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生, 梁瑞华, 张慧勤, 黄献华, 陈洪
(惠州市中医医院 内二科, 广东 惠州516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FD) 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 而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 (refractory functional dyspepsia, RFD) 是FD 的一种常见类型, 是指2 种以上常规药物治疗, 症状持续半年未见好转。 近年来临床上关于中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报道比较多, 但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性研究较少, 西医常用的抑酸类药物、 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及抗焦虑药物的效果不一, 疗效不确切。 本研究观察扶阳固土法治疗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5 月我院门诊收治的98 例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 岁以上; ②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Ⅳ诊断标准[1]; ③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 嗳气等临床症状; ④半年内使用2 种以上药物治疗未见好转。 排除标准: ①内镜检查提示良恶性肿瘤、 糜烂及占位等; ②超声检查提示肠道和肝胆出现器质性病变; ③存在既往腹部手术史; ④合并严重的精神障碍、 糖尿病及结缔组织病; ⑤妊娠、 哺乳期妇女; ⑥对试验药物过敏。 将入选患者按照就诊号分组, 奇数为治疗组, 偶数为对照组, 每组各49 例。 治疗组男21 例, 女性28 例; 年龄30~43 岁, 平均年龄 (38.44 ± 6.34) 岁; 病程1 ~5 年, 平均病程 (3.58 ± 1.67) 年。 对照组男23 例, 女性26 例; 年龄31 ~44 岁, 平均年龄 (38.35 ± 6.27) 岁; 病程1 ~5 年, 平均病程(3.44 ± 1.59) 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 (耐信,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20 mg/粒, 批号1701120) 20 mg/次, 早晚餐前服用; 伊托必利 (为利苏, 上海雅培制药有限公司, 50 mg/粒, 批号73601YQ1) 50 mg/次, 三餐前服用。 治疗组给予中药治疗, 扶阳固土法基础方: 黑顺片20 g (先煎)、 肉桂10 g、干姜10 g、 牡蛎30 g (先煎)、 龙骨30 g (先煎)、 砂仁20 g(后下)、 白术15 g, 茯苓15 g、 牛膝10 g、 炙甘草10 g; 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5 g、 川楝子15 g; 饱胀甚者加陈皮30 g, 厚朴12 g; 阳虚甚者加淫阳藿10 g, 黄芪15 g; 经水浓煎成300 mL, 早晚各150 mL, 口服。 两组均以4 周为1 个疗程, 连续用药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嘱患者注意情志的调畅, 心情愉悦, 起居节律, 禁食生冷、 辛辣、 油腻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 ①症状积分: 采用四级评分法, Ⅰ级3 分、 Ⅱ级6 分、 Ⅲ级9 分、 Ⅳ级12 分, 疗效指数=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治疗前积分× 100%。 ②疗效标准: 显效: 疗效指数>75%, 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有效: 疗效指数50% ~75%,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无效: 疗效指数<50%。 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②中医证候标准: 参照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主要评价内容为腹部疼痛、 厌食、 胃腹胀气, 重度3分、 中度2 分、 轻度1 分、 无症状0 分, 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n, n (%)]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 两组的餐后饱胀不适、 腹痛、 厌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 <0.05);治疗组治疗后的餐后饱胀不适、 腹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症状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症状评分比较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 <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 <0.05。
组别 时间 餐后饱胀不适 腹痛 厌食治疗组 治疗前 1.98±0.62 2.08±0.79 1.84±0.73(n=49) 治疗后 0.81±0.75*# 0.83±0.84*# 1.03±0.46*对照组 治疗前 2.02±0.56 1.99±0.82 1.89±0.62(n=49) 治疗后 1.03±0.78* 1.32±0.81* 1.17±0.66*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异常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的餐前、 餐后胃动过缓、 胃电节律异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异常发生率比较 [n (%)]
2.4 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心电图、 肝肾功能、 血常规等检查结果均正常。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未明确, 临床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 并结合个性化和综合性的治疗原则。 胃电图是临床上评估胃肠动力功能的主要手段, 可准确反映患者胃电参数变化、 胃肠运动状态等[3]。 患者胃电图中节律失常与胃动力紊乱、 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 且胃电节律过速、 过缓均可导致胃动力不足的发生。 临床常用药物为抑酸类药物、 促胃肠动力药物, 但疗效欠佳, 导致病情迁徙, 复发率高[4],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本病属于中医的 “胃脘痛”、 “痞满”、 “纳呆” 等范畴,其病变在于胃, 涉及到肝、 脾、 肾。 《景岳全书·痞满》 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 实痞也; 无物无滞而痞者, 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 实满也; 无胀无痛而满者, 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 可消可散, 虚痞虚满者, 非大加温补不可”。 许叔微在《伤寒发微论》 中称: “脾为生气之源, 肾为生气之根, 气来源于脾肾。 脾为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5]。 即脾阳根于肾阳。 中医药在治疗上以健脾和胃为主, 配以扶阳、 理气、 疏肝、消食、 化瘀等治法。 早期疾病与脾胃不和、 肝郁气滞有关, 中期虚实夹杂, 晚期久病顽病以脾肾阳虚为主。 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为病程较长, 多为疾病中晚期, 以脾肾阳虚为主。 缘于肾为先天之本, 脾乃后天之本, 两者相互为用, 命门之火温煦脾土之阳, 脾土之精气滋养先天之肾, 久病脾虚容易导致命门火衰, 肾阳亏虚, 反之不能温煦脾土, 使脾阳亏虚, 运化失职, 因此久病多表现为脾肾阳虚证型。 久病之体, 阳气虚弱不足, 会减弱其推动、 温煦、 气化的作用, 甚至出现内寒, 进而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出现障碍, 影响胃肠功能, 最终出现胃失和降, 产生疾病。 扶阳固土法基础方中黑顺片、 肉桂、 干姜乃四逆辈, 意在补相火之阳, 温煦各脏腑, 配以牡蛎、 龙骨、 牛膝以潜阳封髓, 引药下行, 相火充足便可上温中焦, 补益脾土。白术、 茯苓及砂仁可厚脾土, 以土盖火, 同时可防温热药物火性升发上炎之忧。 诸药联用, 具有扶阳温中、 理气健脾的功效, 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此外, 腹痛者、 饱胀者或阳虚甚者可临证加减, 临机处理。 本研究中胃电图检查显示, 扶阳固土法可改善胃动过缓及胃电节律异常, 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 扶阳固土法治疗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改善腹痛、 餐后饱胀及厌食等症状, 并促进胃肠动力恢复,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