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鸿林 杰林 璇*
([1]潮州市实验学校 广东·潮州 521000;[2]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潮州 521041)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知识抽象,呈现形式直观,而小学生抽象思维有待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抽象逻辑的知识。另外,小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数学课堂中学习材料呈现的直观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被动式学习、教学方法单一化和教师积极性低等不足,制约了学生主动性、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培养。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几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认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建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发展,又为下一阶段发展打下基础。皮亚杰认为具体运算阶段(7岁-12岁)的儿童“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而形式运算阶段(12岁左右)的儿童的思维“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1]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有望得以落实,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与灵活的互动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更加容易实现。国家政策也对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给出了明确的方向,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2]中强调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促使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鼓励教师充分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拓展探索学习”。《规划》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是: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3]也提出“要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智力水平的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发展;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更加依赖事物的直观展示,一般是从生活场景中获取经验;而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能接受抽象概念,但思维活动仍离不开具体内容的支持。所以,在讲授数学知识时,如果能借助各种多媒体素材,声情并茂地展现一些具体事物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从而内化知识的。
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一般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提供给教师教学应用或学习者自学为目的,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更有效地传递学习内容。微课教学主题突出,教学目标单一,每个微课只讲述一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易错点等,使用方便,简洁高效。微课的长度一般不超过15分钟,适合人们的视觉驻留规律及认知规律,可用于课前预习、课中展示、课后复习等教学环节,深受师生的喜爱。由于微课具有以上的优点,在国内提出之后就广受重视,各级各类的微课比赛如火如荼,其中影响面较广的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微课大赛、华师慕课平台、佛山市举办的中小学教师微课作品大赛等。[4]
虽然微课作品呈数量级增长,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微课却少之又少,由于受到播放设备、播放场地的限制和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在学习微课时容易走神或沉迷网络的担忧,微课的使用并不能很好地被家长所接受,家校合作效果较差,这也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
图1 5以内加减法微课
移动微课,强调移动二字,提倡利用移动设备,在家长的陪同下观看,避免了学生独自使用电脑等设备,学习流于形式,甚至玩游戏的弊端。另外,移动的优点还在于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学生可在上下学途中,在车里就完成了视频的观看,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这里,微课既可以用于课前预习,也可用于教师课中授课,用于学生课后复习,更可用于家长的家庭辅导,而微课的类型并不仅仅是知识点的讲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根据难题、易错题、试卷讲解等录制微课,微课的制作不追求高大上,教师可通过网络搜索下载合适的微课,或者用手机、ipad等常见设备拍摄,生成的视频短小精悍,方便教师发到家长群或家校平台。
以小学一年级“5以内的加减法”为例,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故事叙述型微课的制作方法,以讲授知识点为最终目的,将知识点与故事情节相结合,顺应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讲解知识点,配合相应的画面与声音,制作成微课视频。故事场景的设计可以是很灵活的,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在故事中插入知识点,也可以根据我们想讲解的知识点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样,我们也可以在情节中设置一些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点的灌输。
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故事情节:一天,小刺猬路过一颗苹果树的时候,看到树上的苹果又大又漂亮,但是他可不会爬树呀。于是它去找了爬树高手小猴子。小猴子答应了他,但是要求摘到的苹果要两个人分。小猴子爬了两趟树,第一趟摘了三个苹果下来,第二次摘了两个苹果下来,树上已经没有苹果了。两次的苹果合起来一共有几个呢?小刺猬数了数地上的苹果,1、2、3、5、4、5,一共有 5 个,在小刺猬数苹果之前,小猴子已经知道一共有几个苹果了。因为小猴子学过算术,所以小猴子知道2+3=5,我们来看一下算式,“2+3=5,2和3是加数,5是两者相加的和,连接2和3的符号是加号,等于号表示得出的结果。”小刺猬和小猴子两个人都想要苹果,那要怎么分呢?小猴子说一共5个苹果,苹果都是我摘的,所以我要4个,小刺猬算数不太好,于是它想,5个减去4个还有多少个?我们帮小刺猬算一下,“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4和1。5个减去4个,剩下一个,也就是5-4=1,5是减数,1是被减数,连接1和5的是减号,等于号表示得出差是4。”知道自己只能分到一个苹果,小刺猬说:“可是苹果是我发现的,如果我不告诉你,你也不知道这里有苹果啊。”小猴子想了想觉得小刺猬说的也对,于是小猴子说,那我要3个,5-3=2,剩下两个给你。小刺猬想了想,谁让自己不会爬树呢?虽然5个苹果变成了两个,但是也好过一个都没有,于是就同意了。小猴子和小刺猬拿着苹果高兴地各自回家了(见图 1)。
这个视频仅3分多钟,画面生动活泼,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观赏习惯,在故事中完成了数的认识、5以内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建构,趣味十足,另外还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教学和育人相结合。
这个视频可用于课前播放,也可用于课中播放,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课前教学设计。教师可提前一天,通过微信群或其他的教学平台,上传微课视频,通知家长播放给孩子看,视频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孩子利用等车、饭前、饭后的碎片时间,很快就能看完,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观看完视频后,家长再引导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线上作业。教师可以通过问卷星或其他的小程序,编制一份简短的、基础的试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准备情况,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准备的题目要以图为主,适应线上答题的特殊要求,题目可包括对“+”“—”“=”的认识、5的分解等,这些题目的难度为“易”或“偏易”,主要是考核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学生网上答题后,可通过后台快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课中教学设计。教师在复习旧知之后,可通过这个视频来引入新知,由于是在课堂授课,视频不用连续播放完毕,教师可随时暂停,随时提问学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回答。例如,当小刺猬发现苹果树之后,会怎么做呢?这个时候可以暂停,让学生来给出方案,这个问题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视频播放过程中,也可以多次暂停,通过齐答、个别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一起数数,完成对5的分解和建构,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5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移动微课时间短,容量大,学生既可以在上下学途中就完成了观看,也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学习,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家长及老师比较认同,配合度高,完成情况佳,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相信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和5G时代的到来,移动微课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