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的完善,直接影响着全民健身的效率。健身圈的范围对于运动参与的人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尽可能靠近居民区,充分利用资源,依靠周围资源形成体育健身圈。
国外对于全民健身也根据自身特点发布相关文件。美国曾在《健康公民2000》中对社区体育设施标准进行了定义,即每个社区每2.5万人建一个公共游泳池,每1万人建1英里的野营、自行车健身路径,每千人建4英亩的开放式休闲公园。
依据城市大小,健身圈大小也有所差异,孙思敏等人曾提到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相关内容。10分钟健身圈即为在市、县(市)主城区内,居民通过10分钟的步行,能到达1000m范围内的公共体育设施位置进行健身锻炼,即为十分钟体育健身圈。
健身圈的发展由来已久,虽然提出较晚,但体育相关的法律早已形成。在1995年“八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时通过了我国的第一部体育法,促进了我国的体育改革,可以看出我国开始重视体育的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对健身圈到2020年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中国体育健身圈的发展形势主要以当地经济和资源状况为根本进行发展,多个省市都发布了适合于自己的健身圈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地方法律,完善了健身圈的形成与发展。
国外全民健身发展较好,社会资源整合较完善。日本98.8%的学校体育设施在非上课时段都可以对外开放。美国发布的从健康公民1990到健康公民2020对于全民健身有明确的要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也有不同的全民健身计划。
(1)体育人口划分的概念。
我国关于体育人口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国体育人口数量自2000年以来不断增加。目前普遍认为体育人口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参与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以上负荷强度。以这种方式进行划分,可以更简单方便的对人口进行划分,但是不够详尽,不少学者提出这只能客观反应人口特征。
(2)体育人口的发展要素分析。
体育健身圈的发展与体育人口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如何增加体育人口,对于体育健身圈的建设起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影响体育人口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状况、体育健身设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青壮年和中年人体育人口比例、女性体育人口等原因都对健身圈发展有巨大影响作用。当然,物质基础、体育意识、有组织体育行为及体育行为的实效性、地理气候条件等信息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从社会学角度,经济发展状况、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和民俗宗教等影响,对体育人口的性别结构造成了较大影响。只有在经济发展从解决温饱和物质生活基本需要以后,在第三产业服务业上的投资和消费才逐步增加,同时经济发展对于运动成本的投入也有较大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要影响因素有五个,即时间、场地、环境、设施、管理。
在体育健身圈的建设中,对于以上几个方面,要进行统筹规划,以增加体育人口数量,扩大体育健身圈的建设。
目前,我国健身圈有了较好的发展。城市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北京依托2022年冬运会为契机,推动冰雪运动发展。到2020年,争取市民体质达标率超过 93%。目前大部分的北京市民均具有体育健身的行为习惯,喜欢在早晨和晚饭后进行体育健身,人们更倾向于在免费的小公园、绿地和社区里的免费健身设施等地方进行锻炼。长春市选择从老城区的社区开发了大量的运动区域面积,2008年以来,县区级健身中心,健身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健身路径,全市健身设施占地面积都大幅度增加。
昆明市截至到2017年底昆明市体育设施基本覆盖率达90%。主城区将加大建设方便民众,功能完善的优质 “15分钟体育健身圈”计划,使城市居民通过步行15分钟就可以到达健身活动的场所。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农村区域进行体育设施全覆盖举措。
虽然健身圈发展较好,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以上海为例,体育场地设施发展与市民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用途虽然广泛,但依然不能满足人民大众对体育的需求,对社区体育信息宣传满意度低,对15分钟健身圈计划了解少。全民体质监测的执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源合理管理和利用;提高体制水平等问题都值得思考。
所以我国在体制、设施、管理和投资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不断地建设和完善。
构建体育健身圈体系有助于高效的提高健身人群数量。“点轴圈”发展模式作为一种解决方案,核心是体育锻炼场,按照供给侧需求进行健身圈的逐步推进。根据居民的需求,在健身全范围内设定体育健身场所,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再通过“点轴”扩散机制推进,进行由近及远的圈层渐进互补的开发格局,有效的形成健身圈体系构建。
而刚钰曾提出对体育公共设施进行分级体系,即市级—街道级—社区级。依托传统项目和特色项目共同发展。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一场、三馆、一中心、一公园”,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一场、两馆、一公园”,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一场地、两场、两路径”。这种方式可以层层递进,将居民更好的划进体育健身圈中,便于全民体育的开展。
英国对于公共体育设施分级主要依据投资建设的主体不同,主要分为市场经济为主导和政府为主导两种类型。以市场为主导的体育健身设施,能满足民众健身需求,有效解决市民的健身配套问题。而以政府为主导的体育健身设施构建,通过结合行政区划,由每级政府负责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这样可以有效补充体育健身设施的不足和推进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进。第二种政府为主导的方案与我国的发展相类似。
互联网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模式的发展,是形成体育健身圈体系的良好契机,对于当前信息不全的现状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对于政府相关数据采集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在新场馆建设与就场馆维护方面能更加及时。
同时我国应完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加强服务职能,完善的政策与健全法律做支撑。在《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中提出,运动健身场地和设施的构建,应在满足大众免费健身设施的需求和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推进,加强社区的体育健身设施服务、体育组织建设服务、体育健身指导服务、体质测试服务、健身宣传培训服务五大项服务体系,解决当前场馆分配不均衡、法规不完善等问题,更好的服务人民大众。
图1 体系构建表
体育健身圈作为推动全民健身的一项重要举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仍不完善。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健身圈建设体系,增加资金的投入,通过供给关系对体育健身圈进行实时的反馈和改进,提高健身设施的质量与环境,以2022年的冬奥会为依托,加强冰雪项目的推广,可以更快的增加体育人口数量。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时代特征,通过“互联网+”体系,对运动场馆进行公开,整合周围资源,进行体育活动的开展,形成体育设施100%全覆盖。如图1所示。
文章所提及的总结具有普遍性,对于实际的实施,如何去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对接要严加考虑。除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体育公共体育设施和管理体育模式外,是否有更高效的管理模式,以区域为范围进行自主管理是否会有更好的效果需要进行实践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