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2020-07-18 15:58高梦潇刘志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梦潇 刘志山

摘 要:政治仪式体现新时代特征、聚焦新时代主题,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夢想,不断聚合和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文章通过分析政治仪式在形式、内容、对象、资源等方面丰富、提高、整合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归纳和总结出实现政治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彰显新时代主题,强化核心价值观;增强艺术效果,培育美好情操;促进主体客体互动,实现仪式目标;开辟网上阵地,建设第二课堂;建立和完善政治仪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政治仪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认同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2.010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2-0047-04

仪式,辞海中解释为“举行典礼的秩序、形式”,古人的图腾崇拜就是典型的仪式。作为“一套具有文化性、象征性、表演性的符码,最能体现人类社会结构、秩序和特征的符号表述”[1]。仪式发挥着历史记忆、情感表达、文化认同、群体凝聚、社会整合等显著作用。在各类仪式中,政治仪式在人类社会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精髓所在,是“行动中的信仰(belief in action)”。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仪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习近平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和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使党内生活庄重、严肃、规范。此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政治仪式体现新时代特征、聚焦新时代主题,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断聚合和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政治仪式的内涵与类型

政治仪式主要依靠心理、情感、认知的象征性活动,进行政治价值宣扬和政治秩序整合,实现凝聚共识、政治团结、立威树信等目的,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1.政治仪式的界定

政治仪式是权力行为的表达,是文化或符号的政治表现,是人们间接交流的有效途径和理解社会的重要工具。政治仪式通过象征性、结构化、可重复的特点,规定人们的行为,并且从心理和情感两个维度,将社会和政治上的理性矛盾,转变为情感上的一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界定政治仪式“是把群体聚集起来,集中群体注意力,增强群体感情,表现群体特点的象征物”[2]。 政治仪式不仅具有多重意义,而且相同的仪式也可能会被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如中国轩辕黄帝祭祀仪式,有人从文化角度把它解读为缅怀祖先、弘扬传统的活动;也有人从政治角度把它解读为凝聚民族、倡导统一的活动。

2.政治仪式的内涵

政治仪式既突出“政治”本质,又表现“仪式”形貌,是政治内容和仪式形式的统一,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政治”内涵决定了政治仪式的本质属性。政治仪式的内涵表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规范的、可重复的情景化方式表达社会现实,使之易于为社会成员所接受,并产生应有的影响,如升旗仪式;二是通过象征性的方式解释社会现实,展示社会面貌,为社会成员提供归属感、自豪感和安全感,如阅兵仪式。可见,政治仪式“通过一整套符号修辞使政治意图神圣化,使公众深度卷入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构筑国家意识形态,同时政治仪式本身又成为仪式化的媒介景观,传递与政治体系构建相一致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3]。”

从传统和现代的角度,政治仪式分为宗教性和世俗性两种类型。传统宗教性政治仪式总是把自己的政治安排说成是宇宙的要求,从而赋予其神圣性和合法性,如图腾祭祀活动等;现代社会政治仪式是世俗性的,主要通过情绪调动、情感激发和精神凝聚,在共同体和个体之间建立理性的心灵沟通,达到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目的,如清明黄陵祭祖活动等。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主要有四类:一是主题性政治仪式,如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过“政治生日”等;二是礼仪性政治仪式,如升国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等;三是纪念性政治仪式,如烈士纪念日、抗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等;四是通过性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汇报表演等。

二、政治仪式的特点

政治仪式作为一种集体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政治仪式的周期性与规范性

政治仪式大多是周期性的,如周年纪念,有较强的时间周期与规律,通过其程序化、规模化和重复性的举行,对参与者进行身体规训,对受众进行思想规训。政治仪式又是规范性的,遵照某种既定形式、规则、标准等来开展,其程序、步骤、甚至动作等相对固定,每一次的开展,都是对以往仪式的重复性展演,以这种周期与规范,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政治仪式的严肃性与渗透性

政治仪式大多内容严肃,当参与者被其庄严的氛围所感染,被其承载的意义所触动时,政治仪式所折射出来的权威感、敬畏感,神圣感油然而生。政治仪式在时空上有特定时间、地点和范围,但其影响力绝不限于固定的时空,而是通过媒体宣传、政党组织、社交传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使政治仪式的时间延长、空间扩大。一次盛大成功的政治仪式举办,其影响力往往会渗透到日常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3.政治仪式的情境性与主题性

政治仪式是“情”与“境”的高度融合,具有情境性的特点。政治儀式的这一特点,创设了与参与者真实生活相同或相似的场景,为参与者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古今中外,所有政治仪式都包含着强烈的主题性,为更好的将这一目的转化为参与者的精神性存在,政治仪式往往借助特定情景,将主题贯穿于整个仪式活动的始终,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场景布置等来体现。正是政治仪式的情境性使仪式的主题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从而真正成为传达社会或集体所提倡价值观念的有效手段。

4.政治仪式的象征性与教育性

通过匠心独运的编排与设计,将声音、器物、文字标语、人物行为、旗帜画面等汇聚于同一场域内,政治仪式赋予其象征意义。运用国家标志的政治仪式,其意义往往会穿越民族国家,形成一定的世界影响,特别是通过媒体大肆渲染,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被充分激活,可以收到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如五星红旗代表着中国这一国家概念,代表爱国精神,在升旗仪式中,国旗被赋予了深层次的含义,它不仅是国家的象征,也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庄重、严肃、规范,政治仪式的象征性将政治信仰自觉地融入到了情感之中。

三、政治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表现

政治仪式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与其特有的仪式形式、内容、特点、象征及其所建构与传扬的意义是分不开的。政治仪式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 政治仪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认同

政治仪式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为社会成员解释社会现实提供了认知的方式和途径,向社会传递和表达了国家力量。如2018年12月28日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年活动仪式,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壮丽诗篇,激荡起一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40年庆祝活动仪式,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2.政治仪式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

政治仪式利用情景营造出特殊氛围,全方位立体式地将教育内容更有效的传达出去,很好地实现社会现实的表达。与学校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相比,政治仪式特色鲜明独特,具有更强的场景性。政治仪式利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符号,营造时空氛围,使仪式的参与者重现关于历史的共同回忆[4]。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当抗日老战士和那些在抗战中战功卓著、耳熟能详的光荣集体,口号一致,步伐整齐,出现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上时,全场观众为之震撼。阅兵仪式用直观和浅显易懂的方式书写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中华民族对于人类和平的重大贡献,展示了中国的军事成就与国家形象,成功创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情境。

3.政治仪式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于教育过程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的总称。这些资源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政治仪式的重复操演来不断深化仪式参与者关于历史的记忆,从而达到共情的效果。如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主题是烘托“国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也是中共革命那段光荣历史的图像表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使国家人格化、象征化而被感知和想象,鼓舞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强化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每天的升旗仪式,整合了长安街、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红旗标语等有着极强的政治象征意义的物质文化,物质承载精神,精神表达物质,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4.政治仪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政治仪式具有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内容。如2019年4月30日隆重举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活动,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习近平用“三个伟大”和“深刻表明”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经验,用“六个要”提炼“五四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并对青年工作提出了做好“三个人”的要求。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加深了“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又如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在内容上宪法宣誓制度规定了包括宣誓对象、誓词内容、组织者、组织程序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在仪式上有关部门还特别制作了五件套的宣誓规范法器[5]。内容和仪式的严肃性、庄严性,体现了对宪法的尊重,强化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增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适应了国家崛起对国家治理价值的新需求。

5.政治仪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

政治仪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一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施;二是对非目标行为实施逆向强化,人们的行为内化为以遵守仪式为荣、以违背仪式为耻的荣辱观;三是强化正确行为重复性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是在多次重复正确行为的基础上促使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政治仪式的重复性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出发点和归宿。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彰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雄心壮志。人民军队以改革重塑后的全新面貌接受习主席检阅,接受党和人民检阅,彰显了维护核心、听从指挥的坚定决心,展示了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强大实力。

四、政治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实现和强化政治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我们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1.彰显政治仪式新时代主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

政治仪式常常是以纪念或庆祝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而举行的象征性活动,其主题总是为政治信仰服务的,因此,把握时代内涵、突出时代要求、彰显时代主题、体现鲜明的政治主张、传播主流观念、强化核心价值观是政治仪式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途经。政治仪式通过重新锻造精神本性,渗透和提升仪式主题的主流观念,把可见、可触、可感的活动,转化为人们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深刻的情感体悟,从而不断强化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

2.增强政治仪式艺术效果,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美好情操

丰富多彩的儀式艺术增强了政治仪式内涵的解释效果。仪式与艺术,如影随形、互为表里,相互共生,仪式强调“共性”与整齐,艺术强调“殊相”与生动[6]。而艺术源于自由,呈现审美化、特色化、多样化的特点,两者似乎相悖相逆,但正因为明显的差异性而呈现出强烈的互补性。艺术能在审美中强化和净化人类的情感,培育和滋养人类的精神境界。没有艺术的仪式只不过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艺术也需要仪式去广泛传播和弘扬。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越是有艺术性的仪式,越会增添无比的审美价值与感染力。因此,在政治仪式的动作表达中引入艺术化仪节,会使仪式呈现春风化雨般的效果,进而大幅度提高政治仪式的渗透功能。

3.促进政治仪式主客体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仪式的主体是指仪式的组织者与举办者,仪式的客体是指仪式现场观众和媒体受众。传统的政治仪式注重仪式主体的作用,重心都在于主体是如何运作,比如政治仪式搭建高高在上的舞台,形成严格的空间隔阂,观众需仰视才能看得见,仪式主客体之间缺乏互动。但新时代政治仪式的参与主体出现了新的变化,正朝着多元化发展,除了国家领导人、特邀嘉宾等,同时也设置花车巡游等仪节,使民众成为展演主体。

在这样的仪节里,领导人暂时变为观众,因而完成主客体角色的互换。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政治仪式的主客体之间互动还有严重不足,民众在整个仪式中仍然是被动与沉默的观礼者。“大阅兵”等政治仪式是国家形象建构与意识形态播扬的宏大盛典,国家应充分重视其背后的政治象征意义与“国家剧场”的强大政治效应,加强仪式主体客体的互动,完成政治记忆的刻写、思想的形塑、民心的依归与国威的展示。

4.开辟政治仪式网络阵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

网络信息的广泛性、选择的自主性、交流的双向性特点,增强了政治仪式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为政治仪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拓展了新的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者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的特点,实现政治仪式与网络育人二者的有效融合。这样既解决了受众的思想问题,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充分体现了政治仪式的独特功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树立互联网思维[7],推进网络与政治仪式的有效结合,一是开辟网上政治仪式教育课堂,建设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二是培育熟悉政治仪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受众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三是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巩固政治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8]。

5.建立和完善政治仪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建立政治仪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主要针对政治仪式的实现目标,采用调査研究法,收集分析政治仪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信息,构建政治仪式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指标内容、评价方法,从而建立政治仪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二是完善政治仪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考核体系。主要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考核,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政治仪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核。三是加强对政治仪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督导。在评价、考核的基础上,加强教育督导,准确把握政治仪式的现实信息,科学预测和运用未来政治仪式的正面影响,实现对政治仪式活动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政治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35.

[2] 马敏.政治象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14.

[3] 金霞.政治仪式的发挥解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012-1016.

[4] 王爱详.论仪式在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1):43-44.

[5] 李辉,田文姬.增强宪法意识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J].法制与社会,2016(1):151-152.

[6] 曾楠.试论政治仪式强化国家认同的逻辑演进[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1):112-118.

[7] 代金平,朱国卿.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144-148.

[8] 燕云捷.高校大学生科技风险法制教育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1):124-128.

[责任编辑:张学玲]第36卷 第2期2020年4月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