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

2020-07-12 08:04:13霍亚楠
科技视界 2020年36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公平精准

霍亚楠

(夏津县第二实验小学,山东 德州 253000)

0 引言

2018 年4 月底,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个文件预示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将从1.0时代进入2.0 时代。 教育信息化指的是冲击传统教育的固有观念与常态模式,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全面深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而教育信息化2.0 时代并不是意味着将抛弃教育信息化1.0 时代,而是对教育信息化1.0 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由于我国陆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庞大,并且人口分布不均,加上某些历史遗留问题,使得我国的教育资源的分配极度不均衡,造成了教育资源两极化问题。在西北地区教育资源过于贫乏,而在沿海地区教育资源却过于集中。 教育信息化2.0 并不意味着全国都将进入2.0 时代, 在教育贫乏地区依然是1.0 时代,每个地区的发展不同, 要因地制宜。 可是不管是1.0时代还是2.0 时代,其根本还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使用。

新的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信息化也将进入新的阶段,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公平和教育精准扶贫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推动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和促进教育公平,最终实现我国教育强国梦。

1 教育精准扶贫

1.1 信息化平台建设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基础

使用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在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关键。信息化平台建设需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文化的情况来创新建设,必须具有低成本、高成效的特点,以符合当地情况。只有将信息化平台建设好了,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进行投入与分配,更好地对贫困地区进行教育资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相当于是马路,只有道路通了,资源才能源源不断地运输进来。

一方面,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解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相关问题。拥有一套成熟的教学平台可以更方便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更方便学生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采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相关信息,这可以经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精准地确定教师和学生地最主要的需求是什么,反馈到教学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家校区平台的建设可以更好地管理系统,精准解决教师和学生的相关问题。 家校区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当地的领导和专家、学校以及学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当地教育的发展现状, 对教育实效更好地把控。 并且平台的建设,将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专家与区级领导联通起来,通过实现信息的交流,可以更快、更好地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2 数据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

如果道路通了,那么资源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运输进来。 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平台,可以将全国教育资源平台化,更好地实现对教育资料的分配与利用。 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充分发挥教育数据与国家、省域等扶贫系统数据的整合应用,切实推进数据决策、数据管理、数据考核的精准扶贫方略[2]。

实现各级政府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数据联通,各部门通过数据的联通可以提高扶贫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实现各地区学校信息化平台的数据联通,各个学校信息化平台的数据联通,可以相互参考、取长补短,提高自身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可以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制定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精准教育扶贫措施。 数据联通之后还需对数据进行应用与挖掘,这就需要依靠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采集和挖掘,采集有用的教育信息,提高数据质量,确定贫困对象,以及贫困程度的科学、精准判断,并且提出针对和有效的措施,促使扶贫机制的不断完善。

1.3 师生信息化素养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保障

师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程度提升的集中表现。 因此,师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有赖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以及思维创新化、开放化,学习方式共享化。

师生信息化素养的提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感。 信息化教学应用了互联网络技术,如微课教育、视频制作、场景设置等,让课堂变得多才丰富,体验感、代入感都得到加强,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化课堂教授知识让学习更加多彩,调动了学生和教师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加强对师生的引导和启发;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育出创新型学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对新生代教师的素质要求。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需要将信息技术走进校园,让师生体验信息化时代,国家和政府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 增加校园师生与信息技术的接触面,这样既能启迪师生的创新思维,又能够实际地培养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开发创新意识。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必须制定具体明确的规定和规范,细化规则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监督考核,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还必须维护网络安全,预防信息技术带来的风险,规范信息道德与法律规范。

2 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化2.0 时代,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信息技术从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引发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3]。 第二节对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其实也是对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教育精准扶贫的实现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地区的贫困落后,对贫困地区实行教育精准扶贫可以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提高教育水平的平均值,教育实现精准扶贫是逐渐抹平教育两极化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

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网络的远程教学在其中占了很大的位置,网络的远程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并且延伸了教育资源的作用范围,最主要的是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促进教育公平。 电子教材的出现对实现教育公平有着重大的意义,完善电子教材的质量,科学地制定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的教材,当然如何有效利用电子教材也需要同时提高贫困地区师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信息技术没有时空和主体的限制,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使用创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开拓视野,更好地认知自我,提供学习的动力。

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区域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是必然的,也是长久发展的。 区域教育信息化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开创本地区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它是在本地区内各学校自愿协商开展的方式,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的,促进教育各主体之间协调发展、相互依赖、相互关联,促进本地区各学校之间的教育公平,实现可持续且有序的教育环境。

3 结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信息化2.0 时代的背景下,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现,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对教育精准扶贫的帮助,可以对各信息化平台进行规范化建设,应用好教育数据以及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对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可以对教育实现精准扶贫,大力开展远程教育,提高师生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素养,提高区域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对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阻力还很大,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支持力度的增加,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有理由的相信,教育信息化在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上会有更大的突破,并且教育信息化也是实现我国教育强国梦的必经途径。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公平精准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6:48:02
公平比较
精准扶贫二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6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