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师是高等院校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激励高校科研人员积极主动从事科学研究、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任务。本文旨在通过问卷方式,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贵阳地区部分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者对所在高校现行科研激励政策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对高校在对科研人员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个人尊重、人生价值体现等方面的需求存在着明显差异。
关键词:高等院校;激励政策;科研人员
高等院校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方面。如何激发高校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使之成为服务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而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需要高校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保障实施,这是高校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国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都制定、颁布了许多激励高校科研人员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因诸多因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表现在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高校教师对社会较为需求的科研成果敏锐性不高;研究成果社会竞争力较弱等方面,为弄清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课题组设置了本次问卷,旨在通过对贵阳地区部分高校现行科研工作的激励政策以及高校科研工作者对这些政策的满意度、期望进行调查,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破解制约贵州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瓶颈。
1 问卷实施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在贵阳地区部分本科高校,涉及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医学类大学,其他类大学;专业领域涵盖人文社科、理工科、医学、艺术类、其他;从性别、年龄、工龄、职称、学历,兼职行政情况及专业研究领域7个方面时行调研。共发出问卷450份,收回问卷385份,问卷回收率为85.6%;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85.2%。以下情况视为无效问卷:1)问卷未全部回答;2)问卷中全部填为某一答案;3)同一问题有2个或2个以上答案;4)不利于统计要求的。样本总体情况统计表见表1。
2 问卷分析及讨论
为更好地评价不同科研类型科研人员对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看法和满意度,本文主要从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学校对科研人员的尊重(个人尊重)、科研成果对科研人员人生价值的肯定(人生价值)等4个方面,采用统计学方法相对偏差(d)、标准偏差(S)进行比较。相对偏差是指某一次测量的绝对偏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比,相对偏差只能用来衡量单项测定结果对平均值的偏离程度。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标准偏差越小,这些值偏离平均值就越少,反之亦然。标准偏差的大小可通过标准偏差与平均值的倍率关系来衡量,平均数相同的两个数据集,标准差未必相同。
2.1 不同性别的科研人员对高校科研激励政策的满意度比较
表1可知,男性高校教师占53.4%,女性高校教师占46.6%,性别比例基本持平。分别对男女教师对其所在学校在科研人员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对科研人员的尊重、科研成果对人生价值的肯定等问题的满意度采用相对偏差(d)和标准偏差(S)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知,高校科研人员对高校科研激励政策上的期望和满意度在性别上并未出现明显的差异,这充分说明在科学研究的需要方面,高校科研人员间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但女性科研人员较关注精神奖励,男性科研人员较关注物质奖励和科研成果对人生价值的体现;高校科研人员都期望得到学校的尊重。
2.2 不同年龄段的科研人员对高校科研激励政策的满意度比较
本次问卷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岁以上人员比例见图1,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主要集中在30-50岁,分别对各年龄段的科研人员对其所在学校在科研人员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对科研人员的尊重、科研成果对人生价值的肯定等问题采用相对偏差(d)和标准偏差(S)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不同年龄段的高校科研人员在物质奖励方面有显著性的差异,3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更在乎物质奖励,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更在乎精神奖励,这可能是因为3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刚工作不久,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而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已經有了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从其数值变化趋势来看,随着年龄的升高,对物质奖励的关注水平是在下降的,精神奖励的关注逐渐升高,对人生价值的关注也在升高,但所有科研人员在对待学校对个人尊重方面的关注基本持平。对于这种差异的解释,其实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高校年轻科研人员年龄较小,对未来人生的预期相对来说也比较高,所以在数据上体现出较高的发展需要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2.3 不同职称的科研人员对高校科研激励政策的满意度比较
本次问卷初级、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科研人员比例见图2,可知这与高校从事科研的人员职称主要集中在副高及以上的实际是相稳合的。分别对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对其所在学校在科研人员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对科研人员的尊重、科研成果对人生价值的肯定等问题的满意度采用相对偏差(d)和标准偏差(S)分析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不同职称的高校科研人员对高校科研激励政策的满意度有差异,特别是对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关注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对待学校对科人员的个人尊重和科研成果对个人的人生价值影响方面差异性不明显。而副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对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明显低于中级和正高级,其原因可能与副高职称处于职称序列的中间位置,部分科研人员对于自己的要求可能会降低,可能产生安于现状的想法,从而降低了对于自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发展的需求。
2.4 不同学历的科研人员对高校科研激励政策的满意度比较
由表1可知,本次问卷本科及以下学历、硕士学历、博士学历高校科研人员比例见图3,说明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主要以硕士、博士学历为主,这与我国现行高校近年大力引进高层人次有关。分别对不同学历科研人员对其所在学校在科研人员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对科研人员的尊重、科研成果对人生价值的肯定等问题的满意度采用相对偏差(d)和标准偏差(S)分析结果见表5。
从表5可知,不同学历的高校科研人员在尊重需要上是一致的,都需要其所在高校尊重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而在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本科有以下的科研人員更关注精神奖励,这与问卷统计发现的本科及以下学历的高校科研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下的较多有关;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科研人员更关注科研成果对人生价值的影响。随着学历的升高,高校科研人员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生发展需求也越明显,这表明,高学历科研人员在经过更多的教育与学习后,对自己的科研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
2.5 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对高校科研激励政策的满意度比较
本次问卷所涉及的科研人中贩专业领域主要人文社科类、理工科类、医学类、艺术类、其他类人数比例见图4,专业领域涵盖面较广大,理工科类占比例较大。分别对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对其所在学校在科研人员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对科研人员的尊重、科研成果对人生价值的肯定等问题的满意度采用相对偏差(d)和标准偏差(S)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可知,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对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个人尊重、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标准偏差较小,表明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对所在学校给予的物质奖、精神奖励、个人的尊重、人生价值的需求在是基本相同的,看法基本一致。
3 结果及建议
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对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需求存在着明显差异;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对学校给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个人尊重、人生价值的满意度存在差异,但分专业领域评价除外。建议高校加大对科研的奖励力度,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以激发科研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桑盛远.关于科研经费管理与提升科研绩效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9(25):109-110.
[2]刘选会,张丽,钟定国.高校科研人员自我认同与组织认同和科研绩效的关系研究.高教探索,2019(1):17-23.
[3]蒋文莉,秦佳妮.科研绩效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财会学习,2019(22):186-187.
[4]沈烈,谭芳碧.我国重点高校科研绩效影响因素比较研究.财政监督,2019(16):56-61.
[5]宗晓华,付呈祥.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高校教育管理,2019,13(5):26-35.
[6]许华.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反思与重建.教育评论,2016(11):73-76.
[7]杨兰.新体制下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研究.科学咨询,2015(18):9-10.
[7]康龙.构建基于教师需求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科学咨询,2010(7):36-37.
[8]孙少柳.当前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中的问题与价值取向.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246-247.
[9]李滨江.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7):111-112.
作者简介
邓琴(1987-),女,穿青族,贵州织金人,贵州师范大学科技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