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脉滋肾化痰饮辅助西医规范干预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痹阻证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2020-07-16 06:13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西医脑梗死急性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群,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目前该病致死致残率已居于我国脑血管疾病第1位[1],如何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病人临床疗效及改善远期预后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西医诊疗指南推荐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案仍以对症干预为主[2],如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及营养神经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受损神经细胞功能,但相关回顾性报道显示,病人治疗后总有效率多不足80%,且后遗病变较多,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质量[3]。急性脑梗死在中医学归属“中风”范畴,而痰浊、血瘀则是病情发生发展关键病理因素,近年来中医学针对该病进行辨证施治,在延缓病情进展和降低后遗病变风险方面较西医单用显现出良好疗效[4]。本研究旨在探讨复脉滋肾化痰饮辅助西医规范干预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痹阻证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为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痰瘀痹阻证病人14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每组70例。对照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64.72±5.56)岁;病程(13.30±2.48)h;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24例,冠心病19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27例。中西医结合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64.55±5.51)岁;病程(13.41±2.52)h;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26例,冠心病23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脑梗死西医诊断标准[5];符合中风痰瘀痹阻证辨证标准[6];病程<24 h;年龄18~75岁;本研究方案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

1.1.2 排除标准 既往脑卒中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管畸形、动静脉瘤或颅内肿瘤;腔隙性或大面积卒中;全身严重感染难以控制;血液系统疾病;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过敏体质。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规范干预方案治疗,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5]给予控制颅内压、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抗感染、调脂降压及降血糖等;如具有溶栓指征者可考虑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西医结合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脉滋肾化痰饮治疗,组方:黄精15 g,何首乌15 g,当归10 g,鬼箭羽10 g,天麻10 g,海藻10 g,丹参10 g,僵蚕10 g,水蛭6 g。每日1剂加水300 mL文火煎至150 mL,分两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①主要证候评分指标,包括偏身瘫痪、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及气短乏力,每项分值0~6分,分值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6];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评价[7];③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生存质量恢复效果评价[7];④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沉降率检测采用广州威视LGP-300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⑤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vWF)、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检测仪器采用南京瑞麦AYW8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⑥过氧化氢酶(CAT)、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检测采用北京中杉金桥放射免疫法试剂盒检测。

1.4 疗效判定标准[7]痊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分率>90%,伤残0级;显著进步:治疗后NIHSS评分减分率为46%~90%,伤残1~3级;进步:治疗后NIHSS评分减分率为18%~45%;无变化:治疗后NIHSS评分减分率<18%;恶化:未达上述标准。

2 结 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评分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主要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评分比较(±s) 单位: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14 d比较,②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 单位: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14 d比较,②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14 d比较,②P<0.05。

2.5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14 d比较,②P<0.05。

2.6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和CAT水平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和CAT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详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和CAT水平比较(±s) 单位:pg/mL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14 d比较,②P<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进展迅速及远期预后差等特点,如未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10%~25%[8]。已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病人因脑部供血减少或中断,导致神经细胞处于明显缺血缺氧状态,诱发脑组织局部坏死,最终导致神经元迅速凋亡[9]。目前医学界对于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相当一部分学者研究证实,异常氧化应激和侧支循环形成不足广泛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其中VEGF是目前人体已知促血管生成能力最强的细胞因子,其水平增加能够降低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加快侧支循环形成,从而有效缩小脑梗死面积[10];而bFGF具有诱导多种血管生成相关细胞因子在梗死病灶区域聚集,刺激血管内膜细胞快速增殖,趋化内皮细胞迁移,继而发挥良好促血管新生效应[11];同时两者均能够保护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功能,这对于实现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重塑具有重要意义[12]。有学者报道证实,异常氧化应激反应和脂质过氧化物过量在体内积聚是引起神经元细胞死亡的关键原因[13];而CAT作为人体内常见抗氧化酶,能够实现高效氧自由基清除,减轻梗死灶及周围缺血半暗带氧化应激损伤;其血清水平与病人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具有相关性[14]。

尽管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现代西医学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一定突破,但对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目前仍缺乏特效手段和个体化治疗,仅能使部分病人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降低,但远期致死率致残率改善仍无法满足临床需要[15]。鉴于以上问题医学界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医药治疗领域,通过其辨证施治和整体调节特点以进一步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临床预后[16]。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总结认为“痰、瘀”是导致急性脑梗死发病进展的关键因素,病变由血及脉,再达脑络[17];病者禀赋不足,如遇天气变化剧烈、劳倦及情伤等可致气血生化无源,津液凝滞,推动无力,水津瘀血停聚日久则化为痰瘀、痹阻脑络而发病[18]。故中医学治疗急性脑梗死应以祛血瘀、化痰浊作为基本治则,再辅以益气滋阴中药,以达标本兼治之功效。本研究所用复脉滋肾化痰饮组方中,黄精健脾滋阴,何首乌补精益髓,当归生血活血,鬼箭羽逐瘀通络,天麻醒窍通脉,海藻化痰散结,丹参活血祛瘀,僵蚕祛痰散结,而水蛭则破血散瘀,全方合用可共奏散瘀化痰、益气养阴之功效。相关药理学实验研究提示,僵蚕能够上调梗死灶VEGF表达水平,增加病灶侧支循环形成数量[19];鬼箭

羽可有效增加脑部血流灌注量,改善大脑皮质缺血缺氧状态[20];黄精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神经元代谢及延缓神经细胞凋亡进程等作用[21];而天麻则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护神经元细胞线粒体功能及促进缺血半暗带受损神经细胞功能恢复[22]。

本研究中,中西医结合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表明中药方剂辨证施治用于急性脑梗死痰瘀痹阻证病人在提高病情控制效果、减轻脑部缺血缺氧程度及改善生存质量方面具有优势;而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和CAT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则提示急性脑梗死痰瘀痹阻证病人给予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和CAT水平,而这一效应可能是该方案应用后疗效更佳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相较于西医规范干预方案单用,复脉滋肾化痰饮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瘀痹阻证有助于保护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生存质量,增加血流灌注量及降低血液黏稠度,而以上疗效优势形成可能与该方案在调节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和CAT水平方面作用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西医脑梗死急性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包炎1例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