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岭山区文化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近年来,南岭山区各市县文化旅游融合成效明显、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文化资源开发活跃、区域合作愿望强烈,但也还存在文化旅游融合区域联动不够、产品同质化、文化资源品质不高、区域合作受基础条件制约等问题,应着力从组织、品牌、产业、骨干企业、产品和基础平台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南岭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关键词:南岭山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策措施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2.016
[中图分类号]F592;G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2-0092-0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文化旅游消费快速增长,文化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南岭覆盖湘粤桂赣4省区的7地市(广西的桂林市、贺州市;湖南的邵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广东的韶关市;江西的赣州市),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3 000万。湖湘文化和中原文化在南岭交相辉映,这里的地市之间自然资源相近,文化习俗相仿,产业结构相似,交流往来频繁,南岭山区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助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南岭山区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南岭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价值。南岭山区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
(一)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类型多样
南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充足的光照、充沛的降水、沟壑纵横的地形,地球同纬度上拥有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地质历史时期,南岭地壳运动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丹霞地貌(江西龙虎山、湖南崀山)、花岗岩地貌(郴州莽山等)、喀斯特地貌(郴州龙洞岩云、万华岩等),有一大批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这里岩浆活动活跃,温泉众多,如郴州得益于此而成为温泉之城。
(二)历史悠久,物质文化遗产颇丰
南岭自秦朝就开始开发,长期以来,伴随着各族人民的生产活动,留下了宗祠、码头、城堡等众多遗迹。南岭原本是一道自然屏障,却没有完全阻隔山岭南北民族之间的交流,这些遗迹的存在表明人们在此活动,经此迁移,形成了一条沟通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走廊,即南岭走廊,多种文化在此交融,映照到建筑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南岭山区是我国古村落保存类型最多、数量最丰富、地域特色最鲜明的地区之一[1],传统古村落延续至今,把古宗祠也带到了当代。建兴古城遗址、郴州临武渡头古城遗址留下了多少难解的故事,秦汉古道、隋唐古道、宋元古道、明清古道等不同朝代的古道引起了人们对历史的遐想。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三)民族文化独具特色,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南岭走廊,民族众多,有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的南岭客家人,有瑶族、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沉淀在南岭山脉的山水之间,丰厚而凝重,南岭走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沉积带,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岭南文化以及瑶族、汉族等族群地方文化的天然宝库。壮族的歌圩、瑶族的长鼓舞、侗族的大歌、布依族的布依戏、汉族的小调与祁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集中展现。各地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郴州临武的龙文化、七夕文化等民俗文化至今仍焕发光彩。
(四)红色记忆颇多,红色文化浓厚
南岭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戰争的主战场,留下了众多的革命历史遗址,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南岭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地、苏区精神的发源地、长征精神的孕育地,这里的红色故都、将军摇篮扬名中外,“半条被子”的故事温暖了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有30余处,还有大批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省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赣南的瑞金市、于都县、安远县、信丰县、大余县等市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的出发地,粤北的仁化县城口镇是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的主战场,湘南红色旅游单体有1 000多处,桂北的湘江战役遗址列为国家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灌阳县、全州县、兴安县、灵川县都留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
二、南岭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近些年,南岭山区各市县把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趋势, 推出了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的精品项目,形成了一批著名的景区景点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业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行业融合成效明显,但区域联动不够
南岭山区各市县都重视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和节会的引领下,文化旅游业新兴业态发展起来并呈现出鲜明的活力,带动了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郴州临武县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打造秦汉古道、宝玉石文化产业园、“旨为天下”龙文化微电影、小镇“临武龙宫”等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的精品项目,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外地的大型文旅集团选择投资南岭,如中景星集团在南岭开发了莽山项目。单独看南岭山区各市县,文化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市县之间的区域联动不够,还是“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形成区域文化旅游品牌。南岭山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缺乏整体的深度发掘利用,知名度并不高。
(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产品同质化
南岭山区各市县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产生了成功的典型,如江西赣州等地依靠民营企业开发旅游,一个乡镇打造成一个景区,乡村旅游业发展态势很好;大余县的丫山景区开发利用创造了乡村旅游扶贫富民的四级获利模式,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成为南岭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大特色。然而,乡村旅游“小打小闹”,产品同质化明显,景点雷同。整合发展虽有成功的案例,但不可复制,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多方利益难以满足,历史遗留下来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三)文化资源开发活跃,但品质不高
南岭山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比较活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开发层次较低,简单地将文化元素植入到旅游业,没有很好地把文化变成“旅游之魂”,本地游客多,外来游客少,产业化程度不高,可旅游性差。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很多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半床被子”的故事2016年才开始广泛流传。三是缺乏有震撼力的红色旅游产品,江西瑞金等少数几个地方的红色旅游在全国比较有影响,其他的影响力不够。四是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比较落后,表现为文化旅游商品制作比较粗糙,缺乏精加工技艺,生产属于作坊式,规模小,效率低,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不高,旅游商品地方特色不明显。
(四)区域合作愿望强烈,但受基础条件制约
2014年9月,南岭生态旅游与生态功能区建设研讨会在湖南郴州举办;2018年3月,瑶山赶鸟节暨春季乡村旅游节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举办,湘粤桂有2万游客参加;2019年10月,湖南省(秋季)乡村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南岭旅游发展研讨会在临县宝玉石特色小镇举行。政界、学术界、企业界、社会公众等各界人士积极参加乡村旅游节及相关研讨会,表明各市县对开展南岭区域旅游合作有很好的社会基础,有强烈的市场愿望,旅游合作从生态旅游合作走向文化旅游合作。然而,交通是文化旅游业开展区域合作的基本条件,没有良好的交通连接,旅游者就不可能到达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也无法销售旅游产品,区域文化旅游合作也就难以实现。旅游交通及通讯的欠发达、公用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南岭山区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
三、对策建议
针对南岭山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立足资源禀赋,推进南岭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组织保障:成立南岭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会
探索成立湘粤桂赣边区旅游发展促进会,由各地市政府主要领导兼任促进会的理事,各地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担任促进会的主要成员,并邀请企业界、学术界的人士参加。促进会的主要任务是定期或不定期就区域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共性问题和矛盾进行磋商,及时进行政策协调,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各种方案进行论证,开展文化旅游信息交流,发起有关的文化旅游合作。完善多层级协作机制,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挖掘历史文化,合作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合作走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二)品牌打造:共同打造长征红色旅游品牌
按照“一条主线、各具特色”原则,从江西瑞金开始,发掘南岭山区红色旅游资源,打造长征文化旅游品牌,围绕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革命旧址、战斗遗址、文物资料、人物故事,加强长征文化研究,把握红军长征文化精髓,还原长征历史真实性,推进红色资源的共同保护、开发和利用。携手打造长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如“一程多站,长征再出发”“长征突围之旅”等各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路线,联合申报和建设南岭“红色文化(长征)国家公园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文化重要旅游区”“弘扬长征精神的示范先行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长征之路”,联合长征沿线城市向中央电视台申请开拍专题片——《航拍长征路》,以全新的视角反映沿线城市发生的巨变。采取“红色+X”产业融合发展策略,将红色旅游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体验产品,使旅客有多样化的文化体验。例如“红色+绿”开发出生态旅游产品,“红色+古”开发出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红色+民俗文化”开发出文旅产品,还有“红色+乡村”“红色+休闲”,等等。
(三)产业共建:共同建设南岭文化旅游产业链
加强各个地区的联动,联合宣传促销推广,邀请专家团队策划营销方案。加强文化旅游项目合作,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景点设计和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设计工作。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人才在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中的作用,互相培养和输送文化旅游人才。依托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自治区的有关高校及旅游培训机构,培养熟知南岭山区文化旅游发展情况的人才,培养懂得设计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人才,形成懂文化、懂旅游、懂管理、懂信息技术、善创意的高素质人才库。通过南岭山区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设计,引导客源流向,最大程度地留住游客。
(四)骨干培育:共同培育大型文旅集团
一是组建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各市县文化旅游合作需要政府牵头、支持和参与,具体合作需要企业来落实。相对而言,企业之间的合作内容单一、形式靈活,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多方面加强合作。跨区域相互代理,互送客源,如旅行社直接可以和外地的饭店签订代理合同,为饭店接受异地预订拓展业务,也可以代理航空公司、旅游车船公司等业务。旅游企业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互投资,在经营管理方面相互协调、交流。在企业充分合作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建大集团。二是引进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以资本与利益为纽带,促进文化旅游业的联合发展。广东有华侨城、长隆、岭南集团等大型的文旅企业,近些年包括恒大、时代地产等大型房企向文旅转型,这些企业的投资实力强。南岭4省区7市应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引进有实力、经验丰富的文化旅游及相关企业战略投资者投资建设研学基地、酒店、演艺、商品旗舰店等旅游项目,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完善文化旅游要素。
(五)产品提升:加大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力度
立足南岭资源禀赋,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质。一是借名气做产品。以历史上有名气的产品入手,提高科技含量,发展为名牌产品,比如现在比较有名的通天玉、临武鸭,这些产品依赖着特定的生态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其他区域产品质量难以和其相比。二是借生态做产品。利用南岭地区少污染、无污染的优势,发展绿色品牌产品,比如东山茶叶、葛根、野生菌类、竹笋等,逐步形成商业规模化基地。三是借民族文化习俗做产品。打造文化表演节目,设计举办民俗活动,向游客展示民俗风情,如瑶族长鼓舞、临武特色祁剧和小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打造成南岭文化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元素。
(六)平台共建:合作建设基础平台
南岭山区各市县要积极进行协调,政府相关部门要保障本行政区域交通、通讯等设施优先发展,规划建设旅游公路,提高旅游景点的通达性,有区际意义的旅游景区景点之间道路要联通,省际道路拉通,为快速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打下基础。提高通讯在南岭山区的覆盖率,畅通内外联系。对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所需的基础资源实现能共享尽共享,对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可进行联合建设,以降低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成本。互相提供经验,共同探讨古镇、古村、古宗祠等承载历史文化的平台的修复保护工作。共建文化旅游信息数据平台,各市县在数据平台上开展交流、推进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刘沛林,杨载田.南岭山区古村落的历史地理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20(5).
责任编辑:任淮南
收稿日期:2020-02-17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5JD36)。
作者简介:周海燕,女,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城市与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