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徐琬儿
(海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本文研究对象是,以边际分析技术和边际生产理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与马克思地租理论,以及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和生产者剩余理论的关系。但是,研究者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本文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古典地租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方法和理论结构,并以一个实例阐述古典地租理论模型的代表——李嘉图地租理论模型;第二部分主要讨论马克思地租理论与古典地租理论的联系和区别,考察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批判性地继承了古典地租理论,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古典地租理论;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与古典地租理论的联系和区别,考察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在哪些方面批判性地继承了古典地租理论,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古典地租理论。
1815年,在马尔萨斯称之为“人口爆炸式”地增长的背景下,英国的威斯特、托伦斯、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四人同时阐述了理论模型几乎相同的古典地租理论(1)[英]马克·布劳格:《经济理论的回顾》,姚开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6页。,而基于土地或资本-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级差地租理论成为他们讨论的核心问题。
古典经济学为什么重视地租的研究?这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即因当时理论发展和经济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古典地租理论的产生不仅与马尔萨斯阐述人口理论紧密相关,而且也与古典经济学家反对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紧密相关。因此,地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农学派,并在马尔萨斯、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本文只限于探讨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与古典地租理论核心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的产生。
马尔萨斯研究地租理论的目的是要阐释其人口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诞生于欧洲大陆,尤其是英国人口迅速增长的时代。基于当时人口增长导致食物匮乏,贫困人口增加这一背景,马尔萨斯提出了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马尔萨斯均衡”的理论模型。马尔萨斯认为,人口与生存工资水平之间存在一种均衡关系,即只要工资水平超过生存所必须的最低工资水平,人口必然增长,而人口增长必然导致工资水平下降到生存工资水平。因而,人类始终处于低水平“陷阱”之中,即人口量与生存工资始终保持一个不变比例,始终无法实现人均收入水平持续增长,这是因为土地产量呈现了现代经济学称之为“边际产量递减”的规律,食物的增长率始终无法超过人口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在马尔萨斯那里,已经暗含了边际分析方法和边际生产力理论。
李嘉图完善了马尔萨斯等人用于分析土地报酬的边际分析技术,建立了完整的古典地租理论模型。李嘉图与马尔萨斯面临的时代问题一样:(1)人口增多,贫困问题层出不穷。这要求在理论上回答,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2)地主在经济体有效运行中的作用是什么?地租与农产品价格的关系是什么?(3)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4)是否应当废除反对自由贸易的《谷物法》。李嘉图最早研究地租问题的理论模型是“谷物模型”,它是李嘉图在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之前一本小册子里提出来的。尽管后来的经济学家重视的问题是,李嘉图提出了一个古典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但是,在“谷物模型”中,李嘉图已经认识到“谷物不是因为支付地租而价高,而是谷物价格高才使地租被支付”。因而,李嘉图看来应当废除阻碍国际贸易的法律,实现自由贸易。而李嘉图关于农产品价格和地租之间的关系的论证,与后来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论证构成了古典经济学的完整的地租理论模型。
李嘉图地租理论模型代表了古典地租理论的最高水平,是完整的古典地租理论模型,这一模型中蕴含了马克思地租理论模型、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模型和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本思想。
1.粗放地租。李嘉图认为,地租是因人口增加导致劣等地投入耕种,由劣等地与优等地之间的产出差额造成的。李嘉图说:“第二等地取而耕种,第一等地的地租,立即开始。地租额,取决于这两等土地品质之差……第三等地取而耕作,第二等地的地租又立即开始,地租额亦由二者生产力之差而定。这时,第一等地的地租,将要抬高。”(2)[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第26-27页。详见表1-表5。
表1 粗放地租:第一等地投入耕种
表2 粗放地租:第二等地投入耕种
表3 粗放地租:第三等地投入耕种
表4 粗放地租:第四等地投入耕种
表5 粗放地租:第五等地投入耕种
根据李嘉图粗放地租理论模型的实例,当资本-劳动固定时,作为变动要素的土地得到了一个相当于它的边际产品的报酬。在这里,一共有5块等级不同的土地投入生产,但资本-劳动投入保持1,000镑不变,那么变动的土地要素得到了60单位产出的报酬,5块土地获得了300单位的报酬。另一方面,作为固定要素的资本-劳动投入则得到了边际内的剩余100单位,而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它就作为地租分配给地主。
2.集约地租。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生产物可以按照递减的比率增加,如果在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一次,能够使产出大于耕种第二等地的产出,便可追加投资而不耕种劣等地。按照现代经济学语言来说,竞争会使得每一单位资本-劳动投入在每块等级不同的土地上产生的边际产出相等。但是,这仍然将发生地租。“投下两个等量的资本劳动,所获得的两个生产量,如果有大有小,差额就当归作地租。”(3)[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第27页。详见表6-表10。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土地数量固定不变,我们追加资本-劳动投入将获得的报酬相当于边际产出,而固定的土地要素将获得边际内的剩余。如果总共投入5,000镑,资本-劳动要素获得60单位的边际报酬,5,000镑资本总共获得300单位的总报酬,而土地要素获得90单位的边际内剩余,而这个剩余在竞争的作用下,被地主占有,即为地租。
表6 集约地租:投入1,000镑
表7 集约地租:追加投入2,000镑
表8 集约地租:追加投入3,000镑
表9 集约地租:追加投入4,000镑
表10 集约地租:追加投入5,000镑
3.货币地租。那么,农产品价值应当如何决定呢?这是李嘉图必须回答的问题。根据李嘉图的研究,农产品的价格应当由“最”劣等地,即边际土地产出的成本决定。因为人口增长,使得劣等地必须投入耕种,如果其产品价格不能弥补其成本,那么,租用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将不会投入耕种,这必将导致农产品匮乏。所以,需求的增长必定使得农产品价格上涨到能弥补劣等地生产成本的水平。李嘉图说:“是制造品,是矿产,抑是土地生产物,可以不问。在有利条件下生产商品,换言之,在生产商若有特殊利便,所须投下的劳动量必较小。在极不利条件下生产商品,换言之,在生产上若无特殊利便,所须投下的劳动量必较大。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决不是前一场合的较小劳动量,只是后一场合的较大劳动量。”(4)[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第28页。这里我们以集约地租为例,考察货币地租的计算。由表11,投入最后1,000镑的产出60单位边际产出,那么,很显然,每单位产出的价格必定为16.67镑。其价格不能由1,000镑与70单位边际产出的比值来计算,因为这样将会导致最后1,000镑投入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从而使得资本-劳动退出农业生产。由此,我们很容易计算出货币地租。详见表11。
表11 货币地租的计算
李嘉图货币地租理论暗含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思想。李嘉图指出,因为“利润率不能有两个”,第二个1,000镑投入后,第一个1,000镑必须缴纳地租,否则第一个1,000镑的利润率将会大于第二个1,000镑的利润率。因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使得,“超过普通利润率以上的剩余生产物,须扫数归给地主。”地租的大小,取决于二者收获之差额。与粗放地租一样,如果投入更多的资本,那么第一个1,000镑的投入,地租数额将会增加。但是,资本家只能获得平均利润率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投入这一千镑呢?“他情愿再投一千镑资本而少得十五夸脱,顶因为这种资本,寻不到比这更有利的用途。”(5)[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第28-29页。
马克思在批判性地继承古典地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地租理论,这一点在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得到了共识。我们认为,马克思在以下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毫无疑问,马克思用他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李嘉图地租理论模型中制度分析的缺失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李嘉图尽管阐述了地租产生的技术原因,即地租是由边际产出和边际成本决定的,同时将地租归结为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李嘉图说:“使用了原有不可减的土壤力,必须给地主一部分生产物,这即所谓地租。” “所谓地租,是付给地主的,报酬原有不可灭土壤力的生产物。”(6)[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第25-26页。显然,将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无法接受这一解释。或者说,在马克思看来,仅仅将地租归结为一种纯粹的生产技术的产物,只是局限于地租现象的分析,还没有触及地租的本质。马克思还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垄断,农业资本家只能得到土地的经营权,因而,资本家必须为其经营权的获得付出代价,这个代价也就是地主所有权的回报,即地租,反映了资本家、地主共同瓜分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一样,马克思无论是在研究级差地租,还是在研究绝对地租时,都采用了边际分析技术。马克思地租理论模型已被大多数研究者所熟悉,这里不再赘述。但是,这里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赞同一些研究者所持有的“马克思并未采用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独有的方法”的观点,马克思采用这种分析技术并不会否认他对资本主义地租的科学认识,以及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理论立场和价值取向。尽管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马尔萨斯、李嘉图和马克思等人将微积分中的分析技术直接运用于经济学,但是,有证据表明,马克思是学过微积分的。
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建立的地租理论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是明确地将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却将地租归结为自然力的报酬。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卷则创立了平均利润率规律理论,阐明了商品价值如何向生产价格转化,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是,农业资本家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额利润,而这个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可见,如果没有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那么,第一,马克思就无法在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差异的基础上解释级差地租;第二,马克思也无法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理论基础上,解释绝对地租。但是,对于李嘉图来说,地租的产生是由土地自然生产力和稀缺性来共同解释的:如果土地供给可以无限弹性或者人口增长并不会导致土地供给变得有弹性,那么,“根据一般的供求原理,对这种土地不必支付地租,其原因与使用空气和水或任何其他用之不竭的大自然恩赐之物无需支付报酬的原因一样。”(7)[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第25页。对于供给缺乏弹性的产品来说,是由供求而不是劳动来决定,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需求而不是供给。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在解释商品价值决定时就已经提出:“有些商品的价值,单由稀少性而定。劳动既不能增加它的数量,它的价值亦不能因供给增加而减低。……又如珍贵的葡萄酒,其葡萄由特殊土壤栽培,其品质特殊,分量有限,其价值无关于生产必要的劳动量。价值变动,全然按照欲得者之资力与欲望。”(8)[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第1-2页。可见,马克思地租理论与古典地租理论在理论基础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我们必须认识到,正是马克思对李嘉图等古典地租理论方法论的改造,即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并把地租理论建立在科学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将地租视为对劳动剩余产品的分配,因而安排在了《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本人意识到,只有将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建立一个体系统一的、科学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体系。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要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阐明地租是如何产生的,地租量是如何决定的,从而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特点。这一点马克思与李嘉图有显著的不同,从而他们的理论结构也有显著的不同。我们在上文已经指出,李嘉图在写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之前,已经在一本《谷物论》的小册子中建立了地租理论。而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尽管李嘉图将地租理论安排在了该书的第二章,但是,李嘉图很快将地租产生的原因归结为自然力而不是劳动的作用。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内容不但阐明了古典经济学的级差地租,而且还阐述了绝对地租,也阐述了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和矿山地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阐述了级差地租中的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前者阐明了由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土地位置不同形成的级差地租,后者阐述了由追加投资的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第二,马克思还阐明了绝对地租。在马克思看来,不仅边际内的产出是有地租的,而且边际土地也是要缴纳地租的,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结果。马克思认识到,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从而导致等量的资本-劳动投入却产生了不等量的商品价值,农产品获得了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使得这部分超额利润并不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而是缴纳给地主作为地租。关于这一点,古典地租理论是没有阐述的;第三,马克思还阐明了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其中,马克思对垄断地租的解释主要基于土地的稀缺性,认为这种地租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某种特殊的自然资源优势,产出名贵而又稀少的产品,但其需求较大,因而其价格主要决定于需求,因而其价格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超过价值。这部分地租的产生与土地所有权无关,但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又要将其转化为地租,因而这部分地租称其为垄断地租;矿山地租主要是指采掘业资本家租用矿山开采矿产而向其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其决定方式与农业地租一样;建筑地段地租是资本家租地建筑工厂、商店、住宅或其他建筑物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其决定方法也与农业地租决定方法完全一样。
在方法论层面,现代西方经济学与古典地租理论几乎相同,而且在分析技术层面也接受了古典地租理论的分析技术,但二者又有显著的差异。二者在理论基础、理论内容方面也十分相似,同时,现代西方经济学还将地租理论扩展到了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但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在理论立场上与古典地租理论也有显著的不同。
与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方法论进行改造不同的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接受了古典经济学家方法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永恒的制度,因而并未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也没有阐明地租产生的制度原因。本文不打算详细阐述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而是重点阐释现代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在分析技术上与古典地租理论和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异同。
与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研究经济学理论不同,1870年,门格尔、瓦尔拉斯和杰文斯三位边际革命发起人,明确地将微积分这一新兴分析技术直接带到了经济学的研究中,这是科学革命对社会科学,同时也是对经济学分析技术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在当时的学者看来,只有当一门科学运用数学时,才能是科学,而经济学家杰文斯尤其强调这一点。杰文斯在一开始建立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时,就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指出,李嘉图将研究价值理论的列车彻底开离了正确的方向。其实,杰文斯想批判的是,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并没有从需求面,并采用微积分中的边际分析技术。杰文斯试图将资源的“稀缺性”置于边际分析之中,以此解释商品价值的决定。其它的边际主义者同样在寻求用边际分析技术解释商品的价值。所以,边际革命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将微积分带入经济分析中,并创立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但是,早期的边际主义者集中在需求问题的研究上,因而主要讨论了直接消费品价值的决定,没有对生产要素价值的决定问题进行讨论。所以,边际主义者很快就遇到到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将边际分析技术与稀缺性结合在一起说明生产要素价值的决定;第二,如何采用边际分析技术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这显然得益于李嘉图等人的边际分析技术。第二代边际主义者,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采用边际分析技术发展起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仍在使用并作为其理论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边际生产力理论。按照边际生产力理论,生产要素的价值是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地租显然是由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但是,与古典地租理论所使用的边际分析技术不同的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地租显然是由最后投入的单位土地的产量决定的,或者土地投入微小变动而带来的产量决定了所有土地投入的价值。而且二者最大的差别还在于他们对边际生产力理论论证的方法不同。正如布劳格所言,古典经济学采用的是归纳法,把地租看作是日常经验的简单概括,而现代经济学家的边际生产递减则意味着:在保持劳动、资本、技术等其它条件不变时,土地的边际报酬呈现了递减的特征。因而,现代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不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一瞥就能简单证明的”(9)[英]马克·布劳格:《经济理论的回顾》,姚开建译,第56页。。也即是说,现代经济学采用的是逻辑实证,而古典经济学则采用的是经验实证。
如上所述,与马克思采用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研究地租不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回到了古典经济学边际生产理论上,同时采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均衡理论。首先,在边际生产力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土地的需求曲线。土地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因而,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其次,根据土地供给的边际成本,建立土地供给曲线。由于土地供给是无弹性的,因而土地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也就是说,土地供给的边际成本为零。由向右下方倾斜的土地需求曲线与垂直向上的土地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价格即为地租,需求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所谓“地租”,是厂商所必须支付的土地价格与土地要素供给的边际成本之差,显然全部土地价格都构成了地租。这显然是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变形,只不过现代西方经济学用图表表示罢了。我们知道,按照李嘉图的逻辑,当越来越多的人口要求劣等地投入耕种时,边际土地即最后投入生产的劣等地的产出与边际成本之比决定了市场价格,又由于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此,边际内的土地的产出价格也必须由劣等地的产出价格决定,因而,这就决定了边际内土地产出价格与边际土地产出价格的差。这个差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必须交给地主作为地租。这显然与以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地租理论完全不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按照上述逻辑,分析了级差地租、准地租和经济地租。由于现代学者对这些理论已较为熟悉,这里不再赘述。
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地租理论的应用并不局限于土地价格的决定,同时也包含了其它生产要素的决定,并且在竞争性供给理论中也可以看到地租理论的运用。
首先,地租理论中“租”的概念很容易推广到其它生产要素,并由此定义“租金”。例如,对于供给是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而言,劳动力供给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因而,“边际内劳动者”所要求的支付小于“边际劳动者”所要求的支付,而市场实际支付则是和“边际劳动者”所要求的支付是相等的。因此,市场实际支付与“边际内劳动者”所要求的支付会形成一个“差”,它就是“租”。因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将“租”也称之为“经济租”,其含义是指“为生产要素所支付的金额与为得到该要素所必须支付的最小金额之间的差额。”(10)[美]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李彬,高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99页。这个概念很容易推广到生产者剩余。
其次,现代西方经济学竞争性供给理论在李嘉图地租理论中已有了雏形。现代西方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就是要在供求理论基础上,阐明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以及厂商的供给决策。我们知道,厂商的供给决策是基于边际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即厂商是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时的产量。在短期,就单个企业来说,边际生产力递减决定了边际成本递增,因此,只有当价格不断上涨以适应不断增长的边际成本时,企业才会增加产量。这正是李嘉图地租的模型中所探讨的产量增长过程。上文已指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土地的价格决定了农产品价格,因而要投入“更劣等”的劣等地耕种,就必须提高价格,否则“更劣等”的劣等地无法弥补其生产成本而退出市场。可见这一思想在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早已有之,现代西方经济学由此证明了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的供给决策,以及市场价格的决定。
与此同时,按照这一思路,现代西方经济学还阐明了生产者剩余理论。在短期,边际厂商与边际内厂商间的产出或成本存在差异,因而存在“租”,这个租就是短期生产者剩余。与地租不同的是,由于新企业很难进入到市场,因此,市场暂时维持在了垄断的状态,也就保证了生产者剩余掌握在厂商手里。但是,在对竞争性市场的长期分析中,李嘉图地租模型中挤出地租的竞争机制发生了作用,新的企业不断进入,很快将市场价格压低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从而使得短期生产者剩余或利润很快消失。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厂商经济利润变为零。这正是李嘉图地租模型得出的结论。因为在李嘉图的模型中,只要在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租地农场主之间的竞争,使得生产者剩余全部“挤出”而作为“地租”。
现代西方经济学把边际分析技术扩展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时,很容易得到如下结论:土地、劳动和资本的价值也是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并按照其边际产出获得报酬。由此,他们在理论上摆脱了古典经济学家对地主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对立关系的分析,同时也摆脱了马克思关于剥削的分析。因为既然地租、工资和利息都是由土地、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那么,地租就不是马克思所称的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对地租的支付并不构成对劳动的剥削,同时对地租的支付也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所称的激发了三个阶级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西方经济学利用边际分析技术和边际生产力理论在意识形态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进行了论证,也对自由市场制度进行了论证,这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经济学上的理论基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第一,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共同的理论渊源,都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现代一些学者声称的那样,是完全对立而不能沟通和融合;第二,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区别在于方法论、价值取向和理论立场,而在具体的分析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相似性;第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基本观点和理论立场,同时也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分析方法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