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萍
【摘 要】 新时期,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也是贯彻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实现精神生活的不断充实,人格的不断完善,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这两部分,所以,在实施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课内外阅读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本文中,本人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创设阅读氛围、传承文化知识和健全学生人格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实现立德树人做出详细说明。
【关键词】 课内外阅读;立德树人;实施对策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将学生培养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感悟文本内涵,领会精神品质,不断地实现精神生活的丰富,人格的完善,见解的提升。语文阅读是由课内和课外两部分组成的,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将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引导学生传承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健全人格。
一、创设阅读氛围,引导学生课内外阅读
后现代教育理论指出,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地属农村,家长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对学生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给学生提供的课外读物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正确引导,导致阅读氛围寡淡,不利于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面对这种情況,我们在整合课内外阅读的时候,从阅读氛围的营造入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书籍,组织多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在书香的熏陶下,产生阅读兴趣,为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我们开展了“积分换”“书香之星”“书香家庭”评选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地营造了书香氛围,打造了一所充满书香校园文化气息的农村小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阅读,体验阅读,从阅读中涵养身心,陶冶性情,追求真、善、美。
二、选择阅读文本,引导学生传承文化知识
阅读文本的选择是农村小学语文实现课内外阅读整合的基础。课内阅读作为学生参与阅读的主要形式,其在课内外阅读的整合过程中发挥着指挥作用。就我们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来看,新版教材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增加了大量的文化内容,如汉语言文化、古典文学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文化。这些内容的增加,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理解传统文化,在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文化意识,塑造良好品行。由此,在整合课内外阅读的过程中,就课外阅读资源而言,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指导下,为学生选择极具文化内涵的文章,以此使学生在阅读中大量感知文化,实现文化知识的传承。
以《剪窗花》为例,这篇文章以儿童的口吻和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中华民族剪窗花这一民间手工艺术,使学生在窗花插图观察和朗朗上口的语句品读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此为切入点,我们在课后还精心地为学生推荐了与制扇、制伞、风筝、花炮技艺等相关的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是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的,图文并茂。在课后,学生被文章中直观的画面所吸引,在阅读的过程中,感知到多样的手工技艺,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中,我们还立足所展现的手工技艺,组织了“我来学手工技艺”系列活动,由教师教给学生剪窗花、制作风筝、制画灯笼等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文化认知,学习手工技艺,成为传承手工技艺的一代新人。
三、编演课本剧,引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众所周之,阅读可以通过体悟文本中的人物性格,对学生加以诱导和强化,使学生在自身经历与文本故事相对照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自我关照、自我反省,从而在认识自我不足中,模仿故事人物,改正自身人格中的缺陷部分,慢慢塑造健全的人格。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中收录着大量的故事篇章,其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性情饱满,内涵隽永,值得学生在细细品味中,学习人物身上美好的品质。
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在组织了课内阅读活动之后,在课外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在体验角色、演绎故事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感受主人公身上美好品质。以《晏子使楚》为例,我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和晏子智慧反击的场景演绎出来。学生会在细细琢磨人物语言的过程中,被晏子的智慧深深折服,同时为晏子义正词严、不畏强权、勇于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精神所熏陶,树立高尚的人格。
总之,在立德树人的指导下,教师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把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展现文化知识内容,组织实践体验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语言品析、角色体验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良好品行,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秀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J].甘肃教育,2018(22):97.
[2]黄振科.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