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农村师资流动及流失问题研究

2020-07-14 05:54苏鹏举王海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师资教师队伍

苏鹏举,张 斌,王海福

(1.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新疆 阿克苏 843000;2.喀什大学 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新疆 喀什 844000)

一、新时期我国农村学校师资流动及流失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农村教师大量流动,加剧了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师资短缺,尤其流失的多是当地的优秀、骨干教师,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严重滑坡,无疑给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带来沉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使得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巩固与义务教育质量面临着严重威胁[1]。我国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其中加强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2]《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进一步指出,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3]。农村教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资源,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大量的教师不断流失,给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带来了更多的现实困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农村教师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农村教师流动成为一种频繁发生的必然社会现象[4]。伴随着教师显性和隐形方式的流失,教育体制内部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和危害,如果不能正确合理地加以引导和重视,会导致教育系统运转失调,一方面会产生师资无形缺失,另一方面产生师资大量饱和,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紧要课题。

对于教师流失及流动相关概念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教师流失及流动指在职教师由所任教的地区、部门、学校流动到另一个地区、部门、学校,或大量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优秀人才从教师职业、学校、教育领域流出, 而进来者在数量、学历、能力、水平上都不足以填补留下来的空缺,使教师队伍建设处于一种萎缩状态, 从而不利于教师流出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5]。张成芳等学者认为,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流失及流动方向为:一是流向政府或其他机关部门;二是流向商界;三是流向第三产业[6]。目前教师的流失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同行业内部的流动、同行业外部的流动、不同行业的流动。经相关资料梳理发现,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与流动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这种现象给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助于我们看清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有助于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和解决这一棘手难题,也能够呼吁社会各界凝聚各方力量提出更好的对策与建议。

二、新时期我国农村学校师资流动及流失问题研究成果检视

为了最大限度地了解我国农村教师流失与流动问题的相关研究现状,笔者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高级检索“农村教师流失”,共检索文献资料246篇。本研究本着严谨、准确的学术态度,将检索的相关文献进行合理梳理,剔除无关文献3篇,保留文献(期刊、硕博论文、报纸、)243篇。通过绘制2008—2018年农村教师流失及流动发文量走势图,可以清楚地了解近十年间我国学者关于农村教师流失与流动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学术界对其关注的变化。如下图所示,2008—2018年,农村教师流失及流动问题研究发文总量出现正态分布趋势,其中2008—2010发文量增长很快,在2010年达到首个顶峰,文献量为21篇;2015—2017年发文量再次出现第二个高峰期,在2017年发文量达到26篇,根据发文时间背景及年载文量变化可以分析得知:随着国家大量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农村教育发展的关注度再次提到新的高度,例如,2010年5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01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及农村全科教师培养等,相关教育文件的颁布,为新时期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激发了相关学者的研究热情与责任心,笔者预计学术界对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的相关研究会持续上升,相关研究成果在日后会不断增加。

从可视化数据分析可知,目前农村教师流失及流动方面期刊数目居多,高达105篇,所占文献总数的52.5%,其次为学位论文93篇,所占文献总数的46.5%,报纸辑刊所占1%;中文核心期刊(北大)27篇,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南大)15篇,分别所占比例为10.2%、0.61%;发文量基金项目支持率偏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7篇,占比3.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篇,占比1.5%;研究成果多聚焦于社会科学领域,其所占比为88.1%;从文献分布机构可知,各地高校发文量明显不足,如:西南大学发文量17篇,目前最高,所占比例8.3%,华中师范大学发文量位居第二,为11篇,所占比为5.4%。

通过以上文献可视化分析发现,目前关于农村教师流失及流动问题关注度不断上升,高层次的科研成果较少,核心研究机构与作者群尚未形成,相关研究视域聚焦于基础教育研究领域,其收获颇丰,但跨学科研究能力明显不足。

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学校师资流动及流失问题研究综述

(一)新时期我国农村学校师资流动及流失现状研究

我国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说现在实行的免费师范生的政策、2014年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乡村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义务支教的办法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进一步增强,然而2015年8月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标题为甘肃会宁:一次警察招考引发的教师离职潮的文章,再一次把人们的视线聚焦到关于乡村教师流失问题上。在这个有58万人口的贫困县,每年都有一大批学子考上重点大学,“会宁学子满天下”是会宁人的骄傲,年轻人也为当上一名人民教师而自豪。然而,就在尊师重教的会宁,2014年11月的一次招录警察考试,导致大批基层教师离岗,此次总共招录了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7]。《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36.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67.3%为“向上流动”,28.2%为“平行流动”,只有4.5%为“向下流动”,而且流动者多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师。有77%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农村学校任教;有80.2%的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但“愿意去农村当教师”的仅有38%[8]。我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男性教师以系统外流动为主,而女性教师则以系统内流动为主,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部分流向城市的公立中学和高薪的私立学校[9]。然而,目前这种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并愈演愈烈。杜屏等人认为,农村教师中有17.8%和20.3%的比例有更换学校意愿和退出教师职业的意愿,存在流失隐患,男性教师和未婚教师更倾向于流失[10]。王淼对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调查发现,当地农村教师呈现一种不合理的单向上位流动趋势, 流动教师中以中青年、高职称高学历、非少数民族教师为主[11]。朱永新教授在“My five years in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讲到,对于面广、量大的广大农村来说,农村教师队伍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个方面,优秀农村教师的流失还在延续,村走镇,镇走县,县走市,西部走东部,东部走北京,好多老师,不要说出类拔萃的,只要稍微好一点的,他就想换一个地方。

教师是农村开展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键,农村教师的流失使本来就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这种现象间接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农村教师的流失,主要是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结果是使优秀教师高度集中在县城以上的学校,高度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使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少骨干教师甚至合格教师,导致任课教师缺少,学科教学任务无法高质量落实,伴随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整体素养不高,农村教育协调发展张力不足,城乡均衡教育资源差距不断拉大,农村薄弱学校发展陷入困境。我国农村数理化教师偏多,体、音、美、劳教师较少。新课程在结构上有了很大的改变,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我国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很难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同时,教师流动流失导致我国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老中青的比例不适当,老年教师比例偏高,队伍老龄化严重,再加上农村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完善,结构单一,机制僵化,缺乏人性化的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新时期我国农村学校师资流动及流失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子女上学及家庭生活”“工资待遇与工作负担”“学校位置及交通、住房条件”“学校管理与教学风气”“社会氛围与工作环境”[12]。余应鸿和胡霞以教育生态学视角考察认为城乡师资待遇差异显著,农村教师经济待遇极为低下;城乡师资发展平台差异显著,农村教师鲜有发展机会;城乡学校管理体制差异显著,农村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城乡教师工作环境差异显著,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差是造成乡村教师流失或流动的主要原因[13]。刘善槐等人的调查显示,受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劳动付出与综合回报不对等和乡村教师岗位缺乏比较优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乡村教师流失率高,在岗教师流走意愿强烈[14]。李小霞认为,农村社会落后及学校资源不足;“以人为本”教师管理理念缺失;学校激励机制落后;职称评定制度不平等;教师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教师流动机制不合理[15]。周钧通过大量文献梳理得出,我国农村教师流动流失的特别原因在于农村学校教师工资收入低;农村学校教师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农村学校教师进修、发展机会少;农村学校教师物质保障不足以及历史与政治社会原因[16]。

笔者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之后认为,长期以来,导致我国农村教师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地位总体不高,社会各界对于教师的工作性质产生质疑,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现状不佳,政治地位不高。第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大学生毕业之后,为了响应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怀揣崇高的理想来到偏远地区支教,但是到了最基层的地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他们产生挫败感,由此就开始加入到教师流失的队伍中来。第三,各种奖励和评价制度不健全。农村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大,没有很好的排解渠道,再加之各种交流和评价机制死板、单一,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能成正比。第四,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年轻和骨干教师认为,他们的发展受到各方的影响,对于自己的前途和发展会带来很大的阻力,久而久之,教师的心态产生不平衡的状况,甚至对于自己的工作产生麻木和无望的心理。第五,校长的任选制度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任选制度掺杂了很大的人情味,主要的参照标准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没有从校长的思想品德和为人处世出发,许多校长的管理方法和治校思想受到个人意志的绑架,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教育教学和教师的工作成绩进行不公正的评价,由此对于教师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学校师资流动及流失产生的危害研究

秦利娟认为,我国农村学校师资流动及流失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安心教学工作;生源流向城镇中小学校,使其班额超标[17]。农村小学教师隐性流失相对显性流失而言,更具隐蔽性,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它不仅影响小学教师的社会形象,还侵犯了学校对农村小学教师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更侵害了农村小学生的受教育权[18]。张谦认为,教师的大量流失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影响教学结构平衡;拉大城乡教育差距;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9]。杨柳以教育生态学视域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认为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队伍的和谐稳定,加剧城乡教育差距和教育生态危机日趋严重[20]。

笔者认为,第一,农村教师的流失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基础教育的发展主要参与者是教师,教师的大量流失,导致教育资源不能合理分配,产生教育不公平问题,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更会影响农村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第二,对于乡村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产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主要还在于教师方面,教师频繁调动和流失,对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第三,对于教师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人员对于教师的职业没有更好的认识,经常性的教师调动和流失,导致教师内部产生不良风气,其他的教师也会随波逐流。第四,教育资源的浪费。在偏远农村地区存在师资缺乏的现实情况,高水平和有能力的教师大量流失,转向其他行业从事其他工作,无疑是对基础教育资源的浪费。第五,单项、无序的师资流失和流动,打破了教育和谐生态系统,违背教育资源共享、公平原则,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落实。

(四)新时期我国农村学校师资流动及流失的策略研究

韦红雪等人认为,缓解农村地区师资流失的相关对策需要完善教师流动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完善教师聘任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地位;加强农村学校管理,形成浓郁的尊师重师氛围;引导农村教师树立合理的价值观[21]。王海军认为,采取的措施为:重视教育,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多措并举,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完善制度建设,引导有序流动[22]。何李方认为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流动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观;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倡导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加教育投入,完善“以县为主”的投入、管理体制[23]。刘敏等人认为,解决乡村教育的师资流失问题的关键在于培育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24]。谢华等人认为解决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的对策是:一方面,扩大小学教师培养规模,培养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评优和奖励政策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村小学教师选录机制、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顶岗实习长效机制、综合利用选择机制等办法,不断向农村小学补充教师[25]。余应鸿和胡霞从教育生态学视角考察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流失问题,认为可通过优化农村学校生态环境、优化师资结构、优化社会支持系统等措施遏制和解决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流失问题[26]。

缓解农村教师大量流失的举措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政府方面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完善农村地区的软硬件设施,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现状,增加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让他们安心从教,没有后顾之忧;学校方面需要增加各种渠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完善学校的奖励和评价机制,创造和谐轻松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家长方面需要体谅和理解教师的工作,与教师打成一片,密切合作;社会方面需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重视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和关爱教师;教师个人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树立良好的形象,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生方面需要尊师重教,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构建和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相关的研究者都能从我国基础教育实际出发,对教师的流失与流动问题进行了详细、客观的论述与分析,并对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追溯,提出了一些卓有成效、合乎常理的举措,并呼吁社会各界参与其中,共同关注和解决此问题。其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不容置疑,为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域及参考,不断引领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改深入推进。

然而,通过相关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第一,大部分学者都在具体的现实情况方面进行研究,以事实论事实,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面。例如,在农村教师流失方面,没有更多地从深层次发掘原因,只是停留在自己的经验水平之上,在谈及影响的时候,主要以产生的危害为主,没有过多地看到适度的教师流失加上完整的制度保障,也会对于教育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显得有失偏颇,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任何事物的时候,都需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看待。更没有阐释各方的举措孰轻孰重,如何把各方的举措合理、协调地融合起来加以实施。第二,研究范式有待扩展,学者大部分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乡村教师流失问题,今后需要多学科、多角度开展研究,综合使用心理学、生态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跨学科开展研究。第三,大部分学者把研究的地域仅仅限制在西北农村地区,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流失的相关研究凤毛麟角,应以“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融合为视角研究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第四,提出问题对策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有待检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貌及文化传统各异,提出相关对策需要因地制宜,才能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城乡均衡一体化发展。第四,相关研究作者群及机构缺乏合作,研究视域受限,研究成果缺乏普遍性,推广的效果有待实践检验。

总之,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关系到我国全面脱贫及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然而农村学校师资的畸形流失与流动的实然现状,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在理想与现实、制度措施与各方利益冲突、教师个人发展与城一体化、时代要求和政府角色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以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导向,让农村教师队伍的合理转型,促使农村师资良性循环发展并成为新常态,才是目前破解乡村教师流失的症结所在。

ResearchontheFlowandLossofRuralTeachersinChinaintheNewEra

SU Peng-ju1, ZHANG Bin1, WANG Hai-fu2

(1.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k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ksu 843000,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Xinjiang, Kashi University, Kashgar 844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loss and flow of teachers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teady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rural education and adversely affecte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NKI litera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flow and loss of teachers in rural schools in the past decade, and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hazard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flow and loss of teachers in rural schools in China.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areas that need to be perfected and paid attention to are further put forward to provid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words: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low and loss of teachers; research result; research review; research result review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师资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