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云
(福州第四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4)
高中生物学课程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和制作等活动,并提出为了帮助学生达成对该模块中大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2],调查类教学实践活动有:①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探讨和交流;②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并探讨其预防措施;③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课时限制,此类调查实践活动常常没有开展,教师直接给出调查结果,这既不利于生物概念的建立,也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好学生的课外自主实践活动,如何将课外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集中反馈和解决是提高教学实践活动的关键。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进行探索和尝试。
搜集调查探讨类实践活动所需的手机、电脑等线上检索设备已普及到每一位学生。而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能力。这些都为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由于高中生没有进行系统的信息检索知识学习,面对调查类实践活动容易出现线上盲目“百度”的情况。如何引导学生基于调查任务进行信息检索,搜集相关事实和证据?一方面,建立调查任务与检索内容之间的关系,例如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相关资料,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的实践活动,调查任务在于检索事实和证据,论证生物的进化,具体从古生物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和生物化学上寻找生物进化的证据,从以上分析中确定该调查任务的检索关键词,提高检索信息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专业网站、专业数据库、相关的官方微博和公众号等。例如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并探讨其预防措施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推荐中国遗传咨询网、遗传病生育网等专业网站,以减少信息检索的盲目性。
1.3.1 充足的时间保障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考虑到调查类实践活动非常耗时,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个体差异,课外实践活动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实践活动的时长。充足的时间保障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调查、取证,促进学生将已有的生物学知识与实践活动建立联系,对实践活动提出更多思路,从而推进实践活动有序、有效进行。
1.3.2 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
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推动力,而沟通交流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有效表达和高效倾听都提供了反复练习的机会。
1.3.3 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在调查类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基于大量的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概括与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探索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例如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资料的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线上检索获取的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不少学生还走进了博物馆、标本馆和动植物园进行实地取证。这样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进了正确的生命观念的形成。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选择的线上交流平台众多,除了熟悉的QQ、微信外,常用的还有UMU互动学习平台、钉钉和腾讯会议等。平台支持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学生将各种形式进行灵活组合,例如标注后的图片+音频讲解,截取的视频片段+文字标注等。运用这些组合形式,能够更加形象、准确地表达学生的需求,有利于进一步的沟通。
线上交流小组群由学生自主选择建立,人数太少不利于通过交流解决问题,人数太多,则因线上交流的内容众多而耗时低效,因此小组群成员人数建议6~8人为宜。长期稳定的小组群,成员之间彼此熟悉,每个成员的风格、优势以及不足都相互了解,在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面也更容易推进。
线上交流的优势主要有:时间空间不限;交流内容留痕、可根据需要重复回看;线上交流的形式多样,有助于交流内容的准确表达。线上小组讨论的形式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探讨,例如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的实践活动,由于小组成员之间思想的碰撞,不仅仅罗列出了寻找到的生物进化的事实和证据,还联系已经学习的内容,从DNA的基本结构、能量代谢的规律、DNA的序列比对等分子层面寻找证据,进一步支持进化论。线上交流的另一优势是点对点的私信交流。部分学生性格腼腆,遇到问题不好意思在小组群提问寻求帮助,可以私信教师或者组里其他成员沟通交流,私信交流是他们沟通交流的起步。
线上交流的不足在于缺少面对面沟通的情感交流,一定程度影响沟通交流的进展。建议尽可能模拟面对面沟通的场景,对于比较集中的讨论环节,采用视频会议的形式,增进组员间的情感交流。
一方面,教师适时鼓励引导小组成员,推动线上交流讨论的进行,促进实践活动中问题的解决。例如,在线上讨论中,由于屏幕的阻隔,当问题在讨论区出现时,屏幕另一端的组员会处在相互等待的状态,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尽快启动讨论,可以邀请平时表现活跃的组员先发起讨论。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将问题进行阶梯化处理,方便学生展开讨论。
另一方面,教师观察小组成员在线上交流中的表现,记录小组群的实践活动过程。小组群交流的内容主要涉及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实践的个人心得以及作品的交流分享三个方面的信息,大致反馈了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情况以及普遍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信息为后期制作课堂学习任务单提供了有效依据。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给学生推送学习任务单,依据教师汇总整合的各小组群出现的主要问题确定学习任务。学生针对任务单上的内容,结合课外实践活动的经验,积极思考给出方案,做好充分准备后进入课堂。
明确课堂的任务是要解决课外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和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针对任务单的内容,以过程性的材料作为实际情境展开讨论。过程性的材料是各小组群中的共同问题的相关图片、视频、音频和文字等素材。在课堂中,不同小组间观点进行了新的碰撞,原先局限于小组内无法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有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对于个别学生无法解决或者错误的观点或做法,教师给予统一解答或修正。在线下课堂集中展现和解决主要问题,有效弥补了课外自主实践中因教师无法亲临指导而造成的学生知识缺漏或错误的问题。
在共同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课堂的尾声建议对实践活动做总结反思。教师和学生各自完成实践活动总结,由于教师与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实践活动中的优势、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不同想法。正是这种差异,既给师生对于此次实践活动带来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在下一次的实践活动中有更加优异的表现。
当代高中生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对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优势。大多数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强,对关键词敏锐程度高,熟悉使用各种交流平台,画流程图和思维导图、视频剪辑和编辑等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这些都为实践活动的资料收集、线上的沟通交流、作品的多样化呈现、简洁美观的总结海报的完成,提供了充分保障。
学习效能感受到实践活动的难度、学生的擅长程度、活动的推进情况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呈现带来的个人满足感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课外充足的实践活动时间、优秀的信息技术能力、小组群成员的答疑解惑、教师适时的鼓励引导,都有助于实践活动处于适合的难度,有助于活动的正常推进。这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思考探索实践的良性循环中,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无论是课外自主实践和线上交流,还是主要问题的集中探讨解决,教师都全程参与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关内容的认知水平、知识状态,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持续的情绪状态都可以是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综上所述,组织开展以学生课外自主实践和线上交流为主、以课堂集中展现和解决实践活动的主要问题为辅的调查类教学实践活动,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调查类实践活动方式和方法的完善,仍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