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对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探微

2020-07-18 21:27高翔
读写算 2020年18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文言文核心素养

高翔

摘 要经典是民族之魂,蕴涵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初中生是心灵纯粹、吸纳力强的年龄段,把意蕴深厚的语言文字诵读得滚瓜烂熟,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这种学习可以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是提升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积累了多样化的写作素材;三是增强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经典诵读,使初中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韵味,领悟到经典著作的人文精神;鉴赏到古仁人的豪情壮志、积极乐观,培养初中生领悟文章主旨的能力。

关键词经典诵读;核心素养;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8-0049-02

悠悠古国,璀璨文明。我国丰富的文化精髓借由经典完整而隽永地保留下来,供后人学习和领悟。当代学者南怀瑾先生曾引用宋代大儒张载的话恰如其分地阐释了青少年诵读中华传统经典的意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其中“为往圣继绝学”一般理解为传承历代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的圣人的学术传统,这种传承不是照搬,而是有接纳、领悟和创新。经典诵读无疑能够“为往圣继绝学”,在继承中能够促进青少年多方面全面发展,尤为突出的便是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的提高。

诵读经典,是一个典型的积累过程,让文字慢慢沉淀在最日常的诵读里,丝丝馨香,淡然于诵读的字里行间。评价初中的语文素养,那就要看他语文积淀的厚实程度。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独特人文气质、丰富文学品味的初中生,自然是语文素养极佳的,诵读经典是有效影响因素之一。

一、提升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外古诗词和文言文阅读是初中学生的一大难点,尤其是对于一些古诗内容的把握、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文句整体的表达,难以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而经典诵读却为此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

如果学生有了大量诵读经典的基础,在诵读其他作品时,就能够很容易与自己的“内在图式”建立联系。在教材学习中学过一次的字词句,立刻就让学生掌握,这对于还处于初中时代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是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反复接触和学习、积累沉淀和内化,对于这些文言词句的掌握就容易多了。

长期诵读经典的熏陶下,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重要字词往往有着“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我”在文言文中经常表达为“吾”“余”“予”,帝王往往用“孤”,学生在了解这个之后,在文言文中遇到类似表达往往能判断出来。再如文言虚词“而”含义众多、容易混淆,但是多次诵读发现“而”基本就是表示并且、递进、承接、转折、因果。对于不熟悉的文言词句,在坚持诵读中,学生往往能够根据前后语境推测出来,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刻含义。所以,诵读经典能够更好地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二、积累多样化的写作素材

在作文课上,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凝视黑板,冥思苦想,无话可说;有的微微摇头,面带窘色;有的手足无措,无从下笔。一节课往往用大半节课去思考,最后十几分钟才草草动笔。

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作无“源”可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包括读书和生活,读书的积累,是写作最初的基础,生活的本真,是写作最真的源头。写作困难的学生肚子里没有东西,对于生活的观察又不够,自然写作无“源”,思路就像断流的水,难以成行。另一方面,写作无“法”可寻。这法是写作的手法和能力的集中表现,不能合理的审题和立意,自然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合适的手法把这些写作素材组织成一篇合适的文章。写作是语文素养的最佳体现,中考高考中,写作都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分数的倾向也是写作在语文中重要地位的体现。

我国经典作品文辞优美、思想意蕴丰厚、表达方式丰富,宛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硕大宝库。初中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含英咀华,吸收和内化经典作品的内容、语言、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自己的文章也越来越言约意丰、儒雅淡然。

写作是初中生心灵的一抔黄土,最能真切反映学生的文字功底、审美水平和思想感情,这些反映的源泉便是阅读。初中生之所以遇到作文就面露难色,最重要原因在于阅读面过于狭窄和语文积累不足导致的。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观点说明读是写的基础。很多初中学生遇到写作抓耳挠腮,主要源于积累的素材過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写作时再现想起来收集材料或者凭空捏造,自然很难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

诵读经典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经典作品字字珠玑,诵之金声玉振,字词优美、内蕴丰富,如若积累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写作时自然水到渠成。诵读大量的经典不仅能够让初中生在写作时引用恰当而合适的语句,而且能够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功底,能够文思泉涌、得心应手的写作。

大作家鲁迅出生于书香家庭,小时候就读于三味书屋,他家里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到《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到《经策统纂》,乃至《三国演义》和《封神榜》,这些鲁迅通通看过。在三味书屋求学期间,更是熟读了《论语》《孟子》《尔雅直音》等经书,这些经典的熏陶为鲁迅先生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巴金、老舍、郭沫若等作家也是背诵经典的高手,经典古籍为他们的写作之路提供了最初的积淀,让这些大文豪们能够用最恰当的遣词造句来组织语言,写出惊世之作。

三、增强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经典诵读是提高口语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诵读揣摩,增强初中生的语感

语感是对言语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能力。这份敏锐和领悟是长时间的语言积累达成的。声音比文字符号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可感性,当嘴巴耳朵和眼睛三种器官同时协作活动时,最有助于形成语感。可见诵读便是实现语感的有效措施。

诵读经典时学生眼睛注视着要读的内容,用嘴巴大声地朗读,同时也善于倾听、善于思考,这样能够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逐字逐句地朗读、认真动脑的思考,自然培养了语言的敏锐性和领悟力,使语言文字的表达在头脑中出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效果。明代王守仁曾说:“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络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自日开矣”。可见熟读精思、口诵心惟的诵读方式是教育家们所提倡的,也是对学生有着深刻影响的。

一篇文章,只有读出声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神态语调,才能领悟文章真谛。而这份抑扬顿挫便是语感培养的必经之路。长期诵读经典,能让学生快速而敏锐抓住文字想要表达的精髓所在,而非对于文章的内涵仅仅能够理解一鳞半爪、难得言辞之精要。

如想到“恕”字会联想到孔子《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想到“如自己的心”,不怒不躁,想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如诵读《陋室铭》时,便能感受到“陋室”环境的清新雅致、主人志向的高洁豁达,并且对于文中对仗的句子能品味其工整之处。再如,读到古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能够在脑海中浮现出墙围上绽放着或粉或红或白的花朵,想象到院内馥郁芬芳的花园,以及诗人驻足观看的惜春情态。

这就是诵读经典带来的语感,即一听到或者一看到文本就能迅速而敏锐对文本产生多层次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言喻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二)知识积累,丰富口语表达内容

部分学生有着语言表达内容十分贫瘠的苦恼,很难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有时候难免“词不达意”,处于尴尬境地。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淀。诵读经典为语言的积淀提供了一个精美的温床。中华民族经典作品包罗万象,涵盖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各个方面,这些作品不仅文辞优美、语言规范,还是圣贤先辈们的思想结晶。由于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情感表达到位,经典是初中学生能够规范、积累和陶冶语言的最佳阵地。能够长期积累这些经典字词句,自然能够使初中生口语表达时内容丰富、准确到位、意蕴深刻。

温家宝总理曾在世界读书日时发出这样的号召: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温总理本身也是满腹经纶,经常在不同的场合中都能够引经据典。

在答中外记者的开场白中,温总理引用了《战国策》中“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表明中国现在并不是富足的发达国家,仅是处于发展中,而且今后的道路充满荆棘和坎坷,仍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同时引用了《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并表现了自己为了中国梦不畏艰苦、不怕艰难的决心。在温总理进行国外访问期间,先后引用了《管子》中“召远修近”、《庄子》中“凡交,近则必相糜以信,遠则必忠之以言”来表明同领国交好的愿望。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曾主讲了一堂生动形象的经济公开课,其中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轻松平实的演讲让我们大开眼界。

(三)锻炼逻辑,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一般的要求是得体、清晰、连贯、简洁、准确、精炼。

若初中学生在诵读经典作品时,能够熟读成诵,把这些经典的作品储藏在自己的记忆中,丰富“内在图式”,在口语表达时就能够脱口而出,使表达的内容观点鲜明、是非清晰、褒贬明确。诵读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而且能够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既能够培养对字词句篇的细腻体味,还能够确立口语表达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

准确、到位、得体是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一大标志,在平时的说话中表现为学生的逻辑性和扣题能力。初中生在诵读经典时一般会静心思考,深入潜游其中,认真分析文本和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长此以往,便在经典诵读中获得了准确细致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把此迁移和内化到自己的口语表达中去。在口语表达时,就能根据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有逻辑地组织语言、主题鲜明,说话有的放矢。

抑扬顿挫的吟诵、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最佳沃土。这份沉潜其中的诵读、精美意蕴的经典,是初中生的一趟心灵远游。诵读在其中,滋味却是长绵糯软,不仅提高了初中生阅读最初的兴趣,还提高其阅读的能力。这份兴趣,是实实在在扎根于经典诵读土壤中的,这些能力,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和促进。阅读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素养最基本的表现,而诵读经典却是它最深的养分和水分。

参考文献:

[1]张载.张载集[M].上海:中华书局,1978:29.

[2]王余.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挣扎:我眼中的鲁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34.

[3]王阳明.传习录[M].于自力,孔薇,杨骅骁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233.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文言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