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燕 彭娇娇
摘 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全球危机”、极端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及“多元文化”交锋中的矛盾冲突等问题均对以民族国家为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显得必要且迫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价值引领,以培养具有全球意识、认同全球共同价值、具备全球参与能力的社会成员为目标。它并非对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维度的拒斥和否定,也与西方全球公民教育存在本质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彰显需要从政策设计、多方力量参与及借力网络技术三个方面统筹推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全球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2.01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2-0083-0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重塑中国与世界关系、改进人类命运的指导蓝图,其着眼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大局,顺应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历史潮流,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政治互信与文化繁荣具有深刻影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起弥合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冲突、传播全球共同价值、培育具备全球意识及全球参与能力之国民的重要责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既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开展,也在全球格局中展开。当下,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维度的同时,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予以关注,从理论构建与现实推进两个层面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全球维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诉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着眼于全球意识、全球价值、全球参与能力等素养的培育,同应对“全球危机”客观要求的世界整体思维相契合,有利于克服极端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及“多元文化”交锋中的矛盾冲突,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诉求。
1.应对“全球危机”的合作共赢诉求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不仅促使人类社会的活动空间日益超越民族国家主权版图界限,实现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同时推动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日益形成互为依存、命运与共的相互关系。在各国共同面临生态恶化、贫富悬殊、跨国犯罪频繁、恐怖主义袭击、核战争威胁等“全球危机”面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世界整体思维出发,基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与基本共识,倡导以合作共赢取代零和博弈、以协商对话取代冷战对抗、以交流互鉴取代封闭排外,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实国际关系的理性思维成果,为引领人类社会携手共同应对“全球危机”提供着逻辑理路。
在当下的西方世界,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机与挑战,众多资本主义国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全球公民教育(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试图突破民族国家藩篱及社会制度分歧,为全球性问题的应对提供教育策略。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靶向聚焦全球危机应对的合作共赢诉求,客观审视资本主义的全球公民教育,既寻找与西方国家全球公民教育的共同点与契合点,又深入洞悉其局限性,在交流对话中捕捉国际社会对全球意识的共同期待,整合不同民族国家对公民素养的基本共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思想之基。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本质上可看做同一民族的所有成员基于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自尊而对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所产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以争取本民族独立、维护本民族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和具体实践行为[1]。可见,民族主义高度认同自我民族文化,具有增强自信、团结民心、凝聚力量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民族主义也具有滑向极端民族主义的风险。就国内而言,国家的发展强大促使我们能够态度严明、立场坚定、方式强硬地应对领土争端、主权侵犯、军事威胁等危害国家利益的内政外交问题,但狭隘排外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也频现。就国际而言,伴随中国快速发展而来的,是周边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猜忌以及由此衍生的民粹主义情绪,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肆意扩散“中国威胁”论,借助“人权”旗号宣扬西方普世价值观,并将中国关于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解读为充满攻击性的“锐实力”,致使国际层面的民粹主義和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相互交织。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致力于培育全球意识、激发共同情感、强化全球责任,既利于克服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顾虑与误解。
3.应对“多元文化”交锋的超越整合需求
伴随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不可避免地面临多样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而国家发展的硬实力决定着文化激荡中强弱势文化“势差”,以美国为首的强势国家出于利益考量向弱势国家推行文化霸权,弱势国家为维护文化安全反对文化殖民。除去此类文化殖民与反殖民斗争外,不同民族国家在制度选择、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均具有本土性,因而彼此之间必然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交流碰撞中常常呈现出矛盾与冲突的形式,挑战着民族国家间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有效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不同国家之间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内蕴着人类社会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期待,为化解文化冲突、促成平等交流的良好局面提供着思路借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面对整个世界的个性文明、民族传统与文化形态,既涵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又包括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亦有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多样宗教文化圈,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需要融合、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汇聚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力量,还需要利益与价值的构建”[2]。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超越传统思维定式,立足当下、扎根本土的同时,放眼全球、面向未来,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共性与各国发展的共同需要,以人类共享的“共同价值”引领差异、凝聚共识,在更为广阔的世界格局中构画理想价值图景。
二、理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内涵与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价值引领,以培养具有全球意识、认可全球共同价值、具备全球参与能力的社会成员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并非对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维度的拒斥和否定。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是为在新时代更好地促进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也不同于西方全球公民教育,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立足于当今世界日益密切的全球关联性、日益扩大的全球共同利益、日益频繁的全球文化交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本引领,将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观,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以及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观融入其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促使社会成员成长为具有全球意识、认可全球共同价值、具备全球参与能力的现代国家公民。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并非对国家维度的拒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教育实践,而人是个体、群体与类的统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既具有民族国家的独特性,又具有普遍的人类性。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既具有民族国家维度,又具有全球维度。前者承担着促进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国家忠诚的重要职能;后者承担着强化人类共同体认同、引导承担共同责任、共建人类美好社会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两个维度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对立统一的一体两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并不是倡导淡化民族国家话语中的公民身份和国家意识培养,而是以认可、强化、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国家维度为前提,同时基于人类命运与共的相互依赖性,凸显全球责任意识与公共伦理。民族国家维度是全球维度的基础与前提,全球维度是民族国家维度的拓展与延伸,全球维度的强调是为将民族国家认同与全球视野培养有机结合,在坚持民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既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本色,又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国际视野,最终“形成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视野的当代形态”[3]。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全球公民教育。如前所述,全球公民教育是西方國家面对全球性问题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它所倡导的文化包容、生态可持续发展、全球责任承担等理念虽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普遍适用性,但源于西方语境的公民教育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资本主义烙印,全球公民教育也被看作“国家公民教育在全世界范围的拓展”[4],它所推崇的公民权利、社会公正与民主均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其所理解和倡导的普遍性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且西方的“新自由主义”话语是其重要的话语逻辑,“这种市场导向的话语强调的是自我投资和提高利润……虽然在官方话语中,全球公民教育在于促进社会公正、团结、多样性和社群参与,但在实践中却体现以市场理性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特征”[5]。究其实质,西方全球公民教育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发展的产物,它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全球扩张、制度全球推广及价值观念全球推行的现实诉求,主观裹挟着在世界范围内维持资本主义秩序、渗透资本主义文化、移植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全球公民教育普遍表现出新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架构”[6]。因此,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12年起连续发出全球公民教育的倡议并给出指导性的方案[7],但不少国家仍然反对与拒斥西式的全球公民教育。与此不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类共同价值为立场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核,其全球维度的彰显是为改变资本主义的“霸权”行径,它服务于普遍公正、真正民主、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世界格局与人类未来。
2.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在认知层面旨在培养社会成员全球意识;在价值层面倡导尊重并认可全球共同价值;在行为层面强调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和全球治理。
首先,培养社会成员的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是指人类价值主体在承认国际社会存在共同利益和人类文化现象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克服民族国家和集团利益限制,以全球视野去认识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所形成的一种意识”[8]。全球意识“是相对于国家和民族意识的高远视界和宏大格局”[9],但并非“无原则、无标准和无底限的泛全球化的无疆界意识”[10]。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命运共存”中的共同利益、全球交流中的基本共识、异质文化中的共性等为全球意识的培养提供可能,而“全球危机”“国人全球意识的‘总体性匮乏”[11]反映着全球意识培育的现实必要。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强调国家意识与爱国精神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同时,还要促使社会成员形成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平等相待的思维方式面对异质文化与全球事务的自觉意识,帮助社会成员正确认识民族国家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发展大势等人类社会的重大议题,引导社会成员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
其次,引导社会成员认同全球共同价值。全球共同价值是一种普遍性价值,源于“现实的人”所具有的类属性。在社会实践中,同属于人类的人必然具有某种“共同尺度”,从而形成共同的评判善恶是非、黑白美丑以及什么值得追求什么不值得追求的价值标准,并依据这些价值标准形成一定的价值秩序。全球化、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冲破了人们的狭隘视野、地方意识和封闭情结,……凸显了人类文化精神中的‘类意识和整体精神”[12],人们需要突破自身利益的狭隘视角,从全局和整体角度认识、观察、分析世界,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世界秩序。当前,生态恶化、核安全威胁、恐怖主义等“全球危机”下人类社会对于合作共赢的追求、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洗礼的人类社会对于和平正义的追求、市场经济下人类社会对于平等公正的追求等均是全球共同价值的元素。认可全球共同价值是全球意识转化为现实思想与行动的必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要秉持高度的主体自觉,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更要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球共同价值贡献中国智慧。
最后,促进社会成员的全球参与能力。培养个体参与全球事务的能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点位。当下中国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我们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社会成员从新时代与国际格局的维度,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两个舞台,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积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特别是青年学生,更要引导他们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关注全球的责任情怀、洞察世界的开阔视野、建设全球的能力素养,增长到国际舞台上展现青春风采、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的能力,激发促进世界和平正义、民主平等、文明互鉴、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行动,尤其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对外学术及技术合作的契机,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力量。
三、实践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彰显 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彰显需从政策设计、多方力量参与以及借力网络技术三方面统筹推进。
1.以“政策设计”予以保证
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是教育发展程度与方向的决定性力量,“民族国家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它是公共教育体系的构建者与促进者”[13]。在西方全球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警惕其在全球话语掩盖下谋求本国利益的动机,另一方面也要客观肯定其彰显的文化互鉴、尊重包容、共同责任等全球情怀。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我们要在更为广阔的视域中审视中国与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这样的格局下促进对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人类发展规律与世界未来的正确认识,还必须负有责任地表现出对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合理关切。
在当代西方,全球公民教育不仅是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领域,且得到多个国家教育政策或规划方面的支持。反观中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均处于自发阶段,甚至总体还处在“缺位”状态。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虽涌现出一些呼吁全球意识或世界公民的研究,但尚未引起广泛关注。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拓展,而且面临被西方全球公民教育话语蒙蔽甚至引入歧途的风险。立足时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场域,國家与政府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现实必要,并在政策设计中给予重视,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视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尤其要注意理性审视西方全球公民教育话语体系及其实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对其有所摒弃有所汲取,努力形成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或价值观教育模式。
2.通过“多方参与”予以推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全球维度的彰显必然需要凝聚不同层次结构的各个要素,以诸要素间的动态循环促成育人合力,最大限度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力量。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现实彰显需要从教学与管理两个向度激发内部活力。教学方面,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固有规律、原则及方法的同时,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内容与目标,积极探索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特殊规律和方法,如主动探索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课程结构,或是开设独立的课程体系,或是充分挖掘现有课程的相关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融入已有课程之中,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课、地理课等学科之中,以此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认知、理性的全球态度与宽阔的国际视野。管理方面,学校的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建立体制机制、安排制度条例、设计活动竞赛等方面时,需要兼顾本土特色与全球视野,主动比较借鉴国际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举措,完善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理清不同部门的教育引导职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氛围,巧妙地寓全球意识培育于日常管理之中。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现实彰显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构筑外部合力。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教养方式及家庭成员的个人影响等对于个体的影响持久且深远,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彰显必然需要依赖家庭的协力配合,因而有必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途径,逐步引导家长树立全球意识。学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现实开展,必须紧密结合不同学龄阶段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与知识基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选择教学方法,大中小学不同层次的全球素养培育必须逐次递进、动态衔接。同时,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全球意识培育,鼓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形成以研究促教学、以实践促研究的良性互动。学校之外的社会参与是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锻炼素养的关键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向社会,提供多样化的参与形式和机会,“只有广大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与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塑造适合新型世界公民教育成长的社会环境,后者才能够真正落地生根。”[14]当下,“一带一路”战略正在推进落实,这是一个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力量囊括其中、具有广泛社会效益和国际效应的举措,思想政治教育可借助“一带一路”的实践推进,在社会成员的参与中有效加强全球素养培育。
3.借力“网络技术”予以拓展
互联网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场域,又是其有效的技术载体。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教育信息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发生改变,教育空间也由传统在场转向虚拟场域。思想政治教育全球维度的彰显需要借助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不受时空局限等优势提升教育影响力。首先,发挥互联网技术载体作用。互联网是教育信息获取、传播的高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相关网站、新媒体平台等广泛进行全球意识传播。同时,在深耕国内网络媒体和平台的同时,主动拓展国际媒体和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在世界范围内引导讨论公平、正义、民主等人文话题,探讨中国文化所富有的包容性、中国价值观所倡导的和谐大同对于解决全球问题的优势等。其次,引领网络空间的舆论生态。网络空间信息庞杂,尤其是西方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语言优势和话语优势构建网络空间霸权,加上国内反动势力的鼓噪,极易形成误导性信息。而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络空间表达容易呈现情绪化和群体极化效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网络监管,利用大数据对网络生态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数据反馈分析网络空间的国内外热点、重点、焦点话题,科学合理对其进行必要的管控和正面引导。
總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新的时代方位和世界格局中审视自身,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维度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又是培养兼具中国情怀与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更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人民谋幸福的需要。尤其是面对西方全球公民教育在应对全球挑战、开辟人类发展新思维、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方面所显示出的积极适应性和广泛影响,更要在全球公民教育图谱中彰显中国特色,以免被西方话语带偏,最终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教育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张前程.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0(35):104-105.
[2] 蒋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外价值观比较研究论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154-160.
[3] 杨晓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18-21.
[4] C.C.Carabain,S.A.C.Keulemans,etc.Global Citizenship:From Public Support to active Participation[M].Netherlands:NCDO,2012:17-21.
[5] Alexandre Pais,Marta Costa. An ideology critique of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J].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2017(4):1-15.
[6] V.Andreotti,L.M.Souza.Postcoloni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J]. Journal of Language,Identity & Education,2013(5):257-259.
[7] UNESCO.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Topics and Learning Objectives[M].Paris:UNESCO,2015:7.
[8] 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12-213.
[9][10][11] 宇文利.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当代中国人的全球意识培育[J].学术论坛,2018(2):45-50.
[12] 孙伟平.“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6-10.
[13] 朱旭东.论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合理性[J].比较教育研究,2013(11):1-8.
[14] 刘宝存,张伟.文化冲突与理念弥合:“一带一路”背景下新型世界公民教育刍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4):56-63.
[责任编辑:张学玲]第36卷 第2期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