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语文元素,提升核心素养

2020-07-17 16:17龚佩珍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统编教材核心素养

龚佩珍

摘要: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编者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新课标的对话,发掘教育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新课标各学段要求由浅而深、螺旋上升式设计的各年级语文要素,设计准确而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巩固、延续语用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语文要素;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思想和文化素养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言文字学习和实践活动需在语文实践中展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由此,教育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用心地将新课标对各学段提出的基本语文知识、能力、方法、策略、兴趣、习惯、态度等要求,有机地融合到单元组课文、语文园地、习作单元等体例之中。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课文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挖掘新的语文要素,在与编者的对话中明晰当前需要学习的语文元素,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巩固前期语文要素,在与新课标的对话中延续已经学得的语文要素,构建连续的认知体系,从而在准确、明晰的教学目标引领下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我以小学语文教材《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与文本对话:发掘新的语文要素

众多的单篇文本汇聚成一个庞大的学习资源体系。发掘每个文本自身独有的“例子功能”,充分利用其中的语文资源,开展相应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语文要素的渗透、培养、熏陶,可以让我们课堂上的教与学找到共同的生长点,在友好、和谐的对话中实现教学目标。《大禹治水》一课讲述的是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围绕大禹“治水前——治水中——治水后”的线索展开,从人文精神角度看,大禹一心为民,吃苦耐劳,为了民众的利益,宁愿牺牲自己。中华文化的奉献精髓是这篇课文不同于本单元其他课文的独特资源。从语言表达角度看,课文开篇就向我们展现了洪水的可怕之处,这段描写为下面鲧和他儿子禹治理洪水埋下了伏笔;文末再次描写洪水退后民众开始安居乐业,与前面的描写相映成趣,首尾呼应。课文在描写大禹治水时,课后采用了提示语及鲧和禹治水的变化,引导学生加以关注;课文中对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细节描写,折射出他心系百姓、无私奉献……从训练阅读能力角度看,本文一波三折,语言浅显易懂,便于开展理解词语、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借助描写展开想象和联想等能力的练习。如此多角度地细读文本,发掘各种与众不同的语文元素,可以让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让课文的阅读价值更加丰富,让课堂的语文味更为浓厚。

二、与编者对话:明晰需学的语文要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处处体现着编者的安排意图,如单元导读、课后练习、语文园地,都明确地给我们呈现了教学时需要关注的语文要素。《大禹治水》一课位于二年级上册以“奉献”为主题的第六单元,在单元导读页,编者就明确要求学生朗读这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在边读边想中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奉献的重任。因此,我们结合本课自身的特点及编者的意图,就能有选择地运用课文与学段语文要素学习相符的教学价值,清晰地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如,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上,我设计了课初的“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课中的“朗读自然段”“朗读课文板块学习单内容”等阅读实践性活动。再如“奉献”的主题渗透,通过对课文中大禹“十三年、三次、到处奔走、一次也没”这些数量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大禹这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体会治水前和治水后的对比,理解大禹的奉献精神,这是文本的主旨,也是作者的主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读、书写本课应知应会的 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洪水、挡水、疏导、驱赶、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由此引导学生积累、感知课文带来的语文元素。

三、与学生对话:适时巩固语文要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已经对文本进行了充分解读的教师,作为课文语文元素的知晓者,不能将自己的阅读成果直接双手奉送给学生,否则,学生就会因为没有实际的历练导致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语文能力的形成、語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沦为一句空话了。教学前、教学中,教师都应当时刻关注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发展状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己欢快地走在语文实践的大道上。如,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一段文字逐词逐句地呈现给学生,指导学生朗读时关注重音、轻音的读法区别,并在课上进行朗读示范。在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交流时,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学生给出的答案,还要善于追问答案的来历。同时,对于学生之前已经有过接触、所理解的语文元素,我们也要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巩固。如果学生不能体会洪水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多大的破坏,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语言也读不出那种味道,这时,我们就要停下来,从词语的偏旁等入手帮助学生理解那些词语,从而感悟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不管是对理解词语能力的强化还是对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力的练习,都属于对学生学情、学生真正发展的再关注,在这样的持续练习和实践运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步步踏实,稳中有进。

四、与课标对话:构建语文要素体系

遵循新课标对各学段提出的语文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语文要素“瞻前顾后”的发掘、运用、内化中,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认知体系,体现语文的课程意义。如,阅读《大禹治水》一课时,学生从鲧和他的儿子治水中轻松发现,他们的方法存在很大的区别,正是因为鲧治水的失败,才出现了大禹的“疏”,它比鲧的“堵”更有效,从中可以看出大禹的智慧。教学中,我通过问题引领:“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由此引领学生发现并体会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的艰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面宏阔,图中众多百姓在禹的带领下热火朝天地开通河道,禹正在与有经验的老者察看地形。画面与课文第4自然段内容对应,为学生领会课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依据。这样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图。

始终坚持与文本、与编者、与学生、与课标进行有效的对话,凝练恰当的语文要素,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味更浓,教学目标更科学合理,学生学习更扎实、更有序。也唯有这样,才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最优化。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统编教材核心素养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