,诱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探究式阅读中,主要依靠的是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十分重要。为了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情境,促使学生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创设探究情境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在课堂上可以创设旅游情境,将学生分为四个旅游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带上不同颜色的帽子,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情境当中。还可以配上背景音乐,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学生的天性得到解放。在此过程中,我主动提问:“我们中国有个特别美丽的地方,有山有水,还有漂亮的花花草草,你们想去看看吗?”学生们七嘴八舌地问道“在哪?”“什么地方?”我回答道:“这个地方叫大兴安岭,在我们祖国的东北地区。你们想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去,还是在綠意盎然的夏日去?还是想在山上满是白雪的隆冬去呀?”学生们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开始与身边的同学讨论。此时,我让四个小组分别选出一个导游,并各自选定一个季节去。同时,我将课文内容融入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选择去学习相应的内容。在愉快的情境教学中,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激发探究兴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其引导着学生思考的方向,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桂林山水》属于风景描述类课文,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可以事先找一些桂林风景图片,让学生提前了解桂林的秀丽山水。考虑到桂林是在广西省,教师也可以拓展视野,找一些关于广西人文风景的视频,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自身的视觉感受。相对于文字讲解,图片视频资料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知识,以视觉感受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五、鼓励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奥苏泊尔在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的过程是自主发现未知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发现能够逐步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就是塑造学生独特心理世界的知识载体,学生在阅读文章、寻求情感共鸣的同时,也让自身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积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乌塔》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女孩只身游历欧洲的故事。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随后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在课文教学进入尾声时,可以就《乌塔》这篇文章组织学生开展总结交流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观点。此外,还可以举办辩论会,论题为《小女孩该不该一个人出去旅游》。在辩论会上,学生结合个人阅历大胆发表看法,有人说小女孩独自旅行非常不安全,可能会遇到坏人,也有人认为像乌塔这样的女孩很勇敢,通过独自旅游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厉害。无论是哪种观点,学生都在辩论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探究能力,也看到了别人眼中的世界。
六、扩展阅读范围,丰富探究阅读内容
小学阶段是培养自主思维的黄金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鲁迅先生有中国大文豪之称,其作品有口皆碑。在学习完鲁迅先生的《早》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孔乙己》等,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也可总结读书体会。此外,在讲解历史故事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简版名著。例如,教学完《三顾茅庐》一文后,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名人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故事中的某一个人物进行性格分析,从而深化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展阅读范围,提高表达能力,这对于小学生的写作也十分有利。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向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方向发展。开展探究性阅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也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文章的赏析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维,使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朱正霞.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2016,(08).
[2]张军.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2014,(17).
[3]闫少飞.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2013,(02).
[4]赖秀琴.探讨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科教新报,2011,(26).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