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虹
编者按
作家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读下面的选文,有助于我们从文化角度理解课文中的“水”,以及文中提到的一些当地民俗风情。
阿来为什么选择以“一滴水”的方式,记录浏览丽江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界进行了讨论。综合来说,以“一滴水”的视角行文,突破了时间、空间对人的限制,“水”所见内容亦是作者主观想要表达的内容,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这是借物叙事的好处。阿来选择“一滴水”或是“一块石头”“一缕阳光”,都可以达到这些效果。那究竟为什么要用“水”,“水”这个意象在纳西文化中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尝试讨论这个问题。
一、傍水而生的地理环境
纳两族人对“水”的感情,首先来源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从地理位置来看,丽江水系丰富,坐拥众多河流、湖泊。玉龙雪山是丽江之水的发源地,在纳西语中被称为“欧鲁”,意思是“天山”。传说中纳西人的保护神“三多”,便住在这座“天山”之上。这座雪山滋养了纳西民族,是纳西人的精神圣地。
提到丽江的水,便离不开这座雪山,文章的开始亦是“这滴水”生命的起始。从“落在雪山顶上的一片雪”,到“结成雪山冰川的一部分”,再到“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文章对这滴水的形成过程,做了生动有趣的陈述,使人借“水”之眼领略了丽江古城中河流的诞生之路。
高山融水顺着瀑布流至山脚,经过山水如画的丽江坝大盆地,在黑龙潭中积淀蓄势贯穿丽江古城。经过玉龙桥后,水流一分为三,形成中、西、东三支溪流,顺应水的流势、走向,人们依水建屋,傍水而居。因此,丽江古城街道和房屋的设计,不同于讲究周正对称、四方协调的中原建筑,而是以顺应自然为理念,不对原有的地势地形进行过多修改,形成了其独特的美感。无数条小溪散布在丽汀的每一个角落,有水的地方便有屋子,有人的地方便有溪流。可以说“水”赋予了丽江古城以灵魂,丽江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
二、与水共生的文化底蕴
“水”在纳西族人的心目中有多重要呢?《东巴经》是纳西族特有宗教东巴教的经书,其中记载着有关纳西族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民俗等多方面内容,被誉为纳西族的“百科全书”。《东巴经》将所有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统称为“术”(一作“署”)。“术”是自然力的化身,而人类和“术”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当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时,“术”用滔天的洪水惩罚人类。在古老的传说中,天神丁巴什罗为人与“术”进行了调解,使得双方达成共识,大概是:人类不得肆意破坏自然环境,污染水源和空气,并要主动给“术”治病除秽:“术”要供给人类干净的泉水,及时施雨,允许人类为生存适度开荒。纳西族人相信,人与自然本是同源,只有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共同维护手足之情,才能共存共荣。通过这个神话故事我们也能发现,在纳西族人的眼中,水是生命之源,它可以创造生命,也可以毁灭生命。干净的水源孕育出大地万物,而漫天的洪水是自然对人类错误行为的惩戒。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力量充满敬畏。當人们无法预测自然现象时,这些现象理所当然成为人类心中拥有生命的“个体”所发挥的力量。水作为人们生存、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条件和资源,成为最能代表人与“术”关系的物质载体。由此,纳西族衍生出了众多与水相关的风俗,如“三眼井”的使用顺序,“以水还酒”的订婚习俗,“烧天香”的“二月八”节日祭祀,以及文章中所介绍的“洗街”,等等。
丽江古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河的活动水闸在集市结束后关闭,地势落差使得西河的水可以自动冲洗四方街的街道,将街上的垃圾、污渍统统冲刷,随后流人中河,继续灌溉古城南方的万亩良田,是古代纳西族人智慧的独特体现。文化传承于意识形态,形成思维价值观,并指导人们自觉实践。对水的使用与敬重已经融入了纳西族人的生活之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沉淀在纳西族人精神的深处。
三、由水衍生的审美情感
东巴教的经文、祭祀的礼仪、生活的习俗,无一不透露着纳西族与自然密切相连的共生关系,这种精神直接地作用于纳西人的人生理想与审美观念。“古城水系是研究纳西人审美心理和情感的一个极富意义的案例”,水曲直迂回,汩汩而鸣,涓涓而流,滋养生命,带走肮脏、晦气,是古城的血脉所在。纳西人对水的崇尚是其怡情于自然的外在表现,他们向往的正是这质朴、自然的生活状态。
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
人与自然是东巴文化的核心,纳西族人坚信的“人与自然同源”使他们认为万物都“有所出处”,在同一个世界中都是彼此依存的,因此在处理民族关系时,亲和同根、兼收并蓄便成了感情基调。纳西族这种亲和、开放的态度,使其在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被注入新鲜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血液。纳西文化不断创新、演变,如水一般汩汩滔滔,不断发展,带来了如今这个由不同语言共同言说的彩云一般的美丽城市——丽江。
水对纳西族人的影响深深刻在其骨子里,依靠自然、回馈自然,以自然为美是纳西文化的精髓所在。化身为一滴水的作者被急匆匆的水流推着前进,经由这一滴“活水”,让我们看到纳西传统文化之源,让我们看见了河两岸古老的文化艺术、鲜活的风土人情。
(选自《语文建设·上半月》2019年第12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