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刘星洁 李星宇
摘要: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教师应承担起教书与育人的责任,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即提升教师德育素质、解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确立制度保障与考核鞭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
2018 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为更好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于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首先做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课程思政”不是传统的思政课,而是将原本开设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1.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1.1提升教师德育素质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高职院校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应该将育人工作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学识、见闻、言行、素养、价值观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只有亲近、尊敬老师,才能相信、学习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应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用积极的工作状态和最佳的精神风貌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和正确的处事之道。
专业课教师要掌握思政教育的规律、特征、原则、话语方式和内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体育课可以鼓励学生锻炼体魄,增强其意志力;技能实践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大学英语课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做好思政教学设计。想要上好一门课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教学设计,思政教育也不例外。教师应多关注时事政治,多进学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课堂,多学思政教学内容与案例,将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多样化的思政教学模式;(2)做到“懂”学生。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對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应探究学生的心理、兴趣点、三观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针对性;(3)多实践、多反思。万事开头难,实践才能出真知。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可以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过程,对教学效果进行经常反思、改进,积累教学经验。
1.2解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通常与工作实际联系紧密,且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些资源较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可以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来灵活发掘。比如,《发电厂、变电站二次接线》是我校电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发电厂及变电站二次接线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学生通过对各学习情境的学习,能熟练掌握发电厂及变电站二次接线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发电厂及变电站的二次回路运行与维护工作奠定基础。从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掘出的思政元素就有很多,比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职业态度,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的工作作风以及认真严谨、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等。
专职思政课教师也应参与到专业课程的设计中来,帮助专业课教师把握好思政教育的方向,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作用。同时,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内容灵活运用,育人过程做到润物细无声,而不是生拉硬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各学科的教学一线,尤其是实训场所与企业实践场所,体验不同行业的职业要求与社会价值,寻找相关职业岗位与思政教育的联系。
1.3确立制度保障与考核鞭策
没有制度和考核机制的武装,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很有可能会成为口号式的高校教学改革运动,并逐渐被人们遗弃。因此,高校应建立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由教务部门负责,思政教学部门协助重新修订全校各专业课程标准。其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在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中。学校教学督导小组在进行教师教学评价时,应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列入考核指标,并占有适当权重,督促各专业课程教师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最后,应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非思政教师更应学习思想政治,坚持教书与育人同步调,培养课程思政意识,解冻课程思政元素。
结语
新的时代,党和国家赋予教师新的使命。高职院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应该努力做好“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努力把知识技能教育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做好教书和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