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强化肢体训练方案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病人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2020-07-16 06:13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偏瘫步行肢体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群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临床致死致残率极高。相关回顾性报道显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存活者中超过50%合并偏侧肢体瘫痪,其中以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多见,给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临床报道显示,早期规范肢体康复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肢体运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2-3]。目前正常肢体康复训练方案在继发偏瘫治疗方面需较长时间方可显效,且总体活动能力改善效果欠佳,导致治疗依从性随干预时间延长而下降。以智能反馈训练系统为代表下肢反馈性介入训练方案开始在脑血管疾病及后遗症康复治疗中得到应用,并在训练标准化和可重复性方面显现出明显优势[4]。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强化肢体训练方案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病人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方案制定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病人1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75例。对照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62.78±7.92)岁;梗死至干预时间(34.17±5.62)h;左侧偏瘫30例,右侧偏瘫45例。干预组男43例,女32例;年龄(62.55±7.87)岁;梗死至干预时间(34.33±5.65)h;左侧偏瘫31例,右侧偏瘫4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诊断标准[5],同时继发偏侧肢体瘫痪;②年龄75岁以内;③病程2周以内;④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MAS)评级1级及以上;⑤方案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且病人和/或家属知情同意。

1.1.2 排除标准 ①既往合并影响下肢活动功能疾病;②无法正常沟通交流;③严重全身感染;④造血系统疾病;⑤免疫系统疾病;⑥肝肾功能障碍;⑦临床资料不全。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正常肢体训练方案治疗,主要内容包括步行、翻身、肌力增强、坐站位平衡、重心转移及下肢负重,训练过程由专业康复医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每日早晚各训练1次,每次60 min。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反馈性介入训练方案,即在治疗过程中引入智能训练系统(德国Reck Moto-Med 2型),病人行躯干、骨盆及膝踝关节固定,评价肢体功能障碍程度设置站立角度范围(1~20 N/s)、阻力范围(0~25°)及步行频率(每分钟1~80步);难以完成主动运动者采用卧位被动运动模式,其他则采用坐位助力模式,每日早晚各训练1次,每次30 min。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干预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6]下肢活动功能评价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A)评分;躯体平衡能力评价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行能力评价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运动耐力评价采用6 min步行距离(6MWT);步速评价采用10 m步行时间。

2 结 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FMA和BBS评分比较 干预组干预后FMA评分和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及本组干预前(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MA和BBS量表评分比较(±s) 单位:分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②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FAC评分比较 干预组干预后FAC评分高于对照组及本组干预前(P<0.05)。详见表2。

2.3 两组干预前后6MWT和10 m步行时间比较 干预组干预后6MWT和10 m步行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及本组干预前(P<0.05)。详见表3。

表2 两组干预前后FAC评分比较(±s) 单位:分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②P<0.05。

表3 两组干预前后6MWT和10 m步行时间比较(±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②P<0.05。

3 讨 论

目前关于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具体机制尚未彻底阐明,有学者认为梗死病灶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继发肌力水平异常、运动功能调节能力下降及挛缩状态持续在病情进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7]。已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损伤往往导致肢体躯干肌肉耐受力降低,并进一步出现步频紊乱和步态异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8],对于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病人正常肌力水平恢复,提高肢体活动能力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早期肢体康复锻炼是进行脑梗死继发偏瘫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病人通过接受步行、翻身、坐站位及下肢负重等方面专业指导,有效促进肌力恢复,消除肌肉异常痉挛状态[9],对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0],但此方案需病人具有较强主观能动性,长期坚持方可达到一定疗效,同时此方案中干预措施标准化和稳定性程度均较低,可导致个体间疗效差异过大,无法满足临床需要[11]。下肢智能重复训练干预方案借助智能反馈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训练措施可重复性,实现更佳康复标准化和稳定性,康复医师在治疗过程中将站立、减重步行及下肢重复性反馈紧密结合,保证病人可接受及时规范、重复及最大耐受性康复干预[12-13]。与传统康复方案相比,下肢智能重复训练干预方案用于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病人优势有以下几方面[14-16]:①站立训练时可同时进行被动踏板干预,以持续踏步刺激强化完成肢体分离训练,对于可能出现肌肉痉挛问题通过立即关闭仪器即可中断,对于提高训练安全性和降低医源性损伤具有重要意义;②早期进行减重步行干预,通过仪器模拟正常步态强化下肢功能,更有助于消除肌力不对称及继发重心偏移现象,改善肢体稳定性;③足部踏板能够提供科学合理运动压力载荷,保持本体感觉持续输入,加快肢体活动功能恢复进程;④仪器建立重复性任务可更为稳定促进神经通路轴突修复,缩短运动功能恢复所需时间;⑤仪器视频面板和语音提示可实现更为积极有效主动反馈肢体活动效应,增强自身对于瘫痪肢体控制的能力[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病人干预后FMA评分、BBS评分、FAC评分、6MWT及10 m步行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及本组干预前(P<0.05),证实早期强化肢体训练方案应用有助于改善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病人肢体活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综上所述,早期强化肢体训练方案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病人,可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增加运动耐力,并有助于改善肌肉电生理等指标。

猜你喜欢
偏瘫步行肢体
魔方小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步行回家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漫画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