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荣 张其春 艾良友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船政精神是船政历史人物在创办与建设福州船政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价值[1]。依托船政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需要梳理相关理论进而从中获取相应的指导,还需积极吸收国内外依托优秀文化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典型经验,由此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为依托船政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1.1.1 基本内容
受众理论是传播学当中的重要理论,源于1975年著名传播学家德弗勒提出的受众的个人差异论,其观点以“刺激-反应”论为基础,认为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个人经验等属性,因而对于相同信息的接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思考角度、思考方式及思考结果的差异。随着受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用与满足需要论逐渐形成,其观点认为不同的受众在对同一项传播的信息进行解读和接收时,会根据自身需求的不同,采取有利于自己需求满足的角度,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受众对同一信息的接收程度存在差异,受众会主动筛选出满足自身需要的信息。
1.1.2 受众理论对于依托船政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指导意义
受众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于强调不同受众对于同一信息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性,鉴于受众的个人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及现阶段需求的不同,受众会主动对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因而在依托船政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一刀切”及“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更加关注因材施教,对船政历史素材进行优化选择及必要的二度创作之后运用于课堂教学,增强新颖性、针对性及趣味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得思政教育的内容更能够符合大学生个人特点及实际需求。
1.2.1 基本内容
强化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当中的一种有代表性的理论,由美国学者斯金纳1984年在《沃顿第二》中提出,主要以条件反射为研究的基础,用公式表示是R-S,其中R、S分别代表反应和刺激,亦即表明先有反应后有刺激。强化理论认为,如果给到的是令人愉悦的刺激,则机体出现特定反应的次数将会增加;而如果给到的是令人不悦的刺激,则机体出现特定反应的次数将趋于减少。在强化理论当中,强化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强化,又称为积极强化,例如升职、加薪、休假等令人愉悦的刺激的增加;另一种则是负强化,又称为消极强化,即减少令人不悦的刺激出现的次数。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均有利于促进机体做出正向的反应。
1.2.2 强化理论对于依托船政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指导意义
强化理论着重阐述的是如何调动个体采取特定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可借鉴强化理论所提供的思想观点,在依托船政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积极运用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手段,亦即对于积极学习与弘扬船政精神的大学生,可通过适当正强化使其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例如采取肯定、表扬、奖励等方式予以支持。负强化手段同样可以有效地运用进去,例如可以规定当学生在船政精神学习与弘扬方面有突出贡献或出色表现时,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可以抵消此前所犯的某些小错误所造成的影响,进而减少相应的处罚行为,从而使其正向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强化。
1.3.1 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由瑞典学者皮亚杰提出,认为每个人都是在从周围获取、理解、吸收和接受知识进行形成自己的学习结构,亦即个人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自身在发挥一定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在教师等外部帮助下,借助于一定媒介最终形成自身的学习体系,因而认为个人知识不是他人灌输就能形成的,而是自身进行意义建构的产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体包含了4个方面的观点,分别是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其中,学生观认为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更多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完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节,进而使外部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而教学观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单向灌输现象,应当更多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自身学习的建构。
1.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依托船政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一般采用单向灌输的模式,任课教师把外部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对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建立,并不由外界知识输入决定,而是取决于其根据自身经验所进行的选择性吸收和重构,因此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在依托船政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由于不同学生存在经验背景方面的差异,因而对同一知识的理解也存在一定差别,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船政历史、船政文化的讨论,为其创建良好的互动情境,有助于使学生在愉悦和充满乐趣的情境中,强化相互间的沟通,并促进自身对船政精神的理解,最终顺利完成自我学习的建构,这是十分有价值的。
2.1.1 美国:尊重史迹,重视自治
美国思政教育相对隐蔽化和渗透化,在其用语上有意识地避开“思政教育”的字眼,而是通过公民教育、历史教育、道德教育等名义来开展;在具体的教育方式方面,也注重通过优秀历史文化予以推进,联邦、州、市各个层面均建有相应的历史纪念馆,并较好地保存了名人故居等历史性场所,通过这些环境元素的充分利用,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促使其对美国精神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促使其积极成为符合美国价值观的爱国公民[2]。
美国高校普遍设有大学生自治会这一学生社团,该社团的管理和运作参照美国的选举制度来进行,亦即通过竞选辩论、民主选举等环节来产生自治会的相应委员,使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对美国政治选举制度与自治模式的了解和认同,在尚未步出校门之前得以提前熟悉美国政治文化当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主精神和自治精神。此外大学生通过自治会参与学校、班级中的相应决策,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学校“公民”意识,从而更加富有责任感[3]。
2.1.2 英国:仪式育人,灵活多样
很多英国高校没有专门设置思政课程,而是重视采用多样化、间接化的方式,使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接受思政内容,并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就英国伦敦而言,当地高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重要手段在于对大学生开展仪式教育,依托国家的重要纪念日,使大学生在参与纪念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进而强化爱国情怀。例如英国阵亡将士纪念日为每年11月11日,该纪念日主要纪念在一战、二战及英国遭遇的其他战争中牺牲的将士,雷丁大学在纪念日之前会提前将纪念仪式的相关事宜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进行发布,便于师生及时获知相关的活动安排的细节,在纪念日当天的中午11点,雷丁大学都会举办时长约15分钟的纪念仪式,参加仪式的师生统一佩戴Poppy花,现场肃穆、庄重但没有安排任何的致辞、讲话、会场布置等环节,由于时长较短,因而可以利用课间的时间完成该仪式,另外当天师生还有2分钟的默哀安排,默哀环节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随时随地均可完成,因而十分便捷。通过默哀,学生对国家的忠诚及对和平的珍惜之情均能得到很好的强化[5]。
2.2.1 绥化学院: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绥化学院是黑龙江省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应用型大学,座落于绥化市,该校依托优秀文化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经验主要有:
2.2.1.1 学校与学生共同重视
绥化学院以“仁、孝、和、修”等传统优秀文化作为载体,在学校层面从政策设计、经费保障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出发给予支持[6]。积极鼓励教师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参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研究和实践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利用各种场合向学生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大学生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组织教师及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讲座,积极建立有关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学生社团并委派相关教师进行专门指导,依托学生社团活动及学科竞赛的开展,提升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2.2.1.2 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
在课内教学方面,绥化学院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选修课,运用多种授课方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心中,开展课前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的活动,对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课外教学方面,依托现代网络平台,将教学课件挂在网上,促进师生之间进行国学学习方面的互动交流,实现答疑解惑的功能。课外实践方面,则充分把握应用型大学的教学特点,注重与其他综合性高校之间的合作,将专业实践和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例如农业与水利工程专业带领学生下到田野、进到企业、走入社会,积极进行参观、调研和交流,使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增进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
2.2.1.3 思政必修课与选修课双管齐下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必修课中,绥化学院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儒家伦理,用于阐释相应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了中国哲学的内容。绥化学院虽然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丰富,但这些必修课的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相对固定,因此将另一方面的关注点放在了选修课上,开设了传统文化相关的全校性选修课,并围绕中华传统美德举办了专题讲座,规定学生完整修读之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奖励,从而使学生参与修读的积极性大为提升。绥化学院思政部专业教师还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编写了系列教材,教学效果明显,同时也推广给一些企事业单位,用于相关的培训。此外,绥化学院还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融入了思政教育的元素。
2.2.2 徐州工程学院:博采众长,无缝融入
徐州工程学院是江苏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座落于徐州市,秉承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该校依托优秀文化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经验主要有:
2.2.2.1 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理论教学
徐州工程学院按照思政教育的要求,从徐州的地方事例中,围绕着革命传统及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精心筛选和提炼案例,例如通过津浦铁路和利国驿煤矿的事例,展现近代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编写、装订成册,以供课堂教学之用,积极设置相应的思考讨论题,以促进学生对案例材料的认识与了解[7]。同时制作辅助教学视频,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料库。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从本地历史地理的具体实践中汲取精华,用于补充课堂的教学内容,从地方志、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史料典籍中抽取相应的素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整个授课过程也因而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气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授课过程中得到了尽可能多的利用,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也大幅提升。
2.2.2.2 将地方历史文化与民俗融入实践教学
为了使大学生拥有更加直观的亲身体验,徐州工程学院与当地相关单位建立实践教育合作关系,与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地方民俗馆等场馆单位建立了稳定而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其成为大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长效的教育培训,使大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增进对当地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直观体验进而形成深刻的认识,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
在实践主题的安排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围绕历史文化开展相关实践。例如设计“马庄的过去和现在”主题,引导学生对当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文化精神形成直观的体验与了解,进而进一步认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在实践教育的方式方面,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一是欣赏观摩类,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当地具有历史感的建筑物和工艺品,参加当地的文艺活动,使学生从美学、艺术等角度欣赏史迹,提升自身在艺术或美术方面的鉴赏能力,从中拓宽自身的专业视野;二是研究创造类,注重对史迹开展相应的调查和研究,从中形成调查报告等学术研究成果,并积极设计相关作品;三是亲身体验类,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游览当地历史遗迹,接受历史文化熏陶。
2.2.2.3 将当地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利用当地重大纪念活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在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前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开展悼念活动。在学校官网和社团刊物上开设专栏,宣传当地历史文化,设置了“地方山水文化”“历史名人研究”等栏目。组织社团在当地开展相应的专题调查和史料整理,例如围绕当地两汉文化传承与演变开展专项调研,梳理和编撰当地史料,积极举办当地历史图片展。此外,还邀请知名人士来校举办有关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讲座,帮助学生增进对当地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船政精神内涵丰富,极具教育价值,但要以之为依托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还需要积极开拓思路。受众理论注重个性化,强化理论关注积极性的调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互动交流的重要性,这些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对于依托船政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均能提供有益指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因材施教、有效激励和良性互动。在依托优秀文化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美国尊重史迹、重视自治,英国仪式育人、灵活多样,国内的绥化学院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徐州工程学院则博采众长、无缝融入,这些依托优秀文化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相关实践各具特色,但都有利于为依托船政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思想理念及方式方法的有益参考。
基于对上述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与考察,本文认为可从如下方面优化依托船政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一是将历史感与仪式感相互融合,将船政历史素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并结合船政创办纪念日、船政文化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面向大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二是将灵活性与多样性有效结合,在船政文化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方面的教学探索;三是将包容度与融合度有机结合,在向学生讲解船政精神时有意识地将其与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优秀文化精神进行比较,分析相互间存在的差异性,同时又剖析其共性及先进性;四是将全面性与侧重性统筹兼顾,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及网络课堂有机结合,并围绕船政精神的学习实践设置相关的荣誉与奖励,在全面弘扬船政精神的同时,突显船政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及“中国梦”的实现之间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