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外《楚辞》译介与传播的思考

2020-07-12 08:55湖北工业大学430068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译介楚辞译本

(湖北工业大学 430068)

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和《楚辞》,这两部诗歌总集分别体现了北方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南方文学的浪漫主义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同等重要,自古至今中国学者对二者的研究都不曾中断。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着眼于海外其他国家对二者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楚辞》的国际关注度低于《诗经》,且在海外传播中相对处于弱势,其缘由值得深思。文章旨在探索《楚辞》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情况,故本文中《楚辞》指的是极具楚地风情和神话色彩的楚辞体诗歌总集这一概念,是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此外还有宋玉的骚体诗歌,以及淮南小山、贾谊、东方朔等人的仿骚体作品。

《楚辞》是中华文化灿烂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外推介中华典籍不可忽视《楚辞》的价值。在1953年楚辞的主要创作者屈原就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这张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对《楚辞》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互通有所助力。着眼海外译介传播《楚辞》的情况,东亚国家与欧美国家差别明显。受地缘因素影响,早在隋唐时期楚辞就依托《史记》等文献传入邻国,并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内得到广泛传播,如韩国、日本等国的文学发展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楚辞》的影响;而在西方各国,直到19世纪才真正开始对《楚辞》的译介与传播历程,欧美学者对此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成果更是寥若星辰。总言之,国外学者对于《楚辞》的研究情况与中国楚辞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形成了鲜明对比,《楚辞》的国际影响力尚有待提升,在海外的传播工作任重而道远。了解《楚辞》目前的海外传播接受情况十分必要,在异语文化语境中《楚辞》将如何实现平等交流,如何向海外展示自身的文化魅力是当代海内外楚辞学者和译者的共同使命。

一、海外《楚辞》译介传播的概况

典籍翻译是各国进行文化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海外《楚辞》传播研究建立在《楚辞》译介研究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楚辞》译本直接影响着海外《楚辞》的研究成果和传播效果。目前各国虽有种类繁多的《楚辞》译本在流传,包括德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等译本,但从整体来看,海外《楚辞》在异语语境中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传播,这一说法可从以下几点得到支撑。

首先,从译介活动来看,欧美国家《楚辞》翻译起步晚,相关研究成果有限,东亚国家《楚辞》传入早接受广影响深,研究较为系统。欧美国家译介《楚辞》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早期译介楚辞是伴随着外国学者编写中国文学史开始的,从文学史著作中对楚辞略有提及到真正开始翻译《离骚》及其他楚辞作品,屈原和《楚辞》才逐渐进入到欧美学者的视野中,但到目前为止,欧美国家已有的译本中绝大多数是选译本,译者仅选择性翻译了《楚辞》中的部分篇章,如《离骚》《九歌》等,众多译本中《楚辞》的全译本可谓是凤毛麟角,学界推崇的权威全译本是1959年霍克斯(David Hawkes,1923—2009)在牛津大学出版的《楚辞》英译本。缺乏整体性的翻译使得大多欧美学者对《楚辞》的认知和研究受到了限制,他们似乎把《楚辞》看作是屈原的专利,研究大多是围绕屈原及其作品进行的。西方汉学家(东方学者)是关注并研究《楚辞》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出于个人对中国文学或对楚辞的兴趣爱好而从事相关译介活动,也有少数像林文庆、柳无忌这样的海外华裔加入到《楚辞》外译的行列中,大多数译者本身也是研究者,译者对《楚辞》的理解能力和译介目的,译者的翻译水平与翻译方法的选择,这些都对《楚辞》译本在异语文化语境中的传播和接受有着不言而喻的影响,郑友阶(2014)就有观点指出,有什么样的楚辞翻译就会直接影响到楚辞研究成果。所以总览他们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西方楚辞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而对《楚辞》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研究。相较于西方国家的《楚辞》译介情况,东亚一些国家的《楚辞》研究凭借地理位置和语言文化的优势,已形成了不断深入且更为系统的楚辞学研究态势。

其次,从《楚辞》被译介到各国的时间来看,西方国家晚于东亚国家。目前学界认为楚辞西传的时间始于19世纪上半叶,具有开创意义的译本是1851年奥地利的菲茨梅尔博士(August Pfizmaier,1808—1887)的德译本《离骚和九歌》,这是国外学者对《楚辞》的首次较完整的翻译。1874年英国汉学家道格斯(Robert Kennaway Douglas,1838—1913)发表《评德理文侯爵的〈离骚〉》一文,这是《离骚》在国外首次被公开介绍,后经考证认为道格斯译述的《渔父》是英语世界的第一个楚辞译本1,从此《楚辞》便逐渐开始向西译传欧洲的历史。在日本、韩国等这些东亚国家,《楚辞》传入的时间要早很多,日韩等国旧有使用汉字的基础,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为当时《楚辞》的传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者张思齐(2016)在研究中指出大概在日本圣德太子(公元574年—公元622年)之前楚辞就已传播到日本了。在圣德太子制定的“宪法十七条”中多处化用了《文选》中的内容,很多语段涉及到《楚辞》中的词句,而在《文选》中收录了多篇屈原的楚辞作品,由此可以说明《楚辞》在日本传播较早并被当地学者所接受;《楚辞》传入朝鲜半岛的具体时间虽无典籍记载,据周建忠(2014)研究,且学界公认的是在韩国的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公元668年)就已传入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等国,这要比《楚辞》向西传入欧美国家大致早了一千多年,为《楚辞》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因而也使得东亚楚辞学比欧美楚辞学有着更为深厚的文献研究基础。

再从传播接受的效果来看,东亚国家《楚辞》的受容情况较欧美国家更为乐观。大概在中国的隋唐之际,楚辞就已经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当时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再加上翻刻业的蓬勃发展,大量出现的《楚辞》翻刻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楚辞》在当地的流播,当时的日韩文人经常阅读《楚辞》并创作拟骚体诗话作品,形成了浓郁的习读品评楚辞的学术氛围。日韩等国的历史上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楚辞》学家,他们对《楚辞》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研究,直至今天《楚辞》研究在日韩等国仍在继续深入并不断拓展,如青木正儿、藤野岩友、赤冢忠等日本学者,如金时习、李瀷、申维翰等朝韩学者,他们都在《楚辞》研究与传播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直至当代屈原与楚辞学术研讨会上仍有众多韩国楚辞学者参与讨论并分享相关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领域涉及楚辞学的各个方面,如作家生平、作品解读及词句辩证、楚辞品评等方面,稳固的学术研究传统给日韩文人广泛接受、传播并发展《楚辞》提供了沃土,这对日韩本土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遥远的西方,《楚辞》的传播相对来说较为迟缓且接受度低,其主要的传播重镇在英美国家,自19世纪以来,欧美许多国家在大学里开设了“汉学”相关的课程和专业,但是以《楚辞》译介和传播为学术方向的学者少之又少,这使得《楚辞》的传播对象过于精英化和专业化,《楚辞》在当地普通读者之中的受众较少,再加上楚辞自身的艰涩难懂的语言特点以及译本不甚全面的现状,致使楚辞在欧美等国的流通十分艰难,传播效果甚微。

二、海外《楚辞》传播面临的问题

海外《楚辞》研究与传播多依靠学者的个人学术活动来实现,未形成专业的有影响力的集体研究,整体而言《楚辞》研究接班人缺乏,难以形成连续的传承研究。海外译介《楚辞》的译者大多也是《楚辞》研究者,译者对《楚辞》理解的偏颇以及选取的译介方法不甚合理,在学界又缺少公认的精确译本,这都使得海外国家的读者难以掌握《楚辞》全貌,对于《楚辞》的认知和理解存在片面化的问题。

1.传播者数量少,热爱《楚辞》并进行相关研究和传播的汉学家或者跨文化学者较为稀缺,使得海外《楚辞》传播面临断层危机。汉学家是海外研究与传播《楚辞》的主力军,他们自身的中国古代文学功底直接影响着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汉学家所涉猎的研究范围往往十分广泛但又难以对某一方面进行精深研究,学者的个人兴趣致使楚辞研究尚为个人行为不成系统,而且缺乏一定的学术继承,这也使得海外《楚辞》学术研究难以以点带面形成整体性研究,这一情况也使得《楚辞》的传播拘泥在局部范围内,大多以副业形式在少数精英群体内进行。

2.传播受众较小,普通读者群体难以真正地了解《楚辞》。接受和传播《楚辞》的大多是在大学里学习过相关课程知识的学生和少数汉学爱好者,他们有一定的中国文学和文化基础,而对海外普通读者而言,面对晦涩难懂的《楚辞》,即便他们有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但却只能敬而远之2。传播渠道过于贫乏也是《楚辞》海外传播的限制性因素之一,海外读者了解楚辞基本靠报刊等传统媒体进行,而报刊类传播慢、承载内容有限也使得海外《楚辞》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这在新媒体和自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不失为一大遗憾。

三、海外《楚辞》传播可行性策略

1.培养传播人才,优化传播内容。应对传播者稀缺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双通”专门人才,为海外《楚辞》传播注入新鲜血液和生命活力。海外各国进行《楚辞》传播,不能单纯依靠国外汉学家的力量,积极培养并鼓励国内精通楚辞和英语的学者承担起海外《楚辞》传播的重任。也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精通《楚辞》的文化学者与国外汉学家强强联合,编写并出版通俗易懂的《楚辞》英文读物,面向海外大众发行,拓宽《楚辞》受众群体,帮助海外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楚辞》。

2.借助网络媒体,创新传播渠道。中华文化走出去并不是推行文化专权,强势文化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外来文化在本土的传播,不利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可以尝试缩小与海外的文化差异,从意识层面寻找契合点,进行纯文学与文化的双向沟通。尝试创新艺术形式,拓宽传播渠道,创作与《楚辞》相关的绘画、音乐、影视剧等在海外推广发行,改变单纯依靠文本传播的局面,进一步助力海外《楚辞》传播,提升海外读者对《楚辞》的兴趣,增加接受者的数量。借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发挥新媒体在传播中的应用,由专业学者制作《楚辞》研读、鉴赏、品评等节目,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在海外播放,帮助海外热爱楚辞的读者理解文本,鼓励汉学家培养接班人,形成海外《楚辞》与国内《楚辞》研究的双向传播、互助互补,共同推动《楚辞》经典的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楚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珍贵遗产,积极地向海外推介《楚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经典,增进国际文化交流。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学术界更应保持文化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心态,以开放共享的胸怀放眼世界,欢迎并鼓励海内外学者对《楚辞》进行广泛研究。海外传播离不开国内外学者和译者的共同努力,希望在不久之将来,《楚辞》能为更多人所熟知。

注释:

1.魏家海.《楚辞》英译及其研究评述[J].民族翻译,2014(1):89.

2.郭晓春.英语世界的楚辞传播:现状、困境与出路[J].云梦学刊,2015,3(2):32.

猜你喜欢
译介楚辞译本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楚辞英译研究》评介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楚辞》中“饮食”类动词语义场分布浅析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