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丽琴
工学交替是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分别在课堂与车间(办公室)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工学交替”既是教学环节,也使学生提前了解、熟悉工作环境,利于以后的就业。
2019年10月8 日我院现代服务系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广告等专业80 名学生到南通愚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2 个多月的“工学交替”实习。这是我院自实行工学交替以来,涉及学生人数最多、集中在一个单位的工学交替,这既是一个试点样本,更是为其他专业的工学交替提供了参考。
在下企业之前,学院校企合作办与系部领导作了多次到相关企业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用工企业需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数有限,需要人数多的企业大都是的电商平台,从事客服岗位,对学生而言,技术含量不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选择了南通愚数科技,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且需要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南通愚数科技,来自中国大数据首席数据官联盟(CDOA Chief Data Officer Alliance)的数据科技公司,提供领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和大数据人才培养和供给方案。公司承接了大量的人工标注项目,人工标注是有价值的,有了大量的数据,设计深度学习网络,可以在特定场景特定应用中用数据训练神经网络,从而在很多场景中可以让AI 快速落地占领市场、驱动行业应用、促进行业升级和迭代。
我院这批学生虽然都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了解基础的大数据方面的知识,但到公司主要担任AI 数据标注员,“人工智能背后的人工”,即将语音转写/标注,这这类辅助性工作,对于我们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公司先期安排项目组老师不仅对标注规范进行培训,还增加了对平台使用的培训,总结专有名词列表,定制化培训并测试,核对转写的文字内容是否符合语境背景。通过举一反三,学生在亲手操作之后很快掌握了基本要求,渐入佳境。
此次“工学交替”,涉及的班级多、人数多,虽集中在一个单位,安排了两位指导老师全程跟踪管理,但在“工学交替”的实习阶段,仍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认识能力:中技的学生与高技的学生相比,思想不够成熟、态度不够端正、有迟到早退、消极怠工的现象,不注意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注意职业道德的提高。
(2)专业能力:绝大部分学生很快掌握了语音转换为文字的标注方法,但速度比较慢,循序渐进,达不到企业要求;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能力弱,不能掌握语音标注的方法,适应能力差,不能胜任此实习岗位,在指导老师耐心的单独辅导下仍未见效果,不能适应此岗位。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后,家长要求将学生带回,寻找合适的实习岗位。
(3)社会能力:这是第一次进入企业“上班”,步入社会,刚开始的心情是十分激动的,在企业培训结束能独立操作之后,每天目标数由少变多,一天天往上增加,充满激情。但随着任务量的增多,加上无效的数据较多,感到了压力。个别学生在工作与生活中出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比较浮躁,容易产生与公司相抵触的情绪,抵触心理一旦产生,就很难化解消除。
(1)信誉信任:学生经过一周的培训,已经掌握操作流程,测试合格率在80 以上,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事态改变是由于首次工资发放日后,学生拿到“工资”,与当时承诺的相差甚多,学生意见较大。后来学院通过沟通,了解到“工资”分为两部分,即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不同时段发放,但在“工学交替”之前未说明,由于学生每天完成的有效数据较低,不可能达到标准,心理落差较大,学生由刚开始的满心期待,变得失落沮丧,有很多学生出现了排斥心理。
(2)经济效益:在企业项目完成过程中,以经济手段为杠杆,注重学生的使用,忽略对学生的培养,始终强调速度、效率,注重经济效益,很少考虑到学校的教学要求。直接考核的是任务完成的有效量,而不是综合看待学生表现情况。企业每天只关注完成了多少条语音标注,多少是有效数据,而不考虑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能达到什么水平。
(3)人文关怀:企业很少考虑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身份,与员工同等看待,缺乏沟通,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关于工作中的问题、宿舍管理问题的反映,未能引起重视,与学院沟通不够,没有专门负责人员。学生问题的反映,虽有共同协商,但未达成一致。
(1)职业素养:在学生工学交替之前,未做好职业指导方面的培训,让其知道如何从学生到员工的一个角色转换认知。
(2)准备不足:与企业没有充分沟通,对“工学交替”学生的工作时间上的安排与纪律、工作考勤与考核制度、工作绩效管理办法等都没有做到充分沟通,前期准备不足。随着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学校寻找工学交替企业比较困难,尤其是能一次性容纳众多学生的企业就更加困难了,有时过于迁就企业要求,没有充分沟通好,前期准备不足,后面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3)课程体系:工学交替,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时间有所减少,学院对工学交替学生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没有明确工学交替学生课堂和教学内容,对于培养方案不够明晰。哪些课堂以课程讲授为主,哪些课程以工学交替实践完成,哪些课程安排在企业上课,专业培训上,通过工学交替需要教会学生什么,学校不清楚,学生就更不能理解工学交替的实际意义。
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大数据时代,不管是云计算、社交网络、还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智慧城市,都与大数据有关系。此次“工学交替”让我们认识“大数据”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工作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更多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所以,我们在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贴合市场需求,增加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Java、C++等课程)、大数据相关系课程的学习(Linux,hadoop 等专业课程)。
尽管工学交替活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把课堂搬到了企业,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很好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融合在一起, 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校为企业提供了技能人才,企业也能解决后顾之忧,提升企业的层次,还能培养潜在的合格员工,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机会。这样的循环必定会使企业受益,大大减少了员工的培训成本。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活动中,学院、学生、企业三方面都得到了实惠。学院可以减少部分实习设备和场地的投入,并引进了企业中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学生在实习中得到了劳动报酬解决了自己部分生活费用,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使优秀学生得到奖励,贫困学生得到生活补助,企业为以后的发展和再生产有了人力资源保障。
两个多月的工学交替实习,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学院的教学内容的充实提供了参考,更是进一步肯定了我们坚持“先成人在成才”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同学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收获了很多在校园中无法掌握的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工作做好准备。面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我们的学生还有很多成长的空间,但是只要我们不忘初心,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企业,做好工学结合工作,探索完善各种保障机制,把握好平衡点,用制度来规范,用诚意来协调,用资金来保障,用行动来促进,通过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实现学院、学生、企业三方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