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东兴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的普及》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因,接着对这一堂课的内容以及目标进行了探讨,然后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一是阅读理解,情景创设;二是呈现问题,制定方案;三是展示成果,分析思考;四是辩论交流,统一认识。
关键词互联网的普及;教学设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175-01
“互联网的普及”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0—111页综合实践课。从提供的资源中,笔者理解教材的要求:通过教学活动,既要让孩子经历问题驱动,体验为先,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又要能利用素材,调查的数据分析互联网的应用,以及在对互联网应用中的价值判断。这节课集综合、数学、语文、科学、思品等学科整合,即有教育功能的一节綜合实践活动课。本课以问题驱动,学生为主体,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通过探究学习方式的改变,经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计算百分比等过程,探究一般综合与实践活动流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材中呈现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阅读与讨论。在这个环节上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对互联网知识的了解对表格中数据进行初次的感悟与理解;二是统计与分析。在这个环节上主要是让学生以互联网的使用为具体研究素材,利用统计知识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相关的百分比,加以分析。这个过程是学习技能和方法、能力的体现。三是回顾与反思。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据,直观进行比对,借助数据的载体深化学生对互联网普及的广泛度和重要性,提出一些健康、文明的上网行为,进行品德教育。
为了更好进行本课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前测,了解学生对互联网知识的知道多少?家里电脑上网的家庭成员有多少?平时在网上主要功能是什么?
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过程的实施:1.课前制定研究方案设计样表;2.小组成员分工进行研究活动的策划,初步制定研究方案;3.全班交流各组研究方案和格式,主要考虑可操作性,集思广益,使活动开展有序、有意义的正常进行。通过这样前期考虑,方便在交流中完善研究方案,使方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反复交流和论证,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
活动课实施过程:
一、阅读理解,情景创设
(一)视频引入,谈话交流
视频出示:“2014年北京APEC活动相关内容,有官方数据显示,中国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在这个组织中体现的重要作用。
师:你们觉得什么是互联网?
学生理解,自主回答。引入课题并板书:互联网的普及。
(二)认识“互联网”,谈应用
设计意图:对时政信息的了解,感受科技的发展,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研究互联网知识的欲望,为找准新知的切入点做好铺垫。
二、呈现问题,制定方案
(一)信息链接,感悟变化。(课件出示相关信息,如下:)
师:从这些数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
(二)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师:刚才我们从相关数据中说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份表格中,你还有哪些想了解的?
1.交流理解:“接入宽带用户/亿户、上网人数/亿人、互联网普及率”的含义。
2.分析讨论:互联网普及率指的是什么?它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3.学生交流:缺少全国总人口的数量信息,调查官方数据。
课件出示:其中2002年和2004年间人口数量约是12.9亿;2006年全国总人口约是13亿,2008年全国总人口约是13.2亿;2010年全国总人口约是13.3亿;2012年全国总人口约是13.4亿。
4.用计算器尝试验证,计算2012的普及率“5.64÷13.4×100%≈42.1%”,加深了解。
设计意图:感悟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据是最显性的说明,表中的各项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抽象,要丰富对互联网相关知识的认识,首先要明确统计表中数据的意义,普及率的计算方法等信息,积累学生的经验。
三、展示成果,分析思考
(一)汇报总表,进行数据解读。
(二)提出问题,谈感想。
四、辩论交流,统一认识
(一)数据分析,谈看法,说普遍
课件辅助,谈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进步
(二)结合自己情况,说问题
课件出示:浪费时间,影响学习,伤害眼睛……不良行为。
(三)达成共识,文明上网
提出“抵制不良文明上网”倡议书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