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绩效问责研究热点领域及演化趋势
——基于SSCI来源文献(2005—2018)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0-07-13 06:11司林波于慧丽
关键词:问责制公共部门问责

司林波,于慧丽

对于组织来说,绩效是其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和战略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组织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1]。问责是对未完成组织目标的组织或个人追究相应的责任,是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绩效问责是问责的进一步深化,把绩效管理与问责制相结合,通过对组织绩效的考察和评估,对目标主体进行追责,既能够产生激励作用,也可以对组织和个人的工作行为产生约束。基于绩效管理的问责在政府部门、学校和其他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组织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一直以来学术界进行文献研究大多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主观性较强。近几年来,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在综述类文章中大量使用,更加客观地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研究趋势,减少了作者主观因素对文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005—2018年公共部门绩效问责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了解其研究现况、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

一、研究对象、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对象

公共部门主要包括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于公共部门的绩效问责,可以实现对现有绩效水平的评估和考核,对相关主体追责,能够加大对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约束,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公共部门绩效。基于公共部门非营利性的显著特点和机构复杂性,公共部门绩效问责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去分析和评价绩效,结合多种问责路径对目标群体进行追责。公共部门的绩效问责应该体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整体性。组织的整体目标应该贯穿于公共部门绩效问责全过程,以组织目标为导向推动绩效问责的实施,以期实现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品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第二,动态性。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必须考虑绩效的动态性以及组织背景的动态性,在绩效问责的实施中,因时因地制宜;第三,多维性。基于公共组织规模及部门的多样性、复杂性,相互之间的协调和控制比较困难,要多维度考虑,设计出具有多重标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 Philadelphia, PA, USA)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开发的,是一种科学图谱及知识可视化软件,采用谱聚类的方法对共被引网络进行聚类,可以直观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领域在一定时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向,以及研究领域的演进历程。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和研究重点的高度凝练,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绩效问责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词频、中心度排序分析出研究重点及热点。关键词聚类可以进一步明确共现关系,计算出关系更为亲密的一组关键词,从而形成包含多组关键词汇的主题聚类。

文献共被引分析反映出知识的流动共享,引文分析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出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突变率监测可以了解到某个时间片段较为活跃的文献,根据文献的变动趋势跟踪该研究主题未来的发展趋向。

采用知识图谱研究方法,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比较直观地展示公共部门绩效问责研究的热点领域,并根据热点主题的相关度进行分类。基于高被引文献,进行公共部门绩效问责研究热点领域的重点分析。通过关键词突现时间线视图和关键词突现信息分布情况,对研究时段内的研究成果进行阶段划分,分析绩效问责研究的演变趋势。

(三)数据来源

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是覆盖全球、最具权威性的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文献数据源。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在检索页面中设置数据库类型为SSCI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检索式为“TS=(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语种选择为“English”,文献类型为“article”,年限设置为“2005—2018”,共检索文献3141篇,数据下载日期为2019年3月9日。值得说明的是,本文检索的主题词为“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而不是“Public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或“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其一是因为绩效问责的对象通常就是指公共组织或公共部门,或者是与公共部门行为相关的活动;其二是因为主题词限制过多,不便于文献检索,会遗漏大量关于公共部门绩效问责的研究文献。本文在实际分析中,会适当剔除偏重于非公共部门绩效问责研究的文献。

为了清晰、准确地把握公共部门绩效问责年度文献发表数量变化情况,本文对3141篇文献进行时序数量对比(数据来源为2019年3月16日Web of Science引文分析报告)。总的来说,2005—2018年公共部门绩效问责研究文献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基于绩效问责在各领域的实践应用价值,其研究备受专家学者关注,并且关注程度呈上升趋势。

根据文献数量变化情况,可将研究时段分为四个发展阶段:2005—2008年、2008—2010年、2010—2015年、2015—2018年。研究时段内,有两个增长较快的时期,分别是2008—2010年和2012—2015年,分别位于第二、三阶段。2005—2008年,绩效问责年度文献发表数量均低于150篇;2008—2010年文献发表数量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年增长率高达40%左右;2010年,文献数量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后结束较快增长期,2011年文献数量有所下降,2012年开始文献数量进入第二个较快增长期,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2015—2018年文献数量变化有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二、基于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的绩效问责研究热点领域

(一)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绩效问责研究热点主题提取

运用citespace.v.5.2.R1(64-bit)软件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设置“Node Type”为“Keyword”,时间范围设置为2005—2018年,“Years Per Slice”为1年,网络裁剪方法为“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 “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将所下载的SSCI数据库中“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研究数据导入,得到绩效问责研究关键词词频及中心度列表(表1)。通过对绩效问责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发现,关键词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accountability(问责)、performance(绩效)、management(管理)、governance(治理)、government(政府)、policy(政策)、impact(影响)、organization(组织)、model(模型)、quality(质量)、education(教育)、reform(改革)、outcome(成果)、system(制度)、information(信息),关键词中心度由高到低排列为:management(管理)、impact(影响)、sector(部门)、incentive(动机)、firm(公司)、network(网络)、community(社区)、firm performance(企业绩效)、achievement(成绩)。其中management(管理)和impact(影响)不仅具有较高的频次而且具有较高的中心性。

表1 绩效问责研究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一览表

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呈现绩效问责研究热点之间的关联度。笔者将阈值设为“Top N=30”,所得到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共有129个节点,176条连线,网络密度Density为0.0213。关键词之间的聚类线表示两个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献的频次,连线越粗,共现频次越高。年轮的厚度与关键词词频成正比,节点越大,关键词字体越大,说明该关键词的总体频次越高[2]。

观察关键词共现图谱并结合相关文献发现:第一,研究主要围绕accountability、performance、management、governance、government、policy、impact等展开;第二,accountability出现的频次最高,为高频关键词,与周围的关键词连线较多;第三,management、governance、policy、impact出现频次较高,与周围的关键词连线密集,形成相对封闭的研究体系。

(二)基于关键词共词聚类图谱的绩效问责研究热点领域分类

“关键词共现”代表研究领域中的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频次,频次越高,表明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越高,进而可以聚合为某一研究主题。因此,“关键词共词聚类”可以对研究主题进行区分。本文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关键词聚类分析,生成绩效问责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图1),展现绩效问责的热点研究领域。

图1 绩效问责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1共呈现了11个聚类标签,即11个研究热点主题,分别为:accountability、disclosure、local government、decision making、school accountability、elections、motivation、state、market、capacity building、higher education。

根据我们对文献的研读和理解,将这11个聚类重新划分。绩效问责的研究对象以政府、学校及其他非营利性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为主。从研究主题内容划分来看,将研究成果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是问责与绩效的相互关系。主要关键词:performance、accountability、performance measurement、improvement、outcome accountability、process accountability。相关研究集中在问责制能否改善组织绩效以及绩效管理是否可以加强问责;绩效管理与问责的冲突;问责制对绩效评估的影响;并延伸了不同问责制对绩效的影响研究。

第二类是绩效与问责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关键词:empowerment、motivation、political skill、regulatory focus、policy impact、system、model等,主要探讨授权、政治技能、监管、政策、组织文化等因素对绩效水平和问责有效性的影响。

第三类是关于问责的路径研究。主要关键词:path analysis、horizontal accountability、vertical accountability、internal accountability及external accountability等,探究多种不同问责路径的功能。

第四类是绩效问责制对组织或部门的影响。主要关键词:organization、public sector、local government、incentives等,探究绩效问责对公共部门等相关者的影响。

第五类是关于绩效问责的功能提升。主要关键词:management、reform、organizational learning等,探究改善绩效水平、强化问责功能的路径。

(三)基于共被引文献聚类图谱的绩效问责研究热点领域的聚焦重点

为了更好地探究绩效问责的研究基础和热点领域,本文在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对SSCI收录的绩效问责相关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探究该领域具有较强共被引关系的共被引文献,并通过聚类分析研究重点。

运行Citespace,设置“Node Type”为“Cited Reference”(参考文献共被引),时间范围为2005—2018年,“Years Per Slice”为1年,阈值设置为“Top N=30”,网络裁剪方法为“Minimum Spanning Tree”“Pruning Sliced Networks”,将所下载的“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研究数据导入,得到绩效问责研究共被引文献聚类图谱。绩效问责共被引文献聚类图谱共有647个节点,663条连线,网络密度Density为0.0032,Q值为0.8504(>0.3),Mean Silhouette值为0.4179(>0.4),表明图谱聚类结构合理,各聚类同质性较好。在文献共被引分析的基础上,选择“Export”下的“Generate a Narrative”,即得到由Citespace软件分析的共被引强度较高的经典文献(如表2),这些文献属于不同的聚类,它们的学术价值、研究方法以及观点都得到了学界广泛认可,反映了绩效问责研究领域内的研究重点。本文将对这些文献逐一进行简要介绍。

表2 绩效问责研究共被引强数较高的文献(共被引强度值22以上)

注:两篇(或多篇)文献同时被同一篇或多篇文献所引证,则称这两篇(或多篇)文献构成共被引关系,被引用的这两篇(或多篇)文献叫做共被引文献,如果共同被一篇文献引用,则此时共被引强度值为1,以此类推。文献共被引关系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通过文献共被引可以研究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动态,也可以反映该学科领域内的研究重点。

布莱恩(Jacob BA)以美国联邦教育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以下简称NCLB)为切入点,进行教育领域的问责研究。研究探讨1996—1997年芝加哥公立学校推行的以考试为基础的问责政策的影响,通过学生层面的数据发现,NCLB问责政策可能对学生成绩(数学和阅读成绩)提高产生一定积极作用。分析表明,成绩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由特定考试技能以及学生提高努力程度所驱动的,教师和学校也通过增加特殊教育岗位、年级保留、放弃低风险学科等做出战略性应对[3]。

托马斯(Dee TS)和布莱恩(Jacob BA)等对NCLB的影响研究发现,学校问责对学生成绩提高的作用有限。作者对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估中学生考试成绩的国家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采取中断时间序列方法(GITS),比较了在NCLB之前已经实施学校问责政策的州和未实行学校问责政策的州学生考试成绩变化情况,探究NCLB等相关问责政策是否影响学生成绩。研究发现,NCLB对学生成绩改善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对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有积极影响,对阅读成绩的提高没有影响。同时,NCLB等问责政策关注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将导致学校忽视其他重要科目,对学生在其他科目上的表现产生消极影响。尽管NCLB会对学生的成绩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对问责政策的战略性反应,可能会采取适得其反的方式做出回应,重新分配教学资源,试图以有利的方式塑造应试教育人群。虽然研究表明学校的问责政策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作用有限,但关于学校和教师的反应研究对提高学生成绩的政策和实践有着积极作用[4]。

汉纳谢克(Hanushek EA)等研究探讨学校问责制能否改善学生的成绩?通过对现有问责政策的研究,预测了全面实施NCLB问责政策后可能对学生成绩产生的影响,认为问责制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明显作用,在不同群体有所不同,拉美裔学生获益最多,白人学生次之,黑人学生获益最少。问责制的引入扩大了种族差异,也会促使学校做出战略性应对,将部分被认为成绩较差的学生纳入特殊教育,排除在问责制之外。以考试为基础的问责制在带来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特殊教育安置的增加和留级率提高。单一政策不能实现多重目标,问责政策可以提高学生成绩,但不能同时实现不同种族平等。学校问责制应该针对具体学校进行,确保改善现有种族差距,并设法延续对学生产生的有益影响[5]。

范·斯莱克·大卫使用代理理论和管理理论对政府与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承包关系的3个问题进行研究,分别是适合非营利性承包关系的公共管理合同实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实践是否符合代理理论和管理理论。得出结论:代理与管理相辅相成,公共管理人员在契约关系中的初始地位符合代理理论,非营利性组织在契约关系中的契约倾向与管理理论一致,使用信任和声誉工具符合管理理论的原则,也可能符合一种进化的委托——代理关系;两种理论相辅相成,但只能部分解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政治化环境以及监督问责造成了契约双方的信任压力。公共管理人员需要进行合同设计及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便更好地在承包商参与中进行合同管理实践,对服务绩效水平进行评估和监督问责。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考察管理人员对背景、组织以及承包商特征的关注度,制定关系契约[6]。

尼尔·德里克(Neal D)等指出以考试为基础的问责制可能会增加教师的离职率。在分析大量文献后发现,围绕标准化考试建立的问责制极大影响了教师在不同科目上的时间分配,同时根据对芝加哥五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这种问责制下能力标准的选择决定了教师分配在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身上的时间。问责制对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没有积极影响,甚至产生消极影响,对成绩中等的学生有非负向影响,对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影响好坏参半。研究结果证实假设:基于达到科目考试成绩标准的学生数量的问责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教师和学校给予在短期内成绩无法达到标准及已达到科目成绩标准的学生额外的关注。还会使得学校淘汰相关科目成绩远低于年级平均水平的学生。NCLB是一套针对不同学校的共同绩效标准体系,仅设置单一固定的科目成绩标准不能提高所有学生的成绩,问责制甚至会增加学校教师的离职[7]。

莫伊尼汉(Moynihan DP)和潘迪(Pandey)研究了公共部门绩效信息的使用。指出绩效目标是合同制问责的基础,基于绩效的问责制的需求鼓励了绩效信息的使用。研究发现,利他主义信仰、领导者的目标、组织文化、对公民参与的认知等都会促进公共部门绩效信息的使用。公民的参与和反馈产生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管理者决策正当、程序合法,改善公共部门服务水平,对行政改革产生了积极作用[8]。

里巴克(Reback R)研究基于科目最低成绩标准的学校问责制是否会影响学生不同科目的成绩变化。NCLB下的问责措施用学生的科目测试通过率对学校进行绩效评估和问责,这使得学校关注成绩处于及格边缘的学生,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成绩,但不能激励学校提高其他学生的成绩。作者发现对学校的问责会促使其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学生的成绩,当学生某一科目中的成绩对学校特别重要时,学生成绩会高于预期,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并没有表现更好。问责激励也会影响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成绩。学校基于问责激励转移教学资源至较重要的科目和学生,对最高年级投入资源量与本年度激励措施的强度正相关。认为学校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激励只是对问责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9]。

波文斯(Bovens M)进行了问责制概念、类型和评估角度的研究。通过三个问题来解释问责:概念性问题,问责制是什么;分析性问题,问责制的类型;评估性问题,如何评估问责安排。在民主宪政体制下,行为主体如公共组织成员至少要面临五种问责制:政治问责、法律问责、行政问责、职业问责、社会问责。从民主、宪法和学习三个视角来诠释问责评估。民主角度,基于民主控制,从选民权力是否得到保障的角度,对政府行为进行评估。宪法视角,围绕是否给予官员和机构足够的激励,避免腐败、滥用权力,通过组织机构制衡,寻求国家各权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学习角度,关注问责是否提高政府绩效,通过绩效评估促使公共管理者反思政策和程序并加以调整、改善[10]。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的文献共被引分析,明确了绩效问责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关于经典文献,可以分为三大类:学校问责、公共部门绩效信息的使用以及问责制概念分析和评估。对学校教育领域的绩效问责,围绕以美国联邦教育法案NCLB为例的教育问责政策,探究其对学生成绩产生的影响。对公共部门的绩效问责研究,从政府及非营利性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合同契约关系入手,指出公共管理者在管理合同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目标一致、互惠的信任契约,提高承包商社会服务的绩效水平。公共部门绩效信息的使用也是绩效管理的巨大挑战,公共服务动机、组织文化、信息可用性、公众参与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此外,还有学者专注概念研究,详细论述了问责的概念、类型以及评估。

三、基于突变率监测的绩效问责研究热点领域演化趋势

发展趋势是指某领域最为前沿、最具有潜力的研究主题,探究发展趋势有助于把握研究方向,对未来的研究具有导向作用。本文在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Burstness”功能进行突变率检测。在“Layout”操作版面下,选择“Timeline View”,将“Minimum Duration”值设为3,生成绩效问责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视图,得到绩效问责研究关键词突现信息分布情况(表3),按时间动态,可以将绩效问责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演化过程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2005—2008年。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有student、corporate governance、community、behavior、judgement、ownership、choice、strategy。

学术界对于引入公司治理模式能否改善公共部门绩效,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亚历山大(Alexander JA)和李世德(Lee SYD)认为引入公司治理模式,更有可能提高非营利性组织(如社区医院)的绩效[11]。与之相反,乌丁(Uddin S)对1991年至1996年孟加拉国施行私有化政策的绩效成果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私有化并未带来绩效改善和效率提高,严重缺乏透明度的财务和问责制的缺位反而使得公司盈利能力和生产能力下降[12]。戴维斯(Davis WD)等认为问责确实能够影响绩效水平,过程问责和结果问责对绩效改善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决策过程中,前期的结果问责能够改善绩效水平,而过程问责在后期会带来绩效改善。并且提出,未来应增加对时间因素和任务的复杂程度等的研究[13]。

不少学者做了关于绩效问责对改善公共部门绩效的实证研究,认为以使命、合同等为基础的绩效管理和问责能够改善公共部门绩效水平。帕默(Palmer TB)等分析了408所AACSB商学院的使命内容,探讨了使命内容与商学院绩效及其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发现组织绩效与使命内容有关,组织使命内容是绩效评估和问责的关键[14]。希普(Heap SRH)提出改善以公共广播为例的公共服务绩效的若干措施,认为以合同为依据的专业公共广播公司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15]。布鲁内托(Brunetto Y)等研究资源、问责制、管理实践、组织文化对澳大利亚警察局执行政策(家庭暴力政策)的影响。结果显示,既定的目标、问责制度以及基于绩效的管理实践等对于新政策的实施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6]。

表3 绩效问责研究的关键词突现信息一览表

此外,学界认为,优化质量措施、加强问责以及利用政治技能是增强绩效评估准确性的有效选择。肖勒(Scholle SH)和罗斯基(Roski J)等研究了评估医生工作绩效措施的可靠性,认为对医生工作绩效、信息进行公开报告和问责时,应当考虑到评估措施的可靠性[17]。柯蒂斯(Curtis AB)和哈维(Harvey RD)等通过分析绩效评估目的和评估者的问责这两个变量来解释关注绩效评估过程中背景变量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增加对评估者的问责特别是当绩效评估出于行政目的时,是减少绩效评估失误的有效策略[18]。霍克瓦特(Hochwarter WA)、费里斯(Ferris GR)等考察了责任感、政治技能、工作紧张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分析表明,政治技能最有利于缓和工作绩效评价所带来的工作紧张感,从而有效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19]。

针对学校绩效问责方面的研究,基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相关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问责政策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学校对政策的反应以及对课程和教学的影响,普遍认为对学校的问责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兰德尔(Randall R)研究发现,基于最低能力测试的问责制所创造的短期激励会影响学生在不同科目中的成绩表现,特别是对学校绩效评估较为重要的科目,学生成绩会有明显提高[20]。芬妮根(Finnigan KS)等认为问责政策对教师的激励是短暂的,在合作、目标的驱动下,甚至会打击其教学实践的积极性[21]。

第二阶段:2009—2014年。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有student、politics、incentive、strategy、institution、instruction、decision making、public sector、standard。该阶段绩效问责的研究涉及学校学生、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等。

关于公共部门的问责,产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方认为问责会对绩效产生负作用。陈汉宣(Chan HS)等通过中国内陆某县的一个案例分析,否定了传统观点——绩效与问责相互促进,认为在实践中,绩效考核反而导致问责悖论,问责的强化阻碍政府生产力的提高[22];另一种观点认为问责对公共部门绩效有积极作用。马弗萨(Maphosa C)等认为对公立学校的教师实行私营企业的管理方式,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对教师进行处罚或奖励,就会提高整个学校的绩效(教与学)[23]。

此外,格雷林(Greiling D)等研究公共部门问责,指出公共部门问责的研究应该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来审视,而不仅仅是确保有序的绩效,追求长期绩效的动态问责可以弥补公共部门现有追求短期绩效的问责机制的不足,其促进因素就是组织学习,通过组织学习获取经验教训以改善未来绩效[24]。索(So BWY)认为公众参与和互联网、大众媒体的监督是一种有利于加强公共部门垂直问责的横向问责建设[25]。

学术界研究发现政治因素会影响问责制。梅洛(Melo MA)和佩蕾拉(Pereira C)等研究了新民主国家问责制的绩效决定因素,政治竞争(州长级别的精英更替)加强了问责制,也使得机构的绩效有所提高[26]。阿吉拉尔(Aguilar-Benitez I)等以美墨边境的两家自来水公司为例,分析绩效指标与公共问责机制之间的联系,决策者与服务提供者的问责关系较强,但客户反馈机制不足,政治问责的结构性障碍造成问责机制薄弱[27]。

学者们认为绩效评估的目的在于改善绩效水平。勒鲁(Leroux K)等研究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的绩效评估能否改善战略决策,发现非营利组织使用的绩效指标范围与其在战略决策中的有效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28]。布朗伯格(Bromberg D)对绩效评估是否具有目的性进行探讨,并提出开发一种同时服务于绩效提高和完善问责制两个目标的绩效评估系统存在的挑战[29]。

艾布拉西姆(Ebrahim A)指出,问责制度可以改善非营利性组织的绩效,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但问责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董事会监管不力、组织信息透明度不高;技术手段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组织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认为解决非营利性组织的问责问题,必须改进董事会治理,通过强制性问责,加强违规制裁;提升技术手段,优化绩效评估,提升绩效量化水平,增加问责依据;明确并适时调整组织目标,通过适应性问责,改善非营利性组织绩效[30]。

第三阶段:2015—2018年。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有perception、framework、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

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进行了界定,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温特琳(Vetterlein A)批判地评估了责任的概念,以CSR为例,提出责任类型学,责任并不仅仅是问责,应从监管转向寻求协商治理[31]。关于问责群体,丰特(Font X)等基于酒店和旅游行业的CSR分析,认为除了管理层、股东、员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群体,也应该将社区、供应商、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纳入问责制[32]。比奇(Bice S)认为话语、模仿、规范学习和强制是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的关键社会机制框架,强调机制之间协同工作,有助于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多个层面的制度化[33]。德布纳特(Debnath A)等通过分析CSR评估实践的框架,确立问责、透明度和合规策略在内的5项标准和17项指标。研究结果揭示了CSR的评估结构与平衡计分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平衡计分卡框架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者如何克服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绩效考虑相结合的障碍,指明实现CSR最优水平的策略和准则[34]。温特琳(Vetterlein A)对CSR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讨了如何解决政治行为者在行为过程中不能明确规定政治责任或有机会逃避责任的情况,基于案例说明了CSR对规范公共组织行为的功能和作用[35]。

不少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进行探究,包括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对非营利性组织诚信的影响、对腐败风险的影响等。金(Kim YS)等利用实证检验CSR对财务报告质量内部控制强度的影响。CSR活动越多,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效果就越好[36]。尼克(Lin-Hi N)等运用归因理论和期望违背理论,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非营利性组织的重要性。结果显示,对非营利组织来说,CSR的正向表现不会影响诚信,负向表现则会显著破坏诚信[37]。瓦茨(Watts S)从信息处理角度提出CSR报告的理论模型,强调提高问责透明度,为CSR报告搭建平台[38]。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 C)等通过对跨国公司的跨国样本分析,发现企业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够降低公共部门的腐败风险。而正式机构和公民社会的质量都会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腐败风险的影响[39]。

这一阶段除关注公共部门的绩效问责外,开始大量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对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范畴进行了完善,指出问责不仅仅是问责,提出要从监管转向寻求协商治理;还对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特别是对非营利性组织诚信的影响、对腐败风险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利用CSR的作用更有效推进公共部门责任落实和绩效提升。

四、结语

本研究借助可视化工具Citespace,运用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中SSCI收录的文献为数据来源,揭示了2005年—2018年绩效问责研究文献成果状况;通过对高被引文献的聚类分析,明确绩效问责的研究重点。按照关键词突现的分布情况对于绩效问责知识领域的研究历程进行阶段划分,详细了解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对现有成果归纳梳理,对后续研究趋势进行分析。理论分析与数量分析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现有的研究成果及体系,对于之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从发文数量来看,当前绩效问责研究文献的数量整体呈增加趋势,有两个增长较快的时期,分别是2008—2010年和2012—2015年。文献发表数量的变化趋势表明绩效问责相关研究备受学者关注,基于绩效问责的实践意义及现实发展需要,未来相关文献数量还会继续增加。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初步梳理发现,学者们关注的绩效问责研究主体主要集中在政府、学校、其他非营利性社会服务部门或组织等。2005—2013年较长一段时间,教育问责一直是绩效问责研究的关注重点,由NCLB引发了一系列的研究思考,早期关注点集中在对学校问责能否改善学生的成绩,后期经过NCLB的实践分析得出结论:学校问责能够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但政策效果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关研究中关于高等教育问责的研究比重不高。对于公共部门,建立目标一致、互惠的信任契约是提高其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公共部门绩效问责研究中,公共服务动机、组织文化、信息的可用性以及公众参与都是重要研究热点。自2015年起,学术界在关注公共部门绩效问责的同时,开始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对公共部门绩效的影响研究,在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部门绩效关系方面出现大量研究成果。

对绩效问责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其研究现状和动态。就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绩效问责的理论框架构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后续研究将在细分各个具体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细分,运用不同领域的专业理论来研究绩效问责,构建起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化的绩效问责理论体系,同时关于公共部门绩效问责的研究将更多结合跨学科知识,为绩效评估提供更加科学多样化的计量方法,通过方法创新提升绩效问责研究的科学性。从研究内容上来看,问责制对公共部门绩效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公共部门绩效问责的影响都将是继续关注的研究重点;此外绩效问责研究还将更多关注公共部门外部环境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问题。同时,从研究趋势来看,绩效问责所涉及的主体多元化,除了从决策主体或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外,公共服务的对象——公民也将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视角。

猜你喜欢
问责制公共部门问责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
浅谈工商管理对公共部门管理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
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
“滥问责”的6幅画像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方案探究
问题筛子“链”着问责筛子
对“数字脱贫”要问责
村民参与、村干部监督与基层善治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前言》发布
食品安全政绩考核:制度设计与地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