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07-14 12:03李春兰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学生培养探究能力

李春兰

【摘 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小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预设、合作学习、教学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学生培养;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222-02

小学生思路活跃但动手能力较弱,积极性高但注意力集中度较低,在实践中很容易受到问题的影响,打击自身在劳动课中的积极性[1]。部分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不愿意自己动脑,而是等待教师给予帮助或指导。因此教师在劳动与技术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具体学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融入自己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主动去解决。

一、注意导学情境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导学设计方面应注重情境设计,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欲望。导学阶段的情境应生活化、信息化,要为学生建立场景化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了解劳动课的内容、方向和目标,让学生充分融入具体的劳动课内容学习当中。

以《储钱罐》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以设置教学的情境。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各式各样的储钱罐,帮助学生了解储钱罐,激发学生好奇心;另一方面,建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如询问学生是否有储钱罐,最喜欢什么样的储钱罐等。通过生活化和多媒体的教学情境设置,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和对储钱罐的探索求知欲望。然后教师再播放储钱罐的手工制作过程,能够明显提升学生对于储钱罐的好奇心理;观察储钱罐手工制作的过程,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储钱罐上,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于制作储钱罐的兴趣。

二、注重课堂问题预设,帮助学生探究问题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单纯依靠教师指导和视频观看、讲解的方式,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由教师来解决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通过课堂问题预设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打开学生实践和劳动的思路,提升学生操作的积极性和趣味性[2]。

以《制作礼品盒》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预设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如礼品盒需要剪下各个部分,但剪完以后各个部分无法对应上如何解决?盒盖连接处如何运用纸工插接技术做好具体的插接工作?划痕、折叠盒子时如何确认折痕?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教师在讲解礼品盒制作的过程中对上述问题如何解决进行重点讲解,做好细节示范。在自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示范和视频讲解的过程中是如何操作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制作礼品盒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细节意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如剪下的礼品盒各部分都要做好标记、折痕可以提前用笔画出来,通过问题探究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三、加强学生合作学習,共同探讨劳动方法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同伴效应,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小学生个体的操作能力普遍比较弱,加上学生有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思路和想法多但动手能力弱,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思路和想法一般。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劳动实践的方法,不断创新劳动模式,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

以《泥碗》为例,泥碗的制作工序和流程比较复杂,需要搓泥团,压扁形成碗状,修齐边口,刮光,涂泥浆,蘸水抹光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学生仔细和耐心,都需要学生克服困难解决实际问题,如碗的厚薄是否均匀,如何做到均匀,这些都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以3—4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小组中不断讨论和交流,在每一个步骤中遇到的问题都要共同解决,发挥不同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如碗用水涂抹均匀这一步,有的学生用手涂抹,有的学生则用纸片蘸水涂抹,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学生共同讨论和实践的结果,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每个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指导,进一步帮助学生打开操作过程中的思路,如泥碗粘贴不牢固、比例不协调该怎么处理。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方法,教师再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制作流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四、注重教学评价指导,分析学生探索思路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与指导。对学生的作品、思路进行点评,通过对比不同组的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引发学生对劳动课实践过程的反省,在反省过程中学会探索实践的思路,学会在二次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和水平[3]。小学生在劳动课学习过程中,第一次实践的成功率比较低,即使成功在造型等方面通常也存在缺陷,最常见的情况是作品整体不协调,无法实现应有的功能,如泥碗造型不够逼真,甚至“缺胳膊少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初次作品进行点评,一方面对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的成绩进行鼓励,对学生作品的优点和强项进行夸奖,培养学生创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要给出学生具体的意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作品和其他人的作品,了解自己的作品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改正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小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习惯,做好具体指导,帮助学生融入课程内容当中。用创设导学情境、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巧设问题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孙守忠.县域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实践开发的策略及途径[J].宁夏教育,2019(2).

[2]应西芳.取舍之间 在于深耕——例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技术点的定位与落实[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Z1).

[3]曾丽蔚.如何优化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课堂结构[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

猜你喜欢
劳动与技术学生培养探究能力
创新形式,实现劳动与技术发展性评价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等数学教学研讨
中职新生英语教育之我见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劳技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践与探索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论机加工实训的综合一体化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发和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