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金庸,以重温经典的方式

2020-07-17 09:49陈清华
南腔北调 2020年6期
关键词:硫磺金庸

陈清华

2018年10月30日,对于很多人而言,其实都是普通的一天,普通的工作,普通的生活,普通地度过。然而这一天又是让很多人痛心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终年94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网友纷纷留言,一字一句,回忆着经典作品,表达着悼念之情。“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一时间,人们扼腕叹息:一个由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开创的新武侠文化时代结束了。仅仅半个多世纪,武侠文化盛衰转换。如今虽有凤歌、王晴川、小椴等网络作家继续武侠小说创作,但难复“金古梁温黄”时代之盛况。玄幻小说、修真小说、盗墓小说、穿越小说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功力方面也明显少了厚重感。金庸其实也是书写爱情的圣手,无论是至死吟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葬身火海的李莫愁,还是“天涯思君不可忘”的郭襄,即便玩世不恭如老顽童,生死关头,也会情不自禁叨念“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

时光飞逝,转眼已近两年。记得前年社会各界人士送别他的时候,有一副横联为“一览众生”的对联。“一览众生”有着禅意,是说金庸登高远眺纵览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览众生”是从“一览众山”化用而来的,是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一座难以比肩的高峰。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二三十年前,在老师、家长的声声呵斥中偷偷阅读武侠小说的一代人,如今,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怀念金庸了。

千古文人侠客梦,几代人的青春里都住着一个金庸。《人民日报》2018年10月31日的“人民微评”说得好:如果没有金庸,少年时代该多么荒凉?先生启蒙并编织了独特的武侠世界,更标定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分量。“江湖儿女日见少”,致敬金庸,以重温经典的方式。

一部百年武侠小说史,自还珠楼主以来,名家辈出,惟金庸名头最盛、享誉最长,横扫华人世界。“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副对联中的14个字,正是他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还有一部不在其中的,便是《越女剑》。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宁人。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其后以笔名“金庸”出版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如《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等,其作品更屡被翻拍成影视作品,经久不衰。

儿女情长今犹在,江湖侠骨已无多。侠之大者,快意人生。金庸虽然退出江湖了,但是只要我们不忘记他和他的武侠故事,他和他的江湖世界都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时至今日,即便你始终不曾看过他的原著,但其作品不断被改编成的影视剧,可能也是陪伴你成长的一个标志。

有人说,如果古龙的江湖是快意恩仇的决绝,那么金庸的江湖除了儿女之情,还有正义和家国情怀。《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为了大宋与大辽的安宁,在两军阵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作品因文化而行稳致远。大理皇宫护卫朱丹臣,外号“笔砚生”。他虽然武功极高,但为人温文尔雅,对大理皇室忠心耿耿。其武器判官笔,既可写字作画,又能随时出招。金庸武侠的成就在于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武侠文化,终究不能离开中国传统美学的滋养。

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金庸小说为人推崇就在于它的贡献高于前人。大家都知道,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说:“金庸武侠小说包含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英国著名汉学家约翰·明福德说:“我相信金庸对于世界文学的意义,绝不会因是武侠小说这一样式而有丝毫减弱。”著名学者陈平原说:“他把儒释道、琴棋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通俗了,所以金庸小说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入门书来读。”马云则说:“看过《笑傲江湖》的次数连自己都数不清了……我最欣赏(书中)风清扬的出招无形,却无招胜有招。”

金庸走了,但他留下了读者众多的作品。

致敬金庸,以重温经典的方式。

——题记

1.青山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印象中,金庸先生的武侠巨著《射雕英雄传》,至少有七八次被拍成电视剧。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必当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50后”到“00后”,每一代人心中几乎都有自己的一部《射雕英雄传》,也都有自己心中的“靖哥哥”和“蓉儿”。在《射雕英雄传》电视剧的诸多版本中,83版之所以深入人心,得益于黄日华和翁美玲的精彩发挥,两位当年的“小鲜肉”,可谓本色出演。而翁美玲于1985年自杀离世,令无数剧迷扼腕的同时,也更强化了观众“翁美玲=俏黄蓉”的认知。当新版《射雕英雄传》“风雪牛家村”“大战醉仙楼”这些耳熟能详的情节呈现在眼前,老一辈《射雕英雄传》迷们的集体记忆被唤起,领略到了沉睡在文字中的震撼魅力。

金庸的小说,常常“文史不分家”,小说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实,为文之人治史,或有偏重文采,以致有不够严谨之嫌;为史之人治史,则或为史料所拘,以致行文平淡枯燥,使读者兴味索然。金庸先生的小说,妙在既重文采,又重文史。

在《神雕侠侣》中,雕兄把杨过带到它的原主人独孤求败住的山洞里,向杨过展示独孤求败的剑冢。每个剑冢上面都有立碑,碑上题着字,剑冢里埋着好几把他用过的剑,青锋剑、玄铁剑、木剑。上面的题字是这样的: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紫薇软剑,30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重剑无锋,大巧不工。40岁前恃之横行天下;40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近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这是金庸在讲用剑的五个阶段,事实上,人生的境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说是讲武功,说到底还是讲人生修养。

回想起来,上中学时背着家长偷偷看金庸作品,至今依然是“有趣”。在大學毕业后、做教书匠的单调日子,金庸作品曾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安慰。日子越来越平淡、无趣,年过半百,再读金庸作品,不由感叹:当时只道是寻常。二三十年前,在老师、家长的声声呵斥中偷偷阅读武侠小说的一代人,如今,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怀念金庸了。

如今,有趣的书越来越少了。30多年过去,当初那个偷偷读金庸的少年,早已过了青春期,告别了那份躁动和喧嚣,也过了而立之年的沉静,步入年过半百的平淡。对那些“撩妹”“搭讪”已经云淡风轻。借用球迷的话来说,从乔丹到科比,你就知道流光多么容易把人抛。时光易逝,岁月如歌。科比,一个最偏执、最冷血的得分手,他有着极其强大的意志力、以及对篮球所有的激情所有的爱!当看到科比的意外,不知不觉就湿了眼眶。别了,凌晨4点的洛杉矶;别了,激情澎湃的青春。载着情怀、青春、热血、励志,忘不了科比说过的“总有人要赢,那为什么不能是我”。有朋友开玩笑说,现在开车有三种心态:比我开得快的,作死!比我开得慢的,会开吗!和我一样快的,较劲是吧?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人生向来不会按照人们理性的逻辑设计或自我的美好愿望来展开,总是由各种偶然、意外、机缘杂凑并顺理成章地演绎出来。自从社交媒体流行以来,感觉朋友遍天下。回头一看,那不过是如水的春梦,是清醒的幻觉。有人干脆选择“社交破产”(指因为社交媒体而不堪重负,只好关闭所有的社交媒体账号的状态)。原来,人生并不一定需要那么多“好”朋友,因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2.有時

有时候人的眼睛,看世间、看万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能看到别人过失,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能看到别人的贪婪,却看不到自己的吝啬;能看到别人的愚昧,却看不到自己的无知;能看到别人的目光短浅,却看不到自己的狭隘。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准确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金庸在《也谈对联》一文中说:据说从前有个人名叫李廷彦,曾献百韵诗给一位大官,中间有一对联云:“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那位大官看了很同情他,道:“想不到你家里竟接连遭到不幸。”李廷彦忙道:“实无此事,那是为了对仗工整才这样写的。”作对联至此,可说形式主义到了极点。

看看金庸作品写作时间:1955年 《书剑恩仇录》、1956年《碧血剑》、1957年《射雕英雄传》、1959年《神雕侠侣》《雪山飞狐》、1960年《飞狐外传》、1961年《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1963年《连城诀》《天龙八部》、1965年《侠客行》、1967年《笑傲江湖》、1969年《鹿鼎记》、1970年《越女剑》、1972年《鹿鼎记》。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于1955—1972年18年间创作的15部武侠小说作品,自问世之日起,即吸引了众多读者,流传遍及全球,数十年来长盛不衰,是20世纪公认的新派武侠小说的典范。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电视里开始播出《射雕英雄传》,当时的电视机还是富裕人家才能买得起的奢侈品,尤其是彩色电视机,更是少见。我在老家的县城的重点中学读书,为了看《射雕英雄传》,和同学偷偷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孙老家镇,只因为那家人有彩色电视机。

《射雕英雄传》讲天下武功最高的当属五绝: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中神通王重阳,在第一次华山论剑时,把其他四绝打得服服帖帖,成为公认的第一高手,全真教也成了邪魔外道闻之色变的擎天柱。

全真教第二代“教长”是丘处机,全真七子最厉害的武功是七人合一的“天罡北斗阵”,牛家村小试身手,能跟黄药师斗个平手。但嘉兴之会时,谭处端已死,空缺的位置让柯镇恶和尹志平填补,威力就大打折扣。黄药师一占北极星位,整个阵型就束手束脚,周转不灵。最后代表全真教最高智慧和最高战力的“天罡北斗阵”被黄药师一人从容破掉。

全真七子“天罡北斗阵”失败的原因,就是他们太拘泥于阵法,丝毫不懂得变通。阵中只要有一个人踏错方位,就会露出破绽,从此一溃千里,无法收拾。这样的战法,遇到梅超风这样的二流高手,谈笑间也可制敌;但遇到黄药师这样的一流高手,就只能撤剑认输。

而在《神雕侠侣》中,郭靖被第三、四代弟子的“天罡北斗阵”包围后,只是蹿高纵低跃了几下,剑阵就被逼迫得狼狈不堪,不攻自破。

尽信书,不如无读。马谡把兵法经典背得滚瓜烂熟,自信满满,自以为是,不知深浅,竟然口出狂言,和军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毛遂自荐,要求领兵一战,结果呢,兵书上学来的“天罡北斗阵”让他丢了性命。用中医的话来说,方法,方法,不变的是经方,变化的是治法。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设一个“小柴胡汤”这个“天罡北斗阵”,在具体使用时有多少种临时的变化?太多太多了。仲景在小柴胡汤方后注中说:“小便不利,心下悸,去黄芩,加茯苓。”仲景怕后世医生死守方不知变通,所以叮嘱:别忘了,在临床实际中,小柴胡汤证有夹“水饮证”的可能。如果夹了“水饮证”,该怎么办呢?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小便不利,心下悸,去黄芩,加茯苓。”这其实是一个思路,就是说,患者有了“茯苓证”,你就得加减变化。根据这个思路,可以演化出柴苓汤(小柴胡汤加茯苓)、柴平汤(小柴胡汤加平胃散。平胃散功用为除湿散满驱瘴岚,由苍术、厚朴、陈皮和甘草组成。平胃散加上半夏、霍香为不换金正气散)、柴仁汤(小柴胡汤合三仁汤)以及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等诸多合方加减的方法,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小柴胡汤在对于气机的郁结而且化热乃至挟虚的病理态势的处理方面具有优势,而在对于合并有水饮内停方面却是不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第98条就举例说:“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仲景这段交代,怎么理解呢?你看看这节条文:“脉浮弱而恶风寒”,这很明显是桂枝汤证吧,然而,桂枝汤证只有脉浮弱而不会有脉迟,而且其手足不是发热而却只是温,我们根据“脉迟为寒,为在脏”与“太阴伤寒,手足自温”来推断,这个情况应该是属于太阳中风证的同时而兼有太阴虚寒——所谓太阴虚寒,其实就是说患者平素的胃肠功能是较为低下的,或也可说是这种胃肠功能平素较为低下的人又同时罹患了外感疾病比如太阳中风证,那么,这个时候,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以桂枝汤加干姜或者桂枝汤合理中汤、以及用理中汤加桂枝即桂枝人参汤等方来进行治疗,但是医者却极其错误地应用了泻下的方法来予以处理,而且是反复使用这种泻下的方法,因为其治疗方法严重违背了正常的处理方法,所以仲景在此叫做“反”,那么这种情况之下又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误泻下后,当然就会造成胃肠功能的愈加低下。如此一来,中气大伤,水谷水湿无法进行正常排空、消化和吸收,于是潴留停蓄而造成障碍,从而就会出现胁下的满痛——注意这里的“胁下的满痛”,如果我们从表面看来很类似于柴胡证的“胸胁苦满”,但是其内部的发生机理却与柴胡汤证大相径庭,因为,如前所述柴胡汤对于痰湿水饮的治疗是不足的,仲景之所以要在此提出这个问题,其实仍然是要提示我们:必须要做好这个方证鉴别的问题。而且,这个方证的鉴别,在很多时候不能够只是从表面上来草率地做出判断,而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且此时还由于中焦机能的低下,导致了泌尿系统排泄水液的功能同时亦受到障碍而出现了小便的不利,于是就发生了“面目及身黄”,到了这个时候,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种由于错误治疗导致“水湿停蓄”的情况,用小柴胡汤不能解决,虽然其同样具备有类似于柴胡汤的表面症状。如果医者只是根据其“胁下满痛”的症状表现,而认为是胸胁苦满的柴胡证、给予小柴胡汤来进行治疗的话,不但于事无补、没有疗效,反而还会造成“后必下重”的不良后果,因为脾胃阳气受伤,脏气虚寒,而柴胡汤中的黄芩甚至包括柴胡等药物性质均是偏寒,显然与此时的病理态势是极不相宜甚至是相反的,所以服后因为导致中气更加不足以及再加上水湿的问题,从而就出现了“下重”的临床表现。仲景紧接着说:“本渴,饮水而呕者。”这个其实是为了说明之所以用柴胡汤不但不能起效、而且导致下重的原因,是因为内有“饮湿”。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小半夏汤证”时就有“本渴”这样的文字。什么叫“本渴” 呢?就是饮水而呕者,按照仲景的说法,这个叫“饮家”,即口渴的患者在饮水之后又会引起呕吐的情况,乃是属于其胃部有水饮潴留而造成的。这种情况虽然有“呕”。但不能用柴胡汤。仲景在后面又加重语气说:非但如此,而且还会出现“食谷者哕”的表现。我们知道柴胡汤证同样会出现呕、哕等胃气上逆的症状表现,但是不能用小柴胡汤,仲景用很肯定的语气说:“柴胡汤不中与也”。

由此可见,中医的学习,要想成为一流大家,应当着重其意象和神韵,而不是拘泥于条文,正如学习武功,当着重灵活变通而不拘泥于阵法招式。欧阳锋曾嘲笑全真七子是“王重阳的脓包徒弟”,如果我们拘泥于条文,临床却开不出几个有效的方子,那就对不起祖师爷张仲景的良苦用心。

3.金庸

金庸的笔下,江湖险恶,防人之心不可无。中医看病也是这样,不能只看表象,要透过表象看本质。心其华在面啊。有的人在脸上打了层厚厚的粉,完全遮盖了病象的本质,只能通过脉诊和问诊去互参。她闭郁了脸部的气机孔窍,那么她就容易心烦、神不安。现在很多爱美的女子,尽干些关窗户、堵烟囱的傻事儿。人跟房子一样,不能很好地跟天地沟通,不就被闷在家里,尽被烟熏雾呛吗?

医家常用菖蒲配丹参,如果心脉不足,还可以配红参。这样可以加强心脏动力,一举把汗孔打开,把汗酸排出去,让脸部孔窍通透,把心脏的窗户打开。这组药为打开心窗的药对。

天天用口红,你根本看不清口红底下的苍白。现在不少人都在遮盖疾病真相、助长疾病趋势,都在关闭自己跟大自然接通的“窗户”。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当你的口唇擦满口红时,要当心脾经郁热、疏散不好。还有人思虑过度、脑子静不下来,胃口就不好、消化不良,甚至不思饮食。医生给他用参苓白术丸加上一味菖蒲,服上几剂,胃口就开得像小孩子一样。 古人说,用参苓白术散,加点菖蒲,胸次一开,自然就会思饮食。

多年前,新华网记者采访金庸先生。金庸武侠小说中,几乎每部小说都有涉及中医,蕴含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比如,《书剑恩仇录》中“绵里针”陆菲青以“芙蓉金针”击杀苍蝇,《笑傲江湖》中东方不败以绣花针力斗三大高手,《倚天屠龙记》中天鹰教徒以“蚊须针”刺伤俞岱岩、《神雕侠侣》中李莫愁所用的“冰魄银针”、小龙女所用的“玉蜂针”、《天龙八部》中桑土公所用的“牛毛针”等。

金庸还写了许多名医。《飞狐外传》中的程灵素便是名医。程灵素为医学名宿“毒手药王”无嗔大师之关门弟子。在这位名医出场时,便对胡斐自我介绍:“我叫程灵素,‘灵枢的‘灵,‘素问的素”。一出场便通过名字暗示了她的身份。程灵素是个孤女,没有如花的美貌,没有绝世的才情,没有横行的武功,只有坎坷的身世和孱弱的身体。相貌什么样呢,“容貌却是平平,肌肤枯黄,脸有菜色,似乎终年吃不饱饭似的,头发也是又黄又稀,双肩如削,身材瘦小,显是穷村贫女,自幼便少了滋养。她相貌似乎已有十六七岁,身形却如是个十四五岁的幼女”。相貌平平的程灵素,有一个特质:聪明。程灵素继承了毒手药王的遗作《药王神篇》,成功培育出能解百毒的植物——七心海棠。她机智聪敏,心灵手巧,料事如神;她挑拨离间、坐山观虎,现身诱敌,毒烟救人,恩威并施,一气呵成;她布局环环相扣,思维缜密。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把一众江湖大佬玩得团团打转,惹得胡斐长叹:“你什么都想到了。我年纪是活在狗身上的,有你十成中一成聪明,那便好了。”故事终了,她又做了一个局,毒死师兄师姐,弄瞎师叔,留给胡斐復仇的是机会和生的希望,并把自己牢牢刻在了胡斐的生命里。

程灵素为救胡斐,替他啜毒而中毒而死。她用她的死,解了不能忘情的死结,“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轩。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在虚拟的武侠世界里,只有顶尖的武功高手,才能算是一流的医者。武功就是医药,医药也是武功,都兼具救人和杀人的功能。

在以拳脚功夫为主的“冷兵器”时代,药物的相生相克具有极大威力,能够弥补拳脚功夫的不足。《鸳鸯刀》 中五毒圣姑是贵州安香堡出名的女魔头,她所使的毒药“腐骨穿心膏”,据说只要肌肤略沾半分,十二个时辰烂肉见骨,廿四个时辰毒血攻心,天下无药可救。万一受到毒药侵袭,有两类治法:一是常规解毒,即一般的毒药都备有相应的解药。如十香软筋散、悲酥清风等,中毒之后,只要及时使用解药,可以立建解毒之功。二是以毒攻毒,有些毒药即使没有解药,也可在自然界找到相应的药物以解毒。

为什么武侠小说中高手中毒了要找解药?其中的喻意就是: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鼓励他们打成一片、混在一起,相反要建议他们分解开来,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就像九大行星一样,互不干扰,各行其道。

邪浊不留在身体、与正气相搏,身体又何病之有。所以,最能代表中医的不是大黄、附子,也不是石膏、人参,而是甘草。甘草为和中之国老,能调和诸药。若两味药配在一起要打架,你把甘草加进来,这和事老一进来后,就跟他们俩说:和为贵,你们两个别打了。他们就不打了。

看一看《黄帝内经》的病机十九条,比如“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等,这些都是火热方面的病机。火热的特点就是往上越、往外冲,导致天疱疮、耳朵流脓、眼部红肿、牙龈热痛或者咽喉肿痛。当然,火的性格容易引起心神烦躁,所以失眠、心意识止不住,神镇不住,甚至导致严重的狂躁症,打人毁物、骂人,这些都是一派火热上攻之象。比如头顶长疮、疮口流湿又红肿,这明显是湿毒流火上泛之迹象,那你得把它们导利下来,可以用黄连配合薏苡仁、土茯苓或四妙散(由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组成),这样导湿热下行,接触头顶部热毒、疮疡。那么疮口红肿就会慢慢消,水湿就会慢慢退去,最后收口。这是以黄连之清热,配合薏苡仁之除湿,来治疗湿热之毒疮,也是“伤病下取”的思路。

从头往下是眼睛、耳朵,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眼目红肿、耳朵流脓的疾病,那时怎么办呢?中医有点眼剂、点耳剂,就是用黄连泡出来的水,点眼睛可以让眼肿消退,甚至加些冰片,效果更好。涂耳朵患处,可以治疗耳道流脓。那鼻子长疮怎么办?这是肺火旺,要用黄连来消除鼻子疮,配上清肺火的黄芩、鱼腥草、或者治鼻引药苍耳子、辛夷花。这样既有药物先导,也有专治肺鼻的药对、药阵,“鼻子长疮”的病很快能消。(注:本文所涉方剂、中药,仅做参考,使用时需经医生指导。下同)

如果是胃火上攻、牙龈肿痛呢?可以用清胃散。表面上是清胃的,实际上随着清胃火、牙火也能被清解下来。如果是咽喉部的炎症上火、咽喉热毒攻冲、口臭舌红,连水都难以喝得下,一咽就痛,这怎么办呢?《黄帝内经》里面说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用黄连治疗热毒红肿疼痛,能够清心火。心者,周身之君主也。心火若降,百脉之火都能够随之而降。咽喉疼痛热毒上攻的,可以配合射干,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射干配黄连,既可以利用射干来治疗咽喉部的不利,也可以利用黄连来治疗五脏火热内炽,抑制咽喉部烧上来的态势。黄连可以降解五脏毒火,进而达到治咽炎、治脏毒之本的效果。

4.倚天

《倚天屠龙记》中的胡青牛,号称蝶谷医仙,是位脾气古怪之极的神医。你听这名字,胡青牛,牛啊。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是炼丹制药的祖宗,胡青牛的名字来源于他的座骑青牛,其医术之高可想而知。胡青牛为常遇春诊病,先搭脉,然后解开衣服看了看,就知道他所受的伤情。正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见《难经·六十一难》)

胡青牛因向来不救非明教中人,又得名“见死不救”。但他却救了武当派的张无忌一命。书中对其救治做了详细描写:胡青牛思索了二个多小时,他取出十二片细小的铜片,运内力在张无忌丹田下“中极穴”、颈下“天突穴”、肩头下“肩井穴”等十二穴上下针。然后以陈艾、灸他肩头的“云门”“中府穴”,再灸手臂上大拇指的“天府”“颊白”。

金庸多次写到点穴之法,轻则使人动弹不得、失语禁声,重则使人脏腑受损、危及性命。既有点穴之术,就有解穴之法,这与下毒、解毒的道理是一样的。普通的解穴,多用推拿按摩手法,如《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等书中所载的“推宫过血”“推血过宫”之法。

《射雕英雄传》中的妙术神针——丹阳子马钰(即马丹阳),为人敦厚老实、淡泊名利。曾学道祖师王重阳真人门下,他擅针灸疗法。所创“马丹阳十二神针”天下闻名。明朝医家杨继洲在其所著《针灸大成》中载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言其疗效“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他不参与江湖上的争斗,一生大部分时间都隐居在终南山重阳宫中、闭关修炼,过着风烟俱净的生活。他在那里,探究武学源流,参悟医道玄理,很少在江湖上走动。大侠郭靖最终能武功盖世,名满天下,就得益于与他的一段奇缘。马钰见郭靖虽鲁笨却忠厚,木讷诚实,勤奋刻苦,与自己倒是颇有几分相似,便心生欢喜,教授他全真教独门根基内功心法。此心法中正平和,循序渐进,日久见功,终归大用,使郭靖于武学之道,顿时有了源头活水,最终为他练成了《九阳真经》和《降龙十八掌》打定了基础。丘处机,在金庸小说中,一出场便技惊四座,潇洒倜傥,功夫极深,并且时常吟咏诗作,可谓是文武双全。但是当郭靖出场之后,丘处机逐渐失去光芒,成为泛泛之辈。可见郭靖内功之深厚。身为郭靖的师父,马钰也用此等深厚内功,养身有道,得以益寿延年。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笑傲江湖》中的“诊脉圣手”平一指,脾气古怪,人称“杀人名医”。他认为生老病死自有老天的道理,所以“醫一人,杀一人;杀一人,医一人”。平一指生平最恨之人是他的岳母。最后由于无法医治令狐冲的怪症,口吐鲜血,死于五霸冈上。

《连城诀》中的丁典,号“菊花剑客”,为人义薄云天。眼见一代大侠梅念笙被三个利欲熏心的弟子追杀、刺伤,生命危在旦夕。他出手相救,花重金去买了一条金鲤鱼(对方见他仗义,免费赠送)。梅念笙闭眼之前,为答谢他的救命之恩,便将绝世武功《神照功》和宝藏秘诀《连城诀》传授给丁典。

《天龙八部》中的武功相当高的虚竹,本是少林寺内的无名小僧,为人忠厚、性格木讷、相貌丑陋、又不擅辞令,但记性甚好。虚竹得到了无崖子真传的医术,能对付丁春秋的毒,还治好了天山童姥的断腿,甚至还给阿紫做了换眼睛的手术。药即是毒,毒亦是药。用得好,用得对,再毒的药也能成为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而一旦用错,再好的药,也会变成致人死命的大毒。

《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他忍受寒毒、煎熬7年,阴差阳错,学会了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极拳剑和圣火令神功,而且融合四大盖世武功为一体,当世无敌。张无忌左臂断折、疼痛难熬,一时找不到接骨、止痛的草药,只得先行接上断骨,又采了些消肿的草药敷上,还折了两根树枝,用树皮将树枝绑在臂上。经多年实践、学习,张无忌的医术和武功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侠之大者,含灵救苦。医为侠道,进无止境。在何太冲五姨太被银环蛇咬伤案中,张无忌为她治疗时,闻曼陀罗花之香味而推测有毒蛇活动,后采得草药,治愈了她的蛇伤。

《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宠辱不惊,隐居于少林寺藏经阁内。慕容父子和萧峰父子在少林寺相遇,打算“血拼”时,一位身穿青袍、拿着扫帚、正在弓身扫地的“世外高人”(扫地僧),翩然登场。扫地僧武功高深莫测,在萧远山父子与慕容博父子相遇时现身,能令萧远山、慕容博假死,然后再救活。可见,他的医术也是非常高的。

《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的黄药师,外号“东邪”,天下“五绝”之一,正中带有七分邪,邪中带有三分正。他是桃花岛的岛主,亦是桃花岛派武学创始人。黄药师身着一袭青衣,手持一管洞箫,傲视群雄,波澜不惊。“突然之间,半空中如鸣琴,如玉击,发了几声,接着悠悠扬扬,飘下一阵清亮柔和的洞箫声。众人都吃了一惊。欧阳克抬起头来,只见那青衣怪人坐在一株高松之巅。”举手投足之间,颇有魏晋名士风范。既有阮籍的猖獗,又有嵇康的不羁。“人生在世,去若朝露。魂归来兮,哀我何悲。”“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黄药师一生狂放不羁,蔑视封建礼法,形式不拘于泥,但求心之所适,因此得了个“东邪”的诨号。“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黄药师喜欢逍遥自在,不喜欢和家人在一起。有人说,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他不是这样,他是身体与灵魂都在路上。他曾经对杨过说:“这世上比仇人更可怕的,是亲人。”黄药师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琴棋书画,甚至农田水利、经济兵略等亦无一不晓。九花玉露丸,便是黄药师炮制的独门灵药。调配这药丸,要凑天时季节,极费功夫,所用药材多属珍异。

金庸还描写了许多灵丹妙药。《鹿鼎记》中详细描写了“天王保命丹”的炮制方法:它由无数珍奇药材炼制始得,其中的三百年老人参、白熊胆、雪莲等物,尤其难得。又如《笑傲江湖》中的“续命八丸”,系“采集千年人参、茯苓、灵芝、鹿茸、首乌、灵脂、熊胆、三七、麝香种种珍贵之极的药物,九蒸九晒而成。金庸描写了丸、散、膏、丹、粉等,既有植物药,也有动物、矿物药,或治疗重伤,或恢复功力,或救死扶伤。比如,在《倚天屠龙记》里,黑玉续断膏可以将人断了的筋骨脉络重新接上,具有神奇的效力。张无忌的师叔师伯俞岱岩和殷梨亭,用了黑玉续断膏后,只是修养了一段时日,便恢复如初。十香软筋散,是西域番僧献给赵敏的毒药,此药无色无味,食后药性发作便全身筋骨酸软,数日后虽行走如常,内力却尽失。赵敏用十香软筋散设计收拾了武林六大门派的高手。

茶也能解毒。《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黄蓉初遇,一壶龙井,两人天南地北地谈了起来。《倚天屠龙记》中,赵敏把张无忌等明教豪杰请到绿柳庄,先是以茶相待。

除了写茶、药,金庸还擅长写美食。每一样看似简单的美食,都是悠久文化沉淀的精髓。循着讲究的工序,做到形似已属不易,做出令人赞叹的味道更难。在《射雕英雄传》第六回中,黄蓉用公鸡做成叫花鸡,让洪七公不住赞美:“妙极,妙极,连我叫花祖宗,也整不出这般了不起的叫花鸡。”

5.药食

药食同源。食物用好了,也是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丹雄鸡: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补虚温中,止血,杀毒。”这里所说的“丹雄鸡”,就是有红尾巴的大公鸡。这种鸡,中医认为有补虚温中的功效,妇科疾病中的崩中漏下也可以用它来食疗。《名医别录》中记载:黑色的公鸡,有补中止痛的作用。而白雄鸡则“主下气,疗狂邪,安五脏,伤中,消渴”。所谓白雄鸡,就是白色羽毛居多的公鸡。这种鸡有安五脏的功效。

《书剑恩仇录》中,糯米嵌糖藕这道菜让陈家洛记忆深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食疗门诊主任中医师王东旭说:糯米嵌糖藕一般采用蒸煮的烹饪方法,是地道的江南美味。这样做的莲藕不但口感较好,而且蒸法有助于更多地保留藕的营养物质,有安神助眠之功效。除了蒸着吃,煮着吃的藕也很好,比如清代养生专家王士雄在其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藕以肥白纯甘者良。生食宜鲜嫩,煮食宜壮老,用砂锅桑柴缓火煨极烂,入炼白蜜收干食之,最补心脾。若阴虚、肝旺、内热、血少及诸失血证,但日熬浓藕汤饮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药可也。”也就是说,如果是阴虚有内热的人更适合把藕煮着吃。

吃粽子是过端午节的一个基本内容,几乎家家吃粽子。武林人也不例外。古龙在《陆小凤》里特地说陆小凤好吃粽子,而且一定要吃湖州粽子。

金庸对粽子更是偏爱有加,《倚天屠龙记》中少林派遍邀各派武林人士比武,就选择端阳佳节这一天,美其名曰“开屠狮英雄会”,其实就是“约架”。《鹿鼎记》里韦小宝初逢双儿,摸黑吃出湖州粽子的味道。

《笑傲江湖》里岳灵珊给思过崖上的令狐冲带来手包的粽子,仿佛经受了一场灵魂的升华与洗礼。金庸特意交代:岳灵珊带来的粽子不是泉州著名的大肉粽,而是素粽子,是用草菇、香菌、腐衣、莲子、豆瓣等物混在一起制成。《神雕侠侣》中杨过要吃粽子,程英给他做了两种,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火腿咸肉。猪油豆沙就是湖州粽子的招牌风味,简直是活色生香了。金庸是浙江海宁人,从海宁去湖州不过百十里,想必他是吃过湖州粽子的,金庸夸口说:“浙江湖州所产粽子米软馅美,天下无双。”韦小宝以前给嫖客代购湖州粽子,常偷偷蹭点味儿,所以能分辨真假。

湖州粽子好在哪里呢?唐鲁孙先生在《酸甜苦辣咸》一书中说,湖州褚老大(真名褚大昌)的粽子是一绝。褚老大开始只是夜间沿街叫卖猪油豆沙甜粽,但糯米精选,豆沙精洗,不太甜,不太腻,粽子更包得不松不紧,里不糜,外不沾。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叹道:人们只知道关注外在的荣华富贵、名闻利养,从不关注内心的精气神,这叫昏迷、不觉悟、不知道爱惜生命。如果身体都没了,那你还要那么多荣华富贵干什么呢?这样蒙蒙昧昧、蠢若幽魂的世人,只知道追逐浮华、外在的房车,不知道巩固内在的精气与神。如此忘躯殉物,真是危若冰谷。

《伤寒论》上有个名方叫“橘皮竹茹汤”,由橘皮、竹茹、生姜、大枣、人参、甘草六味药组成。治疗呃逆、胀满,效果显著。橘皮能够健脾,竹茹能够降胃。你看,“橘皮竹茹汤”的用药,多么平和,橘子的皮、竹子的筋、做菜的生姜、煲汤的大枣、补益的人参,当然还有调和、解毒的甘草。这六味药,其实就是煲汤的料,像喝一碗美味的汤一样,去品味美味的中药。一碗汤下去,胃气顺降了,胃胀、虚烦不眠、体味口味重等症状缓解了,整个人都舒服了。

所以,大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只不过,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说竹筒饭吧,很好吃,它比你用什么锅做出来的饭都好吃。这里头有什么奥秘呢?这就是中医食疗里头相互配伍的奥秘。米饭能够补益人,但脾胃壅滞、平时饱食过度的人,他就不怎么吃得下。你又想让他补益进去,又想让他能吃得下,又要能消化。那么,你就得“通补”并用了。用什么来通呢?用竹子来通,用米饭来补益。竹子配米饭,叫做竹筒饭,就是通补人体的一种烹调手艺。就像我们用人参配陈皮、黄芪配防风一样,让人舒服。如果病人体虚又壅滞,补怕虚不受补,泻又怕泻得更虚,这时只有补泻同用,用人参、黄芩补气力,再用陈皮、防风转动气机,这样让食物更好地被脾胃消纳吸收。竹筒饭就是这样,米饭是一团的,守而不走;竹茹是空的,像一个管子,走而不守。竹筒子就相当于消化管,米饭相当于水谷精微。对那些消化管不通降的人来说,这竹筒饭吃起来既带有芳香、能醒脾,也带有清凉、能降胃。這样吃起来,脾胃升降功能就会更好。

你看端午节吃的粽子,为什么用最大片的竹叶来包。你可以做一个比较,纯用糯米,蒸煮着吃,你吃一个粽子的量就觉得腻膈、饱胃,不想吃第二个了。因为糯米偏粘腻,确实难消化,所以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高的人要少吃糯米;慢性胃肠炎、胆囊炎、食道炎的病人也要少吃糯米,糯米粘腻之性容易阻气。但是老百姓聪明,发明了一种不阻气的吃法,而且吃了更有力气干活,就是用竹叶来包糯米,我们称之为粽子。竹叶有一股芳香、清凉之味,粽子粘腻、带补,但体虚之人不容易运化、消纳,人吃了不容易饿。在缺少食物的年代,人们又要干重体力活,他们就做些糯米团当作干粮,吃几个糯米团可以干一下午的活。这反而对身体很好,不会边干活边饿。别小看几千年留传下来的民俗,现在老百姓还能够受用,一定有它的医理,只是老百姓“日用而不知”。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竹茹,味淡,性凉,善于开通胃郁,降胃中上逆之气,使之下行,故能治呕吐,止吐血、衄血;用醋煮竹茹漱口,还可以止牙龈出血。假如有人熬夜劳累后,第二天刷牙牙龈出血,也可以直接买来竹茹熬水,喝其汤水,胃气顺降下去,血自然就不妄行了。不用止血,却能把血止住,这是为何?因为抓住了气血的辨证: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热上冲,则血热妄行;气降则血降,气收则血收。

6.吃饭

吃饭里面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比如葱花炒蛋,单纯吃鸡蛋,会觉得粘滞,容易阻气,特别是胆囊炎、食道炎的病人要少吃鸡蛋。有些父母不知道,天天给孩子吃大量鸡蛋,这样孩子的胆囊管就更毛糙、食道壁上就更粘滞,久而久之,脾气就更大,身体就更差。《黄帝内经》里面有一句话,叫“饮食有节”,不是说吃好东西越多就越好,现代医学的饮食营养观,只是饮食文化的一半。节食岂能减肥?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节食的最高层次是辟谷。辟谷之“辟”,是排除的意思,就是排除五谷。为什么不吃五谷呢?因为五谷在肠中积成粪,而且产生秽气。那吃什么呢?吃膏丸。这膏丸是用五谷之外的大枣、芝麻、板栗、茯苓、人参、蜂蜜等高营养食物制成的,吃几丸就可保证饿不死。这倒符合现代生命科学,可是也证明了辟谷的欺骗性。

有些人只讲究营养,而中医更看重消化、消纳。经常吃人参鹿茸,如果你不能消纳、消化,吃进去反而会眼红眼肿、血脉偾张、鼻子出血;山药、薏仁,你能够消纳,吃进去反而长肌肉。燕窝、鱼翅、海鲜、动物内脏,你不能消纳,吃进去堵塞血脉,反而易患痛风、结石。粗茶淡饭、清斋素菜,身体吃进去能够消化,反而神清气爽。

是饮食营养重要,还是消纳、吸收重要呢?当然两方面都重要。因为葱为通中发汗所需,它能让身体的管道通畅。如果说竹管是通下的,那么葱管就是通上通外的,它能够帮你把胸中瘀滞之气疏理开来。这样鸡蛋的粘滞之性,就被葱花化掉大部分。

中医是人生最大的保险。既可以借医修心,也可以用医来治身。

一流武功的高手,通常他们也是一流的医者。所谓“医武一家”,凡习武之人,难免磕磕碰碰,除了武功以外,总得懂点中医才能行走江湖。医药知识是武林人士的必修课,过去道家到山上静修,也需要学习医药知识,以防不测。《射雕英雄传》中说:“初练粗浅功夫,须由师父传授怎生挨打而不受重伤,到了武功精深之时,就得研习护身保命、解穴救伤、接骨疗毒诸般法门。”作家梁羽生也认为:“古代凡习武之人,多少懂点中医的道理。”

因此,武侠小说中,中医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金庸对中医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金庸说:中医药,经过5千年的实践总结出来,尤其像《伤寒论》,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且是相当科学的医书,老祖宗的传统,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挖掘;一些我们的传统,外国人也佩服得不得了呢。

黄药师的得意门生梅超风,是个难懂的女人,她深爱丈夫、敬重师父,可她又杀人如麻、性情乖戾。她太过复杂,难于定论。梅超风其实是惹人怜的。她并不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子。本质上,她是传统型的女人。偷《九阴真经》是陈玄风的主意,陈玄风死后,她的生活根本是毫无头绪,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回《九阴真经》,给丈夫报仇。她怎么就没想到:自己找另一条路脱身呢?再次遇到黄药师,结果还是为了《九阴真经》。所以,梅超风的一生,几乎都是为了《九阴真经》这么一本书而存在。而黄药师最终落得门人尽丧、晚年凄凉的结局,也和他沉迷于《九阴真经》有关。

《九阴真经》全文不到1万字,全书的总纲如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亦。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案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力络,其案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手腼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亦则精散,精散则视岐,视岐见两物。

阴极在六,何以言九。太极生两仪,天地初刨判。六阴已极,逢七归元太素,太素西方金德,阴之清纯,寒之渊源。

当年武林中为了争夺此经,不知多少英雄竞折腰。却不知此经在宫廷中早有存本,后收入《四库全书》第五卷。真是天意弄人啊……

《射雕英雄传》的残本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从开始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到里面的九阴白骨爪……到最后没人能懂的梵文音译字……都能一 一对照。

7.所谓

所谓“日咳三焦火,夜咳肺间寒”,中药之起效,

全在于辨证而不在于药物,你辨证准确,肺热咳嗽,你用马兜铃有效,用枇杷叶、百部也有效,甚至黄芩、鱼腥草一样有效。心中有辨证这个方向,那就可以不拘一格用方藥。就像你认得上山的路,那你步行可以,开车可以,骑自行车、骑摩托车一样可以。所有的工具如同药物一样,是由人来识别使用的。工程师跟泥水匠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有整体观,一个只知道把砖一块一块砌好。中医需要更多的工程师,而不是泥水匠。

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眼目红赤、口干口臭,这都属于阴虚发热。就像一辆车,它不断地爬坡、超载、加速,那结果水箱的水被蒸干了,机头就发热很厉害。热之极便为火,发热到极处、就上火。上火到一定程度,腰也酸,腿也重,气也短。这是什么道理呢?上火有两大原因,一个是“火气太大”,你用心过急,长期持续超负荷地工作。另一方面就是你阴分过少,长期熬夜,饮水不足,很少煲汤喝,导致身体的水箱的水被蒸干了。两方面同时具足,人才会阴虚火旺,才会蒸蒸发热,才会口苦咽干。

想一下,一根柴要被点燃,它必须要具备哪些方面条件呢?一个柴要干,一个火要足。

心主火,肾主水。如果你心都不焦不躁,不急不闹,这种人不容易上火。如果你每天睡眠都很好,饮水也正常充足,这种人也不容易上火。

最容易上火的是哪种人呢?就是一方面勾心斗角、思虑过度,神静不下来,就像在煽风点火一样。一方面又工作过度疲劳,甚至忘了饮食休息,严重地透支身心、阴分,如同被榨干了的甘蔗一样,干柴当然很容易上火了。

为什么现在很多小孩子容易高烧上火?他们疯狂地玩、也不知道及时喝水,拼命地吃油炸之物也不懂得节制。一方面把身体耗干,一方面又点火。这阴分严重不足了,火势很快就起来。广东人懂得煲汤,不容易上火,因为他们懂得用汤水来滋养五脏六腑。有人说,煲汤太麻烦了,我喝凉茶行不行啊?凉茶只能解决一时燃眉之急,就像火起来后,用灭火器、用冷水泼,肯定会损坏家具,倒不如刚开始就让它不上火,让身体滋润。

俗话说,“不服药,得中医”。这不服药,不是叫你得病了不吃药,而是叫你根本不得病,不需要吃药。上工治其未萌,中工治其已萌。我不让它起火灾,自然能够少用或者不用消防队。

人体虚劳,劳的是什么呢?劳的是精血啊。真阴亏耗,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这都是大病重病的共同归路。所以我们要力挽狂澜,拯大厦于将倾,扶元气于未倒,就要在病人出现阴虚潮热、骨蒸盗汗时,就赶紧加以治疗。

一个人如果身体骨蒸发热,他能感觉到热从骨头里面蒸出来,好像摩托车开了很久以后,水箱里的水蒸干,机头仍然不断地蒸蒸发热。你如果不能让摩托车停下来,那就很危险,所以为何长途驾车的时候,总要在中转站停停,歇歇脚,加加水,添添油。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只知道进不知道退,只知道儒家的“当仁不让”,不知道道家的“不敢为天下先”。只知道向前建功立业,不知道向后保养身心。往往功成身弱,财多病多。

身体的疾病并不是要折磨你,而是提醒你:你已经“过用”了,该反省反省,该休息休息。再卖命下去,骨髓、精油都要烧干了。

不少妇女,到50岁了左右,就出现更年期综合症:心烦、潮热盗汗、身体不时发出烘热感、平时特别容易生气。心烦失眠要用枣仁、合欢皮、夜交藤,以安其身。阴虚火旺、潮热盗汗用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桑白皮、麦门冬,以滋阴降火。容易生气怎么办?妇女百病以解郁当先,用郁金、香附、玫瑰花。

为什么妇女更年期前后,那么容易烦躁、内热、消渴呢?《黄帝内经》说:“女子七七天癸绝,地道不通。”这时精血不够了,流不出月经水来,五脏都缺乏真阴滋润,容易出现脏燥。脏燥,就像脏腑缺乏雨露滋润一样。这就是为何医生治疗阴虚劳热或脏燥,一定要润肺、降肺,使金水相生。肺为水之上源,肾主水。地骨皮、桑白皮两味药相配,就最能降金生水,使金水相生,那么脏腑百脉得滋润,阴虚、火旺、躁扰就得到缓解。

病人阴虚时,就像锅里水不够,蒸蒸沸腾一样,这时你身体里的阴液不能维持正常的阳性活动,就会表现为一派虚热。你只需要把阴分养回去,不再操劳、不再过度透支,身体虚热就平复了。这就是为何很多消耗性疾病、肿瘤、癌症,到中晚期都会呈现虚热状态的原因。因为这些病理包块,它不断地蚕食人体的精血,引起人体无端地内耗,使身体阴阳失去平衡,阴虚阳亢,就不得不发热。针对这类疾病,高明的医生除了表面上给他养阴退热,还要针对真正的病因进行治疗,而不是简单地滋阴降火。所以说,治病的道理就在这里,治的不是病象而是病因,调的不是病名而是病机。中医不是做表面的“粉饰太平”,而是要做深层次地“刨根问底”。中医是见病知源。不是一看到热象、就想到滋阴退热,一定要去想为什么身体会发热。见热不治热,见汗不止汗,明得此中理,方为医中杰。比如下棋,只顾着吃子,那是新手干的。直指对方将帅老巢,那才是高手的行为。医者弈也,从弈棋里头,你能否领会出医道?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子是局部观、眼前观,谋势是长远观、整体观。你的思想观念决定你的医路。

古人说,小柴胡汤有诊断之失,而无治疗之误。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往来寒热,证属邪在少阳者,用之最佳。柴胡还有另一方面功用,在妇科里头常常少不了。《病因賦》说: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柴胡最善解女人肝郁,所以大家看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对于妇人生气郁怒、乳房胀痛、胃口不开、神疲食少、月经不调等各类肝郁病症,只要对症下药,效果均显著。中医不看你得什么疾病,而看你为什么得这种疾病。病人关注的是表面的病名、疾病的结果,医生关注的是里面的病根、疾病的正因。只要是属于肝气郁结,你不管是头痛,还是胸肋痛,或者是少腹痛,或者是膝盖痛,或者是腰背痛,只要是情志不好、生闷气加重的,一用上柴胡,就像解死结、理乱麻一样,把你肝中郁气、疏解开来,那么诸症自熄。有位老中医说:临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你如果能理顺病因病机,知道是肝郁引起的,那柴胡一用上去,就像把这个死结解开一样,一用一个准。你只有断病如断案,最后才能用药如用兵。

当然,这些还不是“究竟”。“究竟”的是:病人为什么会肝郁、为什么会生气?如何让她不生气、不肝郁,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医道。这就要站在“理身如理国”的高度上去看了。

8.医武

医武同源。修炼武道,有助于领悟医理,故而中医学院的武术学会,都挺受医子欢迎,很多武术家也是医家。清朝的武举人王清任创造的血府逐瘀汤系列,就是从气血立论,调人体阴阳。

百病皆生于瘀滞。气机通和,百病不生,一有瘀滞诸疾生焉。拨通气机之后,不仅能治疗简单的肝气郁结、腹部胀满,还可以疗沉疴、治顽疾。

人体的血脉津液,要像流水那样。大家看流水是怎么走的?百川东归海,都是水往低处流,人体浊阴就应该往胱肠方面降,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可以琢磨出一套胱肠论。胱肠是人体的下口,《黄帝内经》说:“凡治病,必察其下。”你下游都不通调,整个人都会被憋得紧绷绷的。

中医治病非常科学,又非常合理。当病人脏毒热盛时,舌尖红、尿赤。大家知道,水能灭火,能够很快帮你降温。所以很热的东西,放到水里,马上就变凉了。你身体大量的热毒、热盛,尿黄赤,通过利小便,多排几次尿,尿慢慢变清了,你身体内大量的脏毒脏热,就被排出体外。五脏如焚、熊熊热火之症,随着利小便,就像降甘霖露雨一樣,热势为之顿消。

中医治病治到最后,就是把握好阴阳。病邪,笼统地区分,不过是阳热亢盛和阴寒过急而已。如果要降温,你以哪种途径降?像滑石、泽泻、车前子、萹蓄、瞿麦,是通过排小便来降温;而大黄、芒硝、枳实,就是通过排大便来降温;柴胡、葛根、薄荷,就是通过打开窗户、透热外出来降温。

张仲景《伤寒论》之所以成为万世医宗、医中圣手,不是因为他研发、创制了多少新药,发现了多少药物的新用途,而是因为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了岐黄道统、发扬了传统医学精髓,他用辨证论治的思想,以法统方统药,其中《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方就代表一百一十三法。仲景提纲挈领地说了一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他怕后人不理解,又补充了一句:知何治不利?利之则愈。你知道哪个地方堵塞不通,不管它是何种病,把这地方打通后,病痛就缓了。就像我们同样看到一个心胸中烦热的病人,他属于脉浮、风邪束表,表闭导致里热出不畅,就可以给他用“柴葛解肌汤”。用柴胡、葛根来疗肌解表,他被风寒之邪束缚的体表像绳索捆绑住、紧紧的状态,把这种紧紧的状态解放,病人一下子松绑,像是久闷在房间里突然把窗户打开,清风徐来,神清气爽,烦热顿消。

一个人心中烦热、小便赤、舌尖红、尿痛,再摸他脉,滑数,乃湿热作祟。“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把一剂“八正散”喝下去,小便热烫热烫地排出来,水液带走了大量的热,脏邪还腑了,你心胸中的闷热、脏热,通过膀胱腑排泄出去,顿感清凉。

金庸在一篇题为《历史人物与武侠人物》的演讲(卢美杏 记录整理)中说 :世界上的哲学家归纳人生,最后总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痛苦,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释迦牟尼讲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佛家还提到“怨憎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老是如影随形跟在旁边,分也分不了,这是一种痛苦;还有“爱别离”,和自己亲密的人分离也是痛苦;还有“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最后总是得不到,想研究某种学问,老是弄不懂,想考那个大学考不进去;做生意想赚一笔钱赚不到;想发展很好却不成功,总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求不得,因为求不得而有痛苦。

我们知道,佛家解决的方法是得智慧,得智慧后,这些痛苦的事情就能解决,因为看破了人生之痛苦无可避免。

智慧与聪明不同,聪明可以解决小问题,智慧却能解决大问题,如果实在求不得,就不要求他,不求就没有痛苦。中国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如果不执著追求一件东西,人品自然会高尚,想争取一件东西,自然要委屈自己;到了什么都不追求的境界,人品也就清高、逍遥自在。要达到这种境界,当然要有很大的智慧。过去也有人问我想当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个人?我说我想当范蠡和张良这两个聪明人,他们建立了很大的功业,但后来成功后功成身退,也不贪、也没做什么大官,带着漂亮老婆逍遥自在,这种人很难得。

张良了不起,但有朋友认为范蠡更了不起,因为他带最漂亮的女人走了,不当官后,变成陶朱公做生意,发大财,听起来是很理想的人生。但这种想法其实是很自私的,一切的欲望都满足了,对别人却没什么帮助。范蠡除了帮越国把吴国灭掉这个大贡献外,便无其他,张良总还帮助刘邦建立起汉朝──也许这两个有智慧的人基本上都很有成就,但贡献有别。谈到武侠,我认为武侠小说应该正名,改为侠义小说。虽然有武功有打斗,其实我自己真正喜欢的武侠小说,最重要的不在于武功,而在于侠气──人物中的侠义之气,有侠有义。关公的武艺高强没有话说,但他真正受人崇拜,还在于他讲义气,所以民间社会称他关公,他的地位和帝王爷同高。义气在中国社会中是相当重要的品德,外国人和亲朋好友讲LOVE(感情),中国人讲情之外,还讲义,所以要有情有义,单单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谈不成,没关系,彼此之间的“义”还是在的,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武侠小说不管任何情况,这个“义”是始终维持的,历史人物或武侠人物,“义”都是很重要的批评标准。外国人问我,“侠”的定义是什么?因为外国人总认为,所谓“侠”只要效忠于某一教会、某一组织,这样道德便很完美,但中国人的“侠”,包括毫无目的地帮助人家,可能还会牺牲自己。我写的武侠小说中,有的自认武功第一,但一心要找人比武、把人打死,这种人无所谓侠不侠的,也不过是想先得到名誉与地位。与人比武争天下第一不见得是坏事,但也不见得是好事。有人为了朋友,找人报仇,满足自己一种报仇的心理不算坏事,但却也不算好事。在我看来,真正侠义的行为,是自己没什么好处可得,也可能会牺牲自己的生命,要为国为民,这也就是“侠之大者”的风范。

金庸将侠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墨、道、佛文化融合在一起,《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修身齐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像儒家;《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奉行兼爱非攻,像墨家;《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潇洒快意,无所住而生其心,更像佛家;《神雕侠侣》中的杨过顺其自然,至情至性,堪称道家了。

9.文化

文化是底子,人性是灵魂,这是金庸小说的一个特点。

金庸的转型,应该是从《倚天屠龙记》开始的,不是明眼人,也看得出来。梁羽生批评金庸,也说金庸从《倚天屠龙记》开始走上了“邪路”。

《倚天屠龙记》里面的一号男主角,名叫张无忌。张无忌,大名鼎鼎,天下谁人不识君?可是,“谢无忌”这个名字很少有人知道,因为谢无忌才刚刚一周岁就被谢逊的师父成昆给摔死了,谢逊日夜思念儿子谢无忌,所以在那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给张翠山和殷素素的刚出生的儿子起名叫“张无忌”,并收为义子,教他武功,他想让自己儿子的生命在张无忌身上“复活”。

为了张无忌的出场,金庸费了很多笔墨,做了大量的铺垫。先是写元朝某王爷派成昆扰乱江湖各大门派,用屠龙刀掀起腥风血雨,让各门派互相残杀。天鹰教教主的宝贝女儿殷素素出场,得到屠龙刀,不幸身受重伤。武当派宗师张三丰的弟子张翠山出手救了殷素素一命。接下来,围绕屠龙刀,张翠山和殷素素从误解到相爱。二人被金毛狮王谢逊綁架到一艘船上,船沉水,二人和谢逊一起漂到一个孤岛上,这个岛叫冰火岛。张翠山和殷素素在这里生活了十年。二人结婚,生下张无忌。

佛经《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澈、澄明,物物相异、物我相化。一阵喧嚣声过后,张翠山和殷素素消失,他们的儿子张无忌出场。金庸讲了那个年代张翠山和殷素素的命运交叉,在阴谋与信仰的躯壳里,挖掘一个叫做爱情的魂魄。前面用那么多的铺垫,都似乎是张三丰的七个弟子(包括张翠山在内)和其他武林正派人士在做一些无妄的努力。“张翠山们”的努力,在老奸巨猾的江湖人士面前显得太过可笑。张翠山一自杀,他们便作鸟兽散。之后,每个人都是在玩票,只有张无忌投入了自己的角色,带着复仇的使命混迹江湖。

杜鹃泣血而歌,无忌一夜成人。

冰火岛,金庸给这个荒岛起的名字,是个有趣的哲学隐喻。张无忌在这里出生,最后回到这里隐居。

火,那是生命的象征。冰,是水的极寒状态。张无忌的成长伴随着冰与火。在冰火岛上,火山爆发是常态。张无忌的心中也始终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在呐喊。这火,能杀仇人,也能燃烧自己。君不见,整部《三国演义》那么多精彩的战役,之所以能胜利,基本上都是用火攻之计。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打赢的第一仗就是用火攻。在博望坡放一把火,将曹操的大军烧败。第二次在新野大败曹军,同样用火攻。赤壁一战,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还是用火攻。曹操百万战船,付之一炬。曹操命里注定被火克,所以他的头风越来越严重。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火烧曹操。在东吴的孙权一方,周郎死后,有鲁肃。鲁肃死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陆逊一介书生,面对为关羽报仇的刘备75万大军,也是选择在凌晨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在那个冷兵器时代,“火”是对付敌人最有利的武器。当然,还有水。关羽大败曹军,就是用在河的上流放水这个办法,在曾口,水淹了曹军。

在张无忌出生的冰火岛上,经常有火山爆发、地动山摇。在那里,自然少不了硫磺。硫磺像一团阳火。凡阳气不到之处,就容易长病菌、生疾患、产寒湿。凡阳气所到之处,断无生病之理。硫磺这味大药,却有毒,像一匹烈马,故非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牢固者,不能轻易去用硫磺。

石硫磺就是硫磺,是矿石药。其性温热,乃纯阳之品,古籍上说:硫磺原是火中精。中药书上说,内服硫磺,补火助阳,通便通肠;外用硫磺,解毒杀虫,除湿止痒。

近代医家擅长用硫磺者,首推张锡纯。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头有一篇文章,谈服硫磺之法。张锡纯说:余初学医,尝遍服诸药,以求实际。自古论硫磺者,莫不谓其功甚桂附,唯独直接生用硫磺、吞服,是我提出来的。这是由我自己慢慢尝试效验、用之临床、确知其功效神奇、服食之法稳妥,然后才敢提出来。十余年来,我用生硫磺,治愈沉寒痼冷的疾病,不可胜数,就连现在乡镇里头,每天服硫磺的病人都有数百人,身体更强壮,这是我教他们这样做的。

张锡纯在“服硫磺法”里头,列举了系列的案例。一个3岁小儿,一吃东西就拉,米谷都不化,非常瘦弱。张锡纯就叫孩子的父母,给孩子嚼服生硫磺,像绿豆那么大的两块,嚼服之后当天就不滑泻了。连续服用几天后,饮食就逐渐增多,肌肉也慢慢长起来。连续服用数月,在天冷的寒冬,这孩子在郊外嬉戏,都不畏寒凉,而且面有红光。从中可以见这个孩子先天不足、元阳大亏,所以身体非常需要硫磺这味“补火助阳”之品。服用寻常的草木之药,力量还不够。张锡纯就直接选用“火中精”的硫磺,用这个纯阳之品,把脾肾火力点起来,让水谷得化,身体得壮。

一个将近60岁的老者,水肿、小便不利、脉沉细,还有疝气。浑身上下都肿,后来常觉得胸中凉、腰脚冷。张锡纯说:欲去下焦之寒,非服硫磺不可。因为硫磺补火助阳,以消阴寒。水肿是身体“阴成形”的产物,从另一面看是身体“阳化气”不足的产物。所以张锡纯一方面开苓桂术甘汤,配合人参、威灵仙,来化痰饮,补正气;另一方面让病人送服生硫磺粉两分,十天后,小便渐渐通利,肿势慢慢消下去,但下半身腰脚仍然觉得有些寒凉。张锡纯就叫他可以停掉汤药,单用硫磺,渐渐加大剂量,一个月内,共服四两生硫磺。周身上下的水肿全消,腰脚以下,觉得温暖有劲。这说明热气已经达到下焦。

为什么服用如此多的硫磺,居然还不至于把身体搞垮?原来老人还是下元虚冷。“有病病受”,他的脾胃虚弱、命门无火,用硫磺正好补火于仓卒之间。对于身体凉如冰雪者来说,大热药硫磺就像雪中送炭一样。如果你身体一派阴虚火旺,那硫磺这“火中精”下去,就有火上浇油之危。大热纯阳之药,用好后,能力挽沉疴,大起疗效,用不好反而容易焚伤身子。所以中药并不是简单地去检验药物毒副作用,还需要辨证使用。辨证对了,硫磺胜参茸;辨证不对位,参茸亦能害人。从张锡纯治疗这例阳虚水肿病人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水肿是标,阳虚才是本。用生硫磺助其阳火之本,那阴湿之标,自然慢慢融化减退,如同春阳融雪一样。张锡纯之所以会选用服食硫磺法,就是在用慢慢地点火助阳法,起到阳气日增、阴寒日损、病去如抽丝的效果。在治疗久病、慢病的时候,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贪功急进,就像太阳融化冰雪,也不是两天三天的事,它是用一个春天去融化,最后才有夏天的潺潺流水、尽皆归往大海的良性循环。

一个十八九岁的小孩子,经常吐清水,甚至吐出食物,这是什么原因?胃中无火,腐熟不熟,就会吐清水,甚至吐出不消化的食物。就像灶底火弱、饭就煮不熟。《黄帝内经》的病机十九条中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吐清水,属于寒病。见到寒病,就要想到用热药。如果是沉寒痼冷,草木之药乏效,就要懂得用金石类药,但同时一定要告诉病人,戒掉生冷之物。如何进一步确诊呢?一个是看他的手足,如果他的手足是凉的,不温暖,说明他的四肢不能禀脾胃水谷之气。然后再观其脉象。张锡纯一摸他的脉象,沉缓迟弱。

沉缓迟弱是什么情况?有力无力辨虚实,足见病人一派虚寒之象,但为何病人屡服壮热的桂附(肉桂、附子)都不觉得热呢?原来,沉寒痼冷非寻常草木药物热力所能治愈,张锡纯就让他服用生硫磺,像黄豆粒那么大,每天渐渐增多,以服用到觉得身体微微温热、有阳火为度。后来每天服两次,每次服用两钱,他才开始觉得身体暖起来,而且胃中不再吐清水、不再吐不消化的食物,脉象也慢慢有力起来,手足变得温暖。前后服用生硫磺四斤,病才得以根除。

古籍上说,世人尽知硫磺功用非凡,但不知用久后容易出祸患。为什么张锡纯用硫磺反能久用建功?一方面是剂量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另一方面必须是沉寒痼冷、阳火不化。辨证精准,剂量拿捏到位,所以性猛的硫磺,反而成治病之良将。

为何古代一些贵族,却因服食硫磺之类的药物而死呢?原来病人大都不是死于硫磺,而是死于纵欲。因为他们把硫磺当成壮阳药,然后边服用、边纵欲。很多贵族的身体由于纵欲,导致阳火严重不足,结果导致阳痿。阳痿本来是身体自保的信号,是在自救,这时想让身体健康,一方面要善于用补火助阳之药,另一方面病人要清心寡欲。他如果照样冰冷无忌、照样房事不节,那么再多的补阳药,都抵不过消耗啊,所以只会让他身体加速虚衰。错不在硫磺,而在用硫磺的人。张锡纯列举的这些案例,用硫磺来治呕吐、治吐涎沫清水,正是暖脾胃之举。

又有个61岁的老头子,经常咳吐痰涎,严重时还发哮喘。张锡纯诊他的脉势,发现非常“迟”,一息不足三至。可见阳气极为不足,寒饮停留不去。张锡纯马上给他开“理饮汤”(由白术、干姜、桂枝、甘草、茯苓、芍药、橘红、厚朴组成,用于咳嗽白痰多之脾咳),加进人参、附子,能暖中化饮,病人一吃,果然咳喘减轻,虽然减轻了,但没有根治,脉象仍然沉迟。张锡纯就想,这脉象如果不调过来,跳得太满了,身體阳气不够,即使疾病缓解了,也容易复发,或者变成它证。

但张锡纯用了人参、附子后,发现还没完全把阳气托起来。可见这种沉寒痼冷并不是寻常草木之品可以挽回,于是张锡纯就想到硫磺,叫病人生吞生硫磺少许。刚开始病人还没有觉得有什么温暖之感。记住张锡纯用生硫磺是先辨证,属于阳气不足、寒饮为患,而且在用药时是由小剂量慢慢地增大,增到身体缓缓有热气觉得温暖时,就保持原剂量,连续服一段时间,就像添柴点火一样,在灶下阴冷时,先把火点燃、暖热,火起来后,也别着急去加大火力,而是慢慢添柴。等时间一长,灶自热,火自暖,水自温。连续两个多月,病人一直服用生硫磺,加起来有一斤多。咳喘彻底好了,脉也恢复正常。

有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因为腿脚受寒疼痛,难以行走,屈伸不利,局部痛如刀刺,服用一般温补宣通之药,虽然有好转,但随后又变回老样子。然后再服用药物,效果就不明显了。张锡纯认为:这种沉寒痼冷的“老寒腿”,不是一般草木之品能够挽回。就叫他饭前嚼服生硫磺,逐渐把剂量慢慢加上去,服用后用饭去压它,最后服到一钱多时,腿脚开始暖和。前后服用生硫磺两斤,腿脚“难以屈伸”的症状恢复,疼痛消失。正如古人所说,药如对证,效如桴鼓。这是对于一般的疾病来说的,如果是对那些老慢病,病非一日得之,病去如抽丝,身体都千疮百孔了,不是吃一两次药就能够治愈的,即使对证,也需要时间的累积,才能出效果。慢性病,特别是沉寒痼冷,需要添柴加火的,这时不单饮食要七分饱,药物都不可过之,要懂得用循序渐进、缓缓加之的方法。所以张锡纯在用生硫磺的时候,让患者小剂量送服,服到脾胃、手脚温暖后,然后再按这个剂量坚持一段时间。这叫病去如抽丝,着急不得。现在很多病人心急,打一枪换个地方,医生不断地换,医生也没有去守方、容易换方,看到效果平平、还不够速效,就上猛药。其实很多病,它的治疗都是有规律的。虽然有时可以立竿见影,但更多的病需要长久去调。你想想,烧一壶水都要时间,都不是一点火就成,何况要把你身体的沉寒痼疾、纷纷融化掉。服用中药,有时需要耐性。现在不少病人,终身服用降糖药、降压药,他都没意见,但吃十天半个月中药就不耐烦。其实这种心态要改一改,不要以为中药煎煮不方便,费时就忽视它。好事不在急中求。现在有些人既要治病,也要懂得治治心、缓缓急。你如果过一种和缓、从容的慢生活,病痛肯定会减少,这就是为何太极拳可以养生的道理,它的诀窍就是缓慢加持久。张锡纯化裁使用生硫磺,不就是遵循这个缓慢持久的点火助阳之道吗?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硫磺金庸
金庸拜师
Dinosaur Extinction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金庸仙逝,全球华人追念全球华人追念
金庸:好为人徒
与金庸有关的青春记忆
枸杞越鲜红光亮表明品质越好吗?
错误百出的生活小常识
过剩来袭:硫磺后市阴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