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题文化教育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

2020-07-18 15:58李艳李玥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特色

李艳 李玥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篇章,展现出强大的真理穿透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深厚沃土。围绕思想文化传统、革命历史传统、改革创新传统,打造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题文化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实施方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元素,植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一种能驱动行为的力量。注重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三重文化氛围:理论学习思考氛围、实践参与活动氛围、日常精神生活氛围;实施多层面工作协调创新:宏观层面,强调顶层设计;中观层面,强调实施创新;微观层面,强调个体互动,使大学生形成思想的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文化教育;高校思政课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2.00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2-0023-0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铸魂育人,应设计出新颖特色的主题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从历史和实践来看,主题文化教育既是形塑和导引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培育时代新人;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是置于一种文化生存的历史延展过程,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甄别思想的能力和坚定理想的定力,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和文化素养。毛泽东曾在1942年强调,学理论,必须首先学文化“没有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学好了文化,随时都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2]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离不来文化沃土的滋养,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置于中国文化,让大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文化教育活动,认知、接受、践行理想信念,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激荡起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精神力量。

一、立足文化传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主题文化教育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3]当前,立足文化传统,拓展高校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要围绕三个主题的内容和形式:

中国思想文化传统是中国人的精神血泵,是几千年来经历风霜雪雨,几经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尤其,近现代以无数先烈的热血换来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在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使中华思想文化传统在世界意义上得到新的跃进,不断在跃进中迸发出更加夺人的魅力,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思想文化呈现出深厚的多元整合和宽广的包容接纳的獨特气质,释放出巨大的时代张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历史延展同时又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一再强调“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4]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主题文化教育,发挥思想文化传统的教化力量,更好被大学生感知、认识和接受。所以围绕思想文化传统,把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把深厚的中华思想文化传统资源交集和整合统一到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人生观的形成上,以文化典籍为基础,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承载,拓展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教育内容和形式。

2.围绕革命历史传统,开展高校思政课的主题教育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5]中国革命历史传统是中华儿女救亡图存、为民族振兴浴血奋战的历史,凝聚出代表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文化精神力量,尤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由无数革命英烈、革命前辈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英勇战斗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铸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世代相传的精神,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及伟大的改革精神,成为中华文化中最为宝贵的、具有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意义上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6]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懈奋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价值凝聚、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道德滋养。其中闪烁着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精神追求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开展大学生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基础,必将在思想启迪上发挥重要作用。

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不同历史时期价值观不断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结晶。“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凤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革命历史传统既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鼓舞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奋发图强,积极奋斗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挥革命历史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作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把革命思想与价值观念、革命理想与价值追求、革命热情与价值感染、革命事迹与价值情趣、革命人物与价值示范结合起来,落到大学生情感、心里和行动。可以设计出多种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形式。在具体开展主题文化教育中,无论访问革命老人,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还是看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等都要注意讲求实效,充分发挥革命历史传统默化育人的功能。

3.围绕改革创新传统,开展高校思政课的主题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8]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具有丰富的中华民族奋发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文化积淀。不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更是一种在文化意义上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道路,释解中国精神,必须依据改革创新的文化历史才有根由。改革创新凝结着探索者对未来的希冀和梦想、对科学的不懈思索和探究、对生活的智慧和热爱,是面向未来、科学、社会的实践探索。饱含着探索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敬业精神,是我们以“中国梦”、“富强”、“文明”、“创造”、“勤劳”、“顽强”、“奋斗”、“助人”、“发展”等为主题,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文化事例。新时代要充分发挥中国改革创新事例中的价值和精神,聚焦社会生活,成为育人中最具有张力、最具有感染、最具有精神、最具有智慧特质的文化元素,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投射广、影响深、传动快,是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资源。

二、营造文化氛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主题文化教育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  大学生形成一种思想观念是由认知、接受和自觉构成的运行过程,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实施方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元素,植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一种能驱动行为的力量。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营造四维文化空间,形成弥散于社会活动领域(大学生的社会活动领域主要是学校,还有外延的生活环境)文化气氛场。这种四维文化空间,主要是教育教学为主体的空间,机构管理为主体的空间,硬件设施为主体的空间,日常生活为主体的空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知识、故事、标识、图片、展板、活动等等文化要素弥散其中,能够营造一种精神风貌、行为品格、榜样示范的氛围,在这种气氛包围中会使大学生的知觉、视觉、触觉、听觉不断受到一种柔性刺激,不断吸引注意力,消除抵制情绪,弱化精神冲突,形成包括学习、活动、生活中的隐形注意力,把意识活动转化为习惯,分辨能力、反思能力、判断能力会渐渐生成,在文化氛圍中,最终成为“不知之知”(中国哲学中强调以人生意义的追寻为基本思想主题,是要与人的“内在的体验”或日“体验的存在”相关联。也就是最后达到一种心灵“感通”、“默识心通”、“感而遂通”,是一种超越经验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所以,“文化育人”是润化,是在春风化雨中形塑心灵的。文化与人与生活是一种共在关系,我们认为,文化于人的生活方式,是人赖于生存的空气。营造文化氛围,通过文化润化细化,把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浸化于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和自觉实践行动。

针对目前社会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建设状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营造文化氛围,注意打造三个氛围:理论学习思考氛围、实践参与活动氛围、日常精神生活氛围。

理论学习思考氛围:理论学习是形成理论素养的重要基础,理论素养既是大学生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优势,也是高校打造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条件。形成理论学习氛围主要在于组织经典著作选读或导读学习小组,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中西社会科学经典著作导读等,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奠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理知性认知及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深度思考,会思考、能思考、深思考是时代新人的新常态,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楚,这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文化素养,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应有的学养。

实践参与活动氛围: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近年来高校非常重视的事情,从课程设计、假期管理、党团活动、志愿者项目等类型繁多,在校园具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很多学生从中受益,锻炼了精神、意志、能力,接触到社会、接触到现实,思想、意识、情感不断提升,收效很大。从整体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组织性和非组织性的,在组织性实践中一部分是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学生而言,是要修得学分,在内容和形式上却是自选,虽然是面向整体学生的,但由于管理的松散性,导致流于形式。从立德树人的要求来看,形成自觉意识与自觉践行相统一极其重要,重视实践参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会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鼓励学生人人参与主题实践活动,把原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利用上,进行“主题”设计,要求大学生每人要有一次志愿者经历,自我进行实况采录过程,撰写事后感触。在接触现实,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不断提升境界,这是通过营造实践参与活动氛围,使大学生在实际中不断洗礼、筛选、斟酌、固化理想信念、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由潜在意识变成自觉行动,成为时代新人。

日常精神生活氛围:大学生的日常精神生活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由传统的权威、封闭、整齐、规范、一致等特征的文化样式,向开放、多样、个性、数字、媒介等趋向的文化状态转化。由于数字化媒介、信息化传播、互联网发展,大学生的日常精神生活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空间限制被打破、更加自由、更加个性、更加开放、更加任性、更加盲目、更加混乱,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往往一个社会事件、一个虚假流言就会形成精神干扰和刺激。奔涌的海量信息,使大学生的日常精神生活越发丰富、越发动态、越发散化,非中心性、非稳定性、非指向性使大学生思想观念缺少核心、驾驭和调控机能,这些方面极不利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更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精神生活,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具体要求,是关系到能否把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内化到大学生素养中,帮助大学生完成人生的精神定位和价值取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设计和指导大学生日常精神生活,营造文化气息:一是加强日常阅读,把传统媒介(纸质书籍)与新兴媒体结合起来,通过观测学生兴奋点,设计出话题式阅读,也就是了解近期学生的日常生活话题,分析话题具有的思想点,设计出历史文学名著经典话语和典型人物与其的近似点,引起学生关注,养成阅读习惯。在丰富的社会事例和历史文化中深化思维能力,形成思想观念沉淀;二是丰富文化娱乐,把理知性认知学习、视觉艺术欣赏、体育健身项目与游戏玩乐活动结合起来,增加组织生活的趣味性、轻松性和快乐性,沉化出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强身健体的生活习惯,养成出积极健康的心态,制动出良性的心理机制,以接通主流文化思想,形成感知思想观念的生活基础;三是引导网路信息,当今,大科学开启了大数据时代,由大数据辐射出大信息,引发了信息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现代通路,日常生活成为信息包裹体,而信息夹带的价值会通过新媒体迅速产生舆论共振场,影响个体的价值认知。“引导”成为关键的环节,实时观测、研究讨论、引导分析、入情入理,形成大学生思想辨识能力。上述三个方面是大学生日常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要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生活差异性,关心他们,营造暖心氛围,才能使思想观念入心入耳,帮助大学生形成思想选择、认知、践行的能力。

三、设计以文化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主题文化教育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9]在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就要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指引,不仅依赖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通过文化滋养,培育时代新人,更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多层面协调创新,统筹各种力量,形成文化育人合力:

1.宏观层面,强调顶层设计

营造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主题教育的系列化、层级化、互动化。主题教育放到学校的大系统中去思考,在有机整体中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产生贝塔朗菲所说的“整体应当大于部分的简单相加”的整体效应。以学校为空间,以课程为渠道,实施有步骤、有计划、有效果的主题教育,必须通过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可以把握全局和整体,调动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协调组织机构,启用一定资金投入和支撑,将主题教育定位于高校日常工作的大格局中来,形成管理、教学、网络、服务的积极互动。由顶层设计主导的主题文化活动和课程的主题文化教育互应成势,各种软硬件形成合力,对校园文化进行全方位编码,为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一个全景式的文化育人氛围。

2.中观层面,强调实施创新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包含两个有效时空:一是通过日常课堂教学进行相关知识的认知教育,这部分往往通过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实施来进行,相对时间和空间较集中、规范和固定,有程序及模式,操作标准,是大学生认知思想观念的主渠道,也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部分。近年来这方面的创新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专家学者在上级部门统一安排下积极研究和探索常规教学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形成了教育的主场。从中观层面来看,极为重视这部分的研究,强调创新,实施方案,是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文化氛围的主要气垫。二是通过一定的文化主题、文化作品、文化设施、文化展品、文化推介、文化硬件和软件、營造文化面貌、激活文化心理、整合文化元素、形成文化场域,强调在实施中创新,烘托文化氛围,增强价值导向,取得“烙印”效果。这部分是课堂外的文化要素的综合,形成的一种有力于感知、随化、渲染、烘托主流思想价值观念的文化时空场,通过创新,将会呈现鲜明特色,更加提升效果。但在创新中要注意:一是实事求是,不搞声势,只为实效。二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目标明确。三是思维创新、工作创新、联动创新。四是广泛动员,协调步骤,共振效应。

3.微观层面,强调个体互动

文化氛围的制动因素中大学生是在学校管理与基层组织的建制互动框架下培养起责任、合作、进取、公益、和谐等精神。个体间的互感及互映是文化氛围以微元素进入个体间正能量微循环中,相互间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认知、自我选择、自我约束的习惯渐进形成。大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生活所产生的乐观、进取、向上、开放、热爱等积极性效应,不仅可以缓解、消逝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抵御负向思想观念的干扰,还可以形成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顺畅、更通达、更融合的心理和情感通路。在良性文化氛围中,个体的道德模范作用,普通人的社会善举,草根的顽强拼搏精神,大学生的励志经历等都会产生夺目的光辉,形成个体间的相互感化和价值驱动。在整体与互动中道德的约束力、管理的规范力、典型的示范力和价值的导向力会形成一种效应性支配力量,共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总之,运用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行之有效的主题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坚韧有力的文化砥砺:深厚的文化传统修养,可以自觉恪守精神家园;坚实的文化价值理念,可以自觉辨识是非观念;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可以自觉提升生活旨趣。在设计思政课的主题文化教育过程中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成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思想武器,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3 ][9]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M].人民日报,2019-03-19(1).

[2]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8.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人民日报,2014-02-24(1).

[5] 习近平.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积极性 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善做善成[N].人民日报,2013-07-13(1).

[6][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7] 习近平.在井冈山旧址群慎德书屋看望革命烈士后代和先进人物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2-04(1).

[责任编辑:庞 达]第36卷 第2期2020年4月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特色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