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2020-07-20 00:31张英俊
黑河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平等尊重课程改革

张英俊

[摘 要]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来说既是对智慧与创新的挑战,又是自我发展的新机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与发展,实现均衡发展的格局,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升。

[关键词]平等;尊重;师生关系;课程改革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名教师的才干不仅仅表现在拥有渊博的学识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这种环境。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局限性

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之一。“天、地、君、亲、师”确立了教师在社会伦理中的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强化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顺从是学生的本能。这种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约束性。第一,它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小心翼翼,没有独立的思想,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身心受到极大束缚,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二,它使师生关系异化为“猫鼠关系”。一些不服从管理的学生千方百计避开教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教师为了维持秩序,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千方百计去寻找学生的缺点。于是,学校和教室成了“老鼠躲猫”和“猫捉老鼠”的地方。第三,它使教师容易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有的教师把自己当作知识和真理的化身,坐在“权威”的座椅上,喜欢教训学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了课程改革的桎梏。不改变这种关系,课程改革就难于顺利进行。

二、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地方的组织和领导下,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变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1.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区别

接受性学习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传承”,即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从教师和书本那里获得知识。接受性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渊博知识的人才。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已知的条件去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探究性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力非凡的卓越人才。

在接受性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教师传授技巧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获得知识数量的多少。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是形成能力的决定因素。

2.改变学习方式是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

学习方式是由培养目标确定的。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已经由自然形态过渡到工业经济形态,进而过渡到知识经济形态。在不同的时代,教育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如今,教育要以创新为主导,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人的主动性和进取心是创新的动力,人观察和领悟客观规律的能力是创新的条件。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正是以探究和思考为基本特征,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师生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师生互动的前提,因而也是建立平等的師生关系的先决条件。

三、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1.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当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中与学生同甘苦,共欢乐;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学习排疑解难。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理念。

2.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和尊重学生

英国有个科学家叫麦克劳德,小时候曾经偷偷杀死校长家的狗,这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校长对他的惩罚是: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心的惩罚,使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奖。由此可见,有问题的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学生犯错误,往往不是品质问题,而是出于好奇心等原因。学生出了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正确引导,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实际上,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依依不舍地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后,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几十年,仍然记得老师的,恰恰是当年的“问题”学生。因为教师在这样的学生身上花的心血最多。学生尚未成年,还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还没有成熟,出现一些毛病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热情地伸出双手。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所有学生,平等对待所有学生,特别要平等对待那些处于各种不利地位的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偏激心理。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人格上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用心灵赢得心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尤其是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教师不接受学生任何建议,一切都自己说了算,缺少民主作风,那么,很难建立真正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爱好,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按教师的意愿来发展,否则只会让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疏远。

3.教师应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我们周围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些年轻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很受学生欢迎,他们的身边常常聚拢着一群学生。学生有什么高兴的、苦恼的事都愿意向他们诉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摆教师的架子,学生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呢?

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个别教师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结果优更优,劣更劣,甚至有一批学生因得不到教师的关爱而默默无闻,忧心忡忡。教师应把所有的学生都装在心里,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才能赢得尊敬和信赖。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充分了解师生关系的不断发展,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认真贯彻启发式、直观性、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倡以人为本,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格、自信心、意志等)得到充分展示与和谐发展。

其次,教师应热爱学生,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对教师来说,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才能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获得学生丰厚的感情回报。

再次,教師要甘当人梯,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学生是人类文明的继承人,又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鼓励学生超过自己,胜过前人。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完成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探讨教育教学的新途径,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正确对待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彭江.论新型教师的素质[J].文学教育(中),2010,(11).

[2]张志恒.新时代呼唤新型教师[J].云南教育,2004,(26).

[3]弋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平等尊重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