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弘扬国萃以应对西方文化侵略的重要性
——以中国画为例

2020-07-12 08:55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401331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国画民族传统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401331 )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及话语权也不断上升,中国的崛起无形之中给予了美国压力。在中国的发展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势头后,美国选择将中国纳入自己建立的体系中,试图通过现已建立的经济秩序逐步的改变中国,不断腐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同中国斗争,使其不战而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中国传统的文化将美国的意图阐释的十分明了,美国这些手段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文化渗透致使中国和平演变,如苏联般内部瓦解。文化自信理应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所拥有价值的肯定和践行,同时对文化中蕴含的生命力饱含信心。当下,国民应清晰明了地认识,在全球化时代,要坚决地维护一个国家的主权。不仅需要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支持,而且还得有政治、文化和道义的维护。所以,在应对西方国家发起的文化侵略战,最根本的就是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让其各种阴谋诡计都归于徒劳。而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必须要承担起这样的时代使命。

一、“国萃”孕育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精神上的力量,是发自内心地表达了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前途的坚信。习近平指出:“相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能够永续传承的基本条件,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瀚如烟,博大精深,比如:国画、书法、戏剧、武术等等,数不胜数,学习和传承国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极大的助力。也能更好的预防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新时代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文化自信之源。鸦片战争以来,经历了几场战争,中国人不仅输掉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也输掉了对于自己文化的烙守,输掉了民族的自信心。2在全球化激荡的背景下,文化间的碰撞越演越烈,西方文化的霸权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日趋严峻,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自觉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二、西方文化侵略战的形式

现代化战争形式已经专向高精尖的信息化作战,战场内外只有程度不同,性质却大都相似,西方文化的侵略,并不似炮弹满天飞,硝烟浓刺鼻的战场,更多的是悄无声息的渗透,于不知不觉中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致使其意识形态的转变而在其内部发生颜色革命。

(一)影视英雄文化

当下的西方的“大片”已侵染全球,占领全球一半左右的市场。而正是这些被受当下年轻人推崇的影视,在其故事情节中无一不在透露一个信息:美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英雄,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只有他才能拯救整个世界。而正是这些观念的影响下,连美国自己都觉得自己是超级英雄,也不断打着以维护世界和平的幌子,穿上世界警察的外衣,干预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事务。而这些行为无不体现出其奉行的强权政治。

(二)网络舆论文化

美国具备强大的和完善的互联网体系,这样高度发达和健全的网络,不仅使得其可以更加便利和快捷的获取国际信息,也为美国干预他国的内政制造舆论导向有着完善的渠道和手段。无论是新疆、西藏还是香港的各种事件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而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舆论,其成功的使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成为引发各种暴动的参与分子。极其片面的就我国的一些事例进行报道和渲染,意图加深加重该事件的恶化程度。而美国最擅长的便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到达自己的目的。并且通过舆论的引导,散发“中国威胁论”。让其他的国家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一种畏惧心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的发展制造更多的“麻烦”。国家形象是一种软实力,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中国威胁论”是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式和冷战思维的延续,极大地扭曲了中国国家形象,其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维护其霸权地位和强权政治而抛出的妖魔化中国的工具。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仍旧会面对许多诸如“修昔底德陷阱”一样的舆论,“和平崛起”将打破“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式,消解中国威胁论,树立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3

(三)生活方式、教育文化

当下,西方的肯德基、麦当劳等各式各样的西方餐厅在全国各地纷纷落脚,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特性,而在此特性下,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而在这种快餐文化的侵袭下,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的生活习惯,他们用惯了刀叉和手抓,而就是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中,他们慢慢认同美国文化引领着世界潮流。

在教育上,中国的留学潮越演越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都不乏看到相关的报道和新闻,当下许多教育从业主认为不要让孩子在较小的年龄到国外留学,一是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够,其次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稍有不慎,或许孩子就会偏离成长的轨迹,无法挽回。而更让人担心的思维的转变,中国人讲究家国情怀,而西方文化多以个体自立为本,两种不同的文化势必会产生冲突,使得其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中国人安土重迁,重视家庭、家族,但是,一个长期接受西方教育的中国青年可能会淡化这些传统观念甚至抵触。正是这些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的思想,让其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所有,并开始抵触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文化涵养,让他们放弃了在意识形态上的抵抗,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西方人”。

三、弘扬国画传承建立文化自信

钱穆先生认为:文化亦有“生命”,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是产一部民族的生命史。4经久不衰的民族必定有着生生不息的文化火种,而文化的复兴就是要让曾经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继续引领世界。一个古老的“文化中国”,面对世界展示出最符合中国特色的形象和气质。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递,而不是一些简单的样式流传,如果传承过程中缺乏文化基因的传承,就是一种腐朽的样式。作为中国民族艺术国粹的中国画,继承的也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其哲学思想是儒家思想、道学思想与佛家思想的集合体。5中国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保留文化精神内涵的前提下不断吐纳出新,为传统国粹不断注入鲜活的血液。

(一)国画传承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因。6当今,人们对于本国家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节日的认知和了解越来越浅薄,反而对西方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对西方的节日有更多的认同。人民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文化世代相传的基础,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通过对中国画的学习来了解中华文明,进一步的学习国画、掌握国画,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直至文化自信。

(二)国画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必然是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具有向心力,自愿成为民族整体的一员并为民族整体目标而努力,从而减少内部成员间冲突。而文化自信的建立必定会带给整个民族极高的文化认同,进而认同整个民族,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凝聚一个民族的力量,而规避外来文化的侵袭和分裂。

四、结语

乔晓光先生认为:一种文化的兴衰,取决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而当代,在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实行分化和西化。不断地通过其影视、服装、饮食、教育等各方面的文化输出侵占中国的文化空间,我们面临不仅仅是传承人的骤减,同时还有文化失根、异化、生存空间遭受挤压和破坏。当我们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时,并没有展现出我们文化传承中的抗争精神,而是一味的妥协和退让,西学东渐。面对西方文化侵略和渗透时,第一,要以辩证的眼光来判断,剔除西方用以侵略和渗透我国的文化,不能盲目排斥;第二,要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剔除具有政治色彩的西方文化,吸收有利于中华文化发展的部分进行学习;第三,要具有开扩的眼界和包容的心胸,扩大和深化各国间的人文交流合作。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合作,扩大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进而展示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通过文化的交流来宣传中华文化,展示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

注释:

1.张世明.文化自信与习近平国际演讲中的传统文化情怀[J].学理论,2018(07):22-24.

2.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云莲,李福建.“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48-53.

4.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9.

5.西沐.中国画当代艺术30年.[M].北京:中国书店,2009:205-207.

6.秦宣.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06):18-23.

猜你喜欢
国画民族传统
国画《鲦鱼》
国画《鲿》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国画欣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国画等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