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仲攀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不断提高,开放性、多元化的文明渗透,让当前高职学生中存在着公共精神碎片化、公共性理念和公共性实践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培育和养成显得有气无力。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养成是社会公共性的途径,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是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基本追求,更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公共性 养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5.03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penetration of open and diversified civilization, the problems such as fragmentation of public spirit, disconnection of public idea and public practice, and inadequate accep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make the cultiv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public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em powerless. Publicity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way of social publicity. To cultivate the public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the basic pursuit of students themselv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and all aspects of society, and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social governance pattern of CO governance and sharing.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ublicity; cultivation
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要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实现社会价值,是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学习和实践等活动成长的阶段,是完成大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阶段。社会的转型变革速度在加快,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竭尽全力实现社会价值。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在思想意识和政治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断地削弱着他们的公共意识、公共理性和公共性实践,这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培育的效果,更阻碍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本身和社会治理一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还是其他各个社会力量,都需要立足于公共性,自觉主动地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养成出一份力。
1 德育的应有之义:高职学生自觉养成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社会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层面的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命题。”[1]高职学生的公共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高职学生在参与各种学校、社会活动时表现出来对于所处的公共领域利益的认同和维护。从公共活动中获得利益的主要是个人,公共精神在这一层面上体现的就是公共事务的参与。
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养成,主體就是高职学生,他们一方面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熏陶思想,道德意识,提升实践水平,这种种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公共人”;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展了自身的政治权利意识,强化了责任意识,即形成了积极参与的公共性。当前,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重点应放在立政治品德、立社会公德、立职业道德、立生活 美 德、树人的社会责任感、树人的创新精神、树人的实践能力等多个维度上。[2]宽泛地讲,公共精神更多地就是通过参与养成的,集体主义是高校德育不可偏离的核心,高职学生通过公共精神的培养更多地参与到集体性活动中去也就是德育的应有之义。
当前高职学生中存在着对国内外大事漠不关心、对社会问题反应冷淡、整天埋在游戏网络短视频的圈子等严重个体性行为,以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精神养成是一种自觉性行为,外界强制力量的影响微乎其微。从高职学生自身着手来培养公共精神,必须按照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来有序推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具体来说,就是让高职学生认清现实、对自我能力进行正确认识、评价、反思,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先在个体性上完成转化提高,从而参与到集体中去。高职学生的个体性转化成集体性首先就要唤醒个体(高职学生)的良知意识,充分展示高职学生的主体价值,将主体价值独立开来便能科学利用主体意识参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在现实中看来,这种自律以自身为目的却实现了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个体思想道德的提升为共产主义努力奋斗。公共精神服务于集体主义,集体主义赋予公共精神新的内涵,这对于每一个个体都是一样的,高职学生作为个体存在,就要为了集体利益奋斗,积极主动地去养成公共精神。
2 实现公共性转变:思政工作者立足于公共实践
教育是改造人性的手段,个体性带有唯私主义性质,成为完善的理性公共人就要接受教育,在美育和德育的共同作用下,集体利益上升为至高准则,个体拥有着高尚的道德、强烈的责任意识、勇敢的大无畏精神,公共理性指导着一切个体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推进。可我们在高职院校中看到的现实与公共性内容诸多点不符:多样的自主价值观、彼此竞争导致的冲突、理论与实践的封闭化等,都在阻碍着公共性的形成和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是群体对个体实施并产生效果的实践性教育活动,主体是以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政工作者,实踐是理论的基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公共性的转变时,要认清立足于实践是前提。
思政工作者投身于社会公共生活实践,给了更好接触高职学生的基础,看清当前高职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朝一个使我们获得言说并被人倾听的空间和公众和世界敞开”,[3]将教育对象和教育者连接起来让公共性逐渐开始萌芽,再深一层通过公共性的建立能构建起公共话题,吸引高职学生关注讨论公共生活事件、组织实施公共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将个体理性上升到了公共理性。
公共精神是德育的应有之义,公共理性强调的是德育的内容,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政工作者要紧抓课堂的主渠道传授公共理性知识,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共价值观,在公共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提升教师自身修养,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这里涉及的思政工作者不止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专职教师,还有专业教师,在“大思政”格局下,协同育人是构筑公共理性的不二选择,如此,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才能成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要实抓三点:协同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基本点;协同捏合理论实践紧密联系的结合点;协同观测公共理性养成的衡量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思政教育者应从自身抓起,对长期固化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手段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特别是在高职学生管理中,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工作时,应当明确自身的教育职责,更多的运用亲和、鼓励的语气来进行教学,并且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性的改变自身的错误。[4]从教育教学上来讲,就要矢志不移地坚持隐形教育和线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专业教师在课程教授和日常教育充分挖掘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政治教育资源,在公共性实践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实现学生从公共精神到公共性养成的转变奠定公共实践基础。
3 助力公共性养成:集社会合力塑造公共性环境
社会人是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是自然人经过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与之相比,公共性形成后的人范围更窄,是狭义的社会人,我们称之为“公共人”,“公共人”首先要成为社会人,然后通过社会实践拥有公共行为准则、公共行为理性、公共行为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目标则在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公共人”。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元化的思想相互碰撞,尤其是对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养成但判断能力贫瘠的高职学生来说,有必要加以全方位干预,集社会各方合力为其营造公共性环境,助力高职学生的公共性养成,这就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这些领域能提供给高职学生思政类潜在课程,这些潜在课程能助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和提升,通过各领域的主体自身的政治态度、言行举止、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潜移默化于高职学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政治站位、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四有新人的目的。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来讲,这也就是塑造公共性环境的过程。
学校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培育高职学生的公共理性。从校园、班级、寝室、食堂等自然公共生活领域入手,打造和睦温馨的生活氛围、培育“处处讲文明、时时讲文明”的道德“圣地”;从活动、竞赛、实践等公共参与领域入手,通过增进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公共理性,从而让每一位同学在公共理性环绕的校园环境中接受熏陶;社会搭建公平的展示平台,培育高职学生的公共意识。随着科技的发展,给予当代大学生的展示平台很多但也很杂乱,学生在筛选参与时难免会遇到打击,这种打击不局限于失败,更多地是认为平台不公,积极性和参与度在逐渐降低,对于社会层面来说就要在公平性和维护网络秩序上下功夫,让高职学生不断地参与到公共活动中去,在这些公共平台上展示自我,提升公共性意识;家庭给予足够的自由和监督,培育高职学生的公共实践。高职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在襁褓中生活,唯父母是从,自主思考和行为能力缺乏,一类整天和家长对抗,懒散纪律性差,这都是不符“公共人”的成长要求的,家庭要给予高职学生充分的自由,但又不可出现放在学校学校管、回归社会无人管的现象,家长要给予适当的监管,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人”。
通过教育,让高职学生成人又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责无旁贷。[5]高职学生在夯实专业基础、发扬工匠精神的同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同等重要,后者更是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从高职学生自身着手,从思政教育工作者着手,从社会各界力量着手,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高职学生的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理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真正需要的“公共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终极目标,也是当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养成的路径遵循。
参考文献
[1] 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戴晓琳,高明,眭国荣.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1):69-71.
[3] 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6;1;21.
[4] 吕小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体的路径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1):112-113.
[5] 孙兴洋.让高职学生成人又成才[N].人民日报,2019-0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