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歌剧院
西贝柳斯,这位举世闻名的芬兰“民族音乐之父”,把芬兰民族音乐载入了世界音乐史。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伟大而杰出的作品,有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四首交响传奇曲、弦乐四重奏《内心之声》等。其中代表作之一《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创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西贝柳斯将芬兰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与芬兰民歌、芬兰神秘的自然风光融合在一起,旋律优美,让人如痴如醉。它是1903年在一位名叫布梅斯特友人的影响下创作而成。此时,西贝柳斯正在欧洲各国漫游、拜访和学习,摸索自己今后创作的方向。其后他的音乐一如既往仍旧充满了爱国情怀,只是变得更加细腻,更加含蓄,并开始摆脱民族主义风格,逐渐融入二十世纪音乐的潮流之中。《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也始终是小提琴演奏者最受欢迎的一部。
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中庸的小快板,一开始就呈现出很多幅画面。乐队平静的引子使人联想到一个平静的湖面,独奏小提琴进入时也没有打破这种宁静的情绪。这段美丽而略带激动的旋律任何人听过后都不会忘记,立即成为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旋律及第一主题。这一主题在木管的支持下逐渐展开,再在弦乐的烘托中,推出第二主题,逐渐发展到华彩乐段。独奏小提琴的华彩由类似奏鸣曲的方式,作为主题的发展,是这一乐章的特点,旋律性及炫技性并重。华彩部分用第一指、第二指做颤音时,在低音弦上以三指及一指同时演奏的技巧是很难掌握的。其八度音程的双音,从第一把位迅速跳弦滑到第七把位的技术,以及在非常快速的节拍中演奏和弦,必须十分准确的六度双音,还有双音滑音均对演奏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弦技术和弓法以及旋律线变得更为复杂。此外,乐曲要求有巨大的持久力,这些都必须进行认真的预备练习。
第二乐章是感情极其丰富的田园抒情诗。在乐队简短的引导下,小提琴在G弦上开始独奏出了一段极其优美,而又极富情感的慢板旋律。这段始终在G弦及D弦上演奏,其中弦乐队的拨奏,轻轻地衬托的旋律,震撼人心。每当我演奏到这一部分时,无论是怎样的诠释,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个乐章所需要的连音,是靠把每个音拉到它的最末尾来取得的,弓子就好像不愿意离开这个音,是被迫移到下一个音符上去似的。运弓动作是慢的,在每一弓的后一半都要有呼吸感。每次换弓前都要在心里有个起拍,这样就能使换弓前后所使用的弓速和压力都是相等的,以此才能获得声音的强烈性,也能有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的感觉。而特别的创作更在于此乐章中段,由小提琴独奏的上行八度双音音程,与伴奏中以长笛为主同时的下行音,这些成为了西贝柳斯的特色。另外,分析乐句的结构,有助于固有的演奏中的单调。所指出的这些细节包括其长度、平稳、圆润、均匀、歌唱性和连贯性,力度和音色上的多样性都是对演奏者的挑战。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回旋曲式。小提琴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表现力强,本身就是一个偏向于演奏旋律的乐器,然而在第三乐章中,却以节奏作为重点,而这一不同点也打破了我们以往聆听小提琴协奏曲的经验,使人“过耳不忘”。连音中,弓子从一根弦换到另一根弦是通过不同方法做到的。根据力度,弓子的部位以及其他条件的不同而分别采用腕、小臂或整个手。例如,P力度,在两根弦上轮流演奏时,腕关节摆动是不大的,在渐强中逐渐增大,在F时达到最大。这时整个右臂也要逐步增加活动,因为要实现声音的加强,仅仅依靠手腕是困难的。这会造成手的紧张,为了消除紧张自然就应加入上臂的部分动作。而在上半弓跨弦时,这个动作还要进一步加宽。当弓子由上半弓移向中弓时,可以将这种摆动略加节制,因为这时由于弓子接近重心,换弦动作更容易做到了。这个乐章使人联想到一首使用附点节奏的匈牙利舞曲。在由乐队的低音弦乐器,奏出节奏鲜明的4小节后,小提琴以连顿弓开始,配以迅速的弦间转换,节奏鲜明,激情地引入了第一主题,体现了小提琴的韵律。紧接着协奏的交响乐队给出了类似华尔兹的第二主题及其变奏和半华彩乐章。乐章里跳跃性的顿弓给出了风格极为特殊的优美旋律及和声。接下来以节奏鲜明的双音为主的旋律,极其优美地奏出短促而节奏鲜明的,属于芬兰特色的旋律。以双音为主奏出的旋律与紧接而来的快速乐句,充分表现出了作曲家内心的激动。随着一段过渡乐句,引向协奏交响乐队的高潮。在一段大幅的双音和弦顿弓引导之下,以主调式d小调表达双音为主的旋律极其动人心弦。就在西贝柳斯的这段双音旋律给人的感染尚在绵延之际,随之而来的是快速乐句及大幅度跳跃的音高,逐渐把听众引向高潮,描绘了一幅暴风的画面,毁灭性的暴风雨,汹涌澎湃。然后,这大幅度的跳跃,接连于上行的音高中,在协奏乐队的全力烘托下,突然交响乐队和小提琴独奏共同终止整曲。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芬兰这一靠极地的国家的自然风光及民族风情的百科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刻画,一幅幅神气活现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作曲家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怀,是小提琴的民族化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