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昱
摘 要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国学元素在语文中的存在,国学元素和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密不可分,合为一体的。因为语文的许多知识都离不开古诗、论语等有内涵的文化,所以在教导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国学元素渗透在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国家经典文化知识。在此,笔者将对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将国学元素有效地渗透在其中展开研究讨论。
关键词 融合;提高;文化素养;理解
中图分类号:C956,F124.6,R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6-0083-01
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把国学元素渗透在语文课堂知识的教学中,那么小学生就可以获得高尚文化的熏陶,从而不仅可以掌握文学知识,还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到国学元素的知识,那么他们的语文知识储备会得到很大提升,在面对一些道德伦理等问题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国学元素知识的理解而轻松化解。国学元素的教育在当今的教育时代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思考应该如何有效地把国学元素和语文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
一、在早读教育中渗透论语朗诵
小学生在早读课的时候都需要利用早读时间去朗读课文,而当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元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早读课中朗诵一些国学知识。论语是我国国学元素的精华,里面蕴含着许多的道德知识,同时学好论语可以让小学生理解古代人是如何热爱学习,刻苦学习,从而在论语的学习中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可以在早读课中引导小学生朗读论语,在一节节早读课中朗读论语可以让小学生对论语产生记忆点,将论语的知识记忆在脑海里。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开始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本论语的书,然后在早读课中监督学生朗读论语,并且在朗读论语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分配任務,如今天朗读一个星期都朗读固定的20则论语,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教学要求中不断地朗读,从而在读中记忆。并且,教师可以在早读课最后十分钟给学生讲解今天朗读的论语的知识点,让学生可以理解论语中蕴含的哲理。通过在早读课的教学中融合国学元素的教学,不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学生还可以利用早读课朗诵论语培养朗读的情感,在朗读中体会国学元素的经典与德育教育。
二、重视古诗教学
国学元素有许多种,其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学习也是国学中的一种必要学习元素,随着对小学生的学习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生已经开始要掌握唐诗三百首。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的古诗教学,教师都应该格外重视,如果能够开展好古诗方面的教学,那么国学的元素就会不断地进入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开展《登鹳雀楼》这一课的古诗学习时,笔者会引导学生朗读古诗,然后一句一句的相学生解释诗句的意思,并且会展开重点生字的教学。学习完基本的课程内容之后,笔者也会重视学生理解作者写这首古诗时候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一些历史背景。当课程结束之后,并不代表古诗的学习就已经结束,笔者还会根据今天学习的古诗引导学生在课外再去背诵一些其他的古诗,如《凉州词》《九日送别》等同作者的古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内接受国学元素的教育,同时在课外也能够通过背诵古诗来提升自己的国学文化素养。
三、展开毛笔书法学习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是教导学生们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同时还要兼顾书法教学的知识。如果教师想要把国学元素有效地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么教师可以展开毛笔书法的写字教学。当小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写好毛笔字之后,也能够今后的语文学习带来学习上的一些便利和优势。
四、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国学元素的知识道理
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中,也渗透着许多的和国学元素有关的知识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小学生课文知识点时,也可以利用总结教学引出国学元素,由此做到将国学元素教育和语文教育融为一体,让小学生获得双重的知识教育。例如,在《少年中国说》这一课的教学中,当笔者帮助学生理解完本课的知识点内容之后,笔者就会给学生讲解这一篇课文背后的历史故事。接着,笔者还会在多媒体中播放爱国的音乐,然后引导学生用激烈的爱国情感朗读课文,在朗读完之后,笔者也会提问学生从朗读中是否有体会出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为能够把国学元素有效的运用在这节课堂中,笔者会在总结的教学环节中再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一些令人自豪的历史成就,例如香港澳门回归的视频、中国的“嫦娥一号”顺利发射等,教导学生学习国家的优秀历史和成就也是国学元素中的一种有效教学,所以通过总结方面的教学,国学元素顺利的进入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课堂。
五、总结
随着课程的多样性不断的增加,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国学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国学元素和语文的知识是融为一体的,不管教导学生学习怎样的语文知识,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中引入国学的元素,由此让小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语文国学文化的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