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天晓 罗付秋 陈展宏 杨勋雷
摘 要:针对某车型车身左B柱动态异响问题,本文对其异响源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主要故障模式——卷收器气体发生器与加强板碰撞异响,对可能造成此碰撞异响的各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整车设计阶段如何避免左B柱动态异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左B柱;安全带卷收器;异响
1 引言
随着汽车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客户对汽车产品品质的日益追求,客户越来越关注汽车NVH性能,其中一方面便是异响控制[1][2]。本文针对某车型左B柱动态异响问题,深入研究,发现异响的主要故障模式:左前排安全带卷收器气体发生器与加强板碰撞异响。通过优化加强板结构,解决了碰撞异响问题,提升了整车动态感知质量。
2 质量问题简述
2019年3月份,质量检测站反馈,某车型出现车身左B柱动态异响问题,具体故障表现形式:车辆通过颠簸路、绳索路、比利时路时,车身左B柱产生“哒哒”,类似金属碰撞声,车身右B柱无该异响问题。
针对某车型车身左B柱动态异响问题,统计3月份故障数据,见图1。故障率呈现递增趋势,PPH值最高已达26。
3 异响源确认
整车车身左B柱上集成有B柱加强板、B柱内饰板和安全带卷收器等主要零部件,异响可能源于其任何零部件,所以需对异响源进行分类。对150台故障车的故障模式进行分类统计,见图2。由此可见,安全带卷收器与加强板碰撞异响是左B柱动态异响的主要故障模式,具体表现见图3。
4 原因分析
安全带卷收器与加强板碰撞异响原理分析:某车型安全带属于预紧限力安全带,集成了气体发生器,其布局类似悬臂结构,当气体发生器与B柱加强板间隙小时,受到路面激励,气体发生器产生振动,振幅过大,便与加强板碰撞,产生异响,如图3所示。
运用关联图对安全带卷收器与加强板碰撞异响进行深入分析,得出4个末端因素,见图4:①卷收器固定螺母内存在杂质;②限位槽尺寸超差;③螺栓孔X向超差;④气体发生器与加强板设计间隙小。
5 要因确认
5.1 要因确认1:卷收器固定螺母内存在杂质
调查零件库房与装配工位旁的卷收器,观察卷收器固定螺母状态,清洁无杂质,员工用电池枪拧紧螺栓后,卷收器无松动,扭力符合工艺要求(静态扭矩范围:30~62N.m)。卷收器固定螺母内存在杂质为非要因。
5.2 要因确认2:限位槽尺寸超差
卷收器安装板的限位槽数模尺寸:14±1.5mm,通过测量和上检具(见表1和图5),均在合格范围之内。限位槽尺寸超差为非要因。
5.3 要因确认3:螺栓孔X向超差
螺栓孔X向:自车头向车尾为正向。螺栓孔X向偏差范围:±1.5mm。查看CMM数据,螺栓孔X向数据均是在公差范围之内,见图6。螺栓孔X向超差为非要因。
5.4 要因确认4:气体发生器与加强板设计间隙小
参照气体发生器与加强板数模设计间隙(X向:2.5mm,Y向0.16mm),统计10个样本数据,见表2,异响车辆Y向间隙均在0.1~0.34mm范围内,非异响车辆Y向间隙处于0.5~0.7mm范围内。同时,测量异响车辆卷收器安装板限位槽与卷收器限位支架X向间隙均为1mm左右(数模设计间隙:两者单边存在2mm活动量),见图7所示。由此说明,安全带卷收器拧紧过程中,卷收器产生轉动。
为进一步研究卷收器转动对气体发生器与加强板X向和Y向间隙的影响,模拟异响车辆故障模式,在数模上将卷收器顺时针旋转约2°(旋转后限位槽与限位支架前端间隙约1.13mm与异响车辆一致),此时气体发生器与加强板X向间隙从2.5mm变化为过盈(即空间重叠),Y向间隙从0.16mm变化到0.09mm,见图8所示。此时气体发生器与加强板Y向间隙已很小,车辆路试时,受到路面激励,气体发生器产生振动,振幅大时,便会与加强板碰撞敲击产生异响。
调查安全带卷收器装配过程,拧紧左前安全带卷收器紧固螺栓时,卷收器会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较拧紧之前,气体发生器与加强板X向间隙减小,与数模模拟现象一致。通过实车测量与数模模拟验证,气体发生器与加强板设计间隙小,未能容纳装配误差,消除紧固过程中卷收器转动对间隙的影响,存在气体发生器与加强板碰撞异响风险,所以,气体发生器与加强板设计间隙小为要因。
6 措施与效果跟踪
针对要因,制定措施见表3,措施落实后,车辆左前安全带卷收器与加强板相对位置及车辆路试异响状态见图9所示。对5月至7月安全带卷收器与加强板碰撞异响故障率进行跟踪,PPH大幅降低,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7 结束语
通过对该车型左B柱动态异响的主要故障模式——左前安全带卷收器气体发生器与加强板碰撞异响的分析,优化了B柱加强板结构,消除了异响风险,同时为整车设计阶段如何避免左B柱动态异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静静,曾敏方.整车车内NVH异响的识别及解决方案[J].汽车工程师,2013(10):36-39.
[2]赵明斌.汽车总装工艺对整车NVH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师,2016(11):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