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的几点思考

2020-07-18 16:07刘斗山
锋绘 2020年4期
关键词:史观史实学科

刘斗山

摘 要: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学科知识点、具备初步的历史学科素养,获得一定发展性能力,有效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关键词:历史教学;改进

初中历史教科书的趣味性较强,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喜欢历史课,课堂上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等氛围很好,开卷考试的方式也让基础知识掌握不再是难事,教学达成度高,导致初中历史教师普遍对专业和教改方向的研究不深不透,只重视知识掌握但忽视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问题普遍存在。当学生升入高中后,缺乏学科素养,发展性能力欠缺等问题凸显,极大制约了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将初中历史课堂打造为思想性、人文性、基础性、综合性、文化性有机统一的高效课堂,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学科素养,获得一定的发展性历史学习能力,为学生更深、更广、更长远的学习打下基础是我们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的职责使命。反思目前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学科知识点、具备初步的历史学科素养,获得一定发展性能力,有效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应该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 坚持加强史实教学,牢固知识点

认知论的经验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写道“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以学习历史也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通过历史细节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2 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求证方法,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获得奠定基础

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教教材学生背教材问题,学生质疑意识缺失。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史实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也需质疑。例如,经济危机在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资本主义国家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其他国家能能否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呢?

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在这方面,教材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引导,例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就有一节活动课,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教材虽然在培养学生质疑与解疑方面编写了部分内容,但这对培养学生具备质疑意识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质疑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多做探索。

3 转变教材观,用好教材,将教材作为发展性能力培养的工具

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普遍存在教材观的错位问题,初中历史教师更多是教教材,把教材功能单一定位为知识载体,学生普遍把教材作为背诵的蓝本,充当知识的复印机,这与高中历史教材观和高考方向错位,学生一旦升入高中,立即暴露出学科学习能力不足问题。正确的教材观应把教材作为历史基本知识载体,更重要的是作为学生学科发展能力的培养工具,重在培养学科素养和自我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讲这是授人与鱼和授人与渔的差别。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材观和教学观,将教材作为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双载体并把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实现初高中历史教材观的一致,确保高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延续而不是纠偏。

4 教师带头学习新历史观并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性能力的获得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史观和辩证思维能力应该是学科素养的核心,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史观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往往把历史课上成了故事课,學生只会简单史记。究其原因,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没有真正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且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初中历史教师往往认为学生还小、认知能力有限,还达不到讲史观的程度,但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因而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中考历史考试的发挥。新时代要求和中、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必须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猜你喜欢
史观史实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