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421005)
习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要留住城市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如何让千年石鼓开启新时代生态文明之门,唱文化自信之声,鸣石鼓千年之响,成就衡阳文化强市,湖南的文化强省,复兴中国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穷则修身,达则治国”是士子之初心和使命。“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治学,是修身治国的根基和源泉。于是书院就成了古代师生修身治学必不可少的文化道场和精神家园,亦是今天我们品读衡阳千年石鼓书院文化目的所在:践行“修身治国”,提升文化自信,复兴中华梦。
古代书院的三大功能就是讲学、藏书和祭祀。古代书院以“道”为精神内涵的儒家文化,广泛体现在书院的建制、规制、学术、学规等方面,其具体外在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书院的外在物质硬件,如环境选址和建筑构建;二是书院内在精神文化软件,如学术研究,藏书著书,师徒声誉等人文精神。
化繁为简,方寸之间。品读内容:赏景、读史、悟道。品读方法:五官体验模式,全方位品读。眼观美景;耳听典故;手触建筑;口品诗赋;心悟精神。身临其境,深度游园,五官感受“修名千佛上”,悟道书院“至味五经中”。
以衡阳石鼓书院为背景,打造的石鼓文化主题广场,“一山,二水,三绝,七贤,八景”构建了石鼓书院得天独厚的物质硬件,成就了石鼓书院千年之后的辉煌,彰显衡阳石鼓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新态势,书院园林唯美意境。体现在石鼓书院的地理选址、风水环境、建筑与人文景观。
1.一山二水:尽显衡阳风水宝地
石鼓山,作为衡阳古代南北水陆交通要塞,文人骚客必游之地,是衡阳当之无愧的风水宝地,自衡州建城便有。自唐代以来,石鼓作为“东南第一胜地”,以山水为底色,以文化为蓝本,历代儒生政客、修行道士、文人墨客均聚集此处,谈经论道,赏景作诗,留下千古之绝唱,使石鼓弦歌不绝。
2.石鼓三绝:彰显石鼓精神
石鼓书院修复增建的园林景观小品,让石鼓书院文化“活”起来。
(1)石鼓——爱国之情
石鼓敲不响,是关于石鼓的神话传说:卢纶推石鼓下河,仙姑用石鼓斗法治恶龙;历史故事之石鼓鸣响,战事不断,古之衡州为兵家必争之地久已。以鼓为鉴,警钟长鸣,保家卫国,匡扶正义。1944年,历经48天“感天动地泣鬼神”的衡阳抗日保卫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虽败犹荣,打出了衡阳人“湘军”底气,彰显石鼓书院以李沛公为代表的志士爱国之节操。今日立于山门的大石鼓是新中国建立之后,1968年建立石鼓公园所铸,如今成了石鼓书院的标志。石鼓不仅是书院的标志,更是衡阳人的精神之鼓。
(2)禹王碑——利民之举
石碑读不懂,禹王碑上所刻的文字,号称蝌蚪文,大意是描述大禹治水之艰辛,歌颂大禹精神之崇高。此石碑为复制碑,而原石碑早已弥失在历史硝烟之中。如今,中国碑亭廊坊建筑艺术之精美,“大禹治水”精神之高远,碑亭石鼓蝌蚪文字寓意之深邃,均刻立于衡州大地,得以传承与弘扬。
(3)石书——治学之道
石书翻不动,暨石鼓书院主题文化广场,新增园林景观之一,大型石书上立足于石鼓书院文化广场之入口,篆刻着朱熹的《石鼓书院记》,彰显石鼓书院曾经的辉煌与荣光。朱子对石鼓书院“将以俟四方志士于学而不屑与课试之业者居之”治学之道示以肯定。也体现了书院有别于官学“不以名利为目的,潜心治学”之宗旨。
3.石鼓七贤:做人处事为学之标杆
石鼓千年,才人辈出,正如《石鼓书院志序》所著:“文章如昌黎,则足以镇群哇而压辈嚣矣;道德如朱张,则足以继濂洛而溯洙泗矣。”石鼓“七贤”凭“学高、身正”,达则兼顾天下为国为民行善意之举,穷则独善其身立说著书立育人之德,成为石鼓书院名扬洙泗,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精英典范。辉煌石鼓书院之文化,传承湖湘之精神,孕育湘军之底色,崛起中华之自信。
时隔千年,斯人已去,但是古代先贤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内涵,如今化作石鼓书院广场中心的“七贤”铜像——其顶天立地之形象立于石鼓山水之间,其浩然正气之精神铭记于世人之心扉,是衡阳的城市记忆和石鼓书院文化精神内涵所在。
4.石鼓八景:石鼓江山锦绣之精粹
“石鼓八景”是千年书院历代传承的民间神话与传说,是古今衡阳民间文化极具地方特色的宝贵资料,亦是书院文化自信的智慧与结晶。值得我们探讨与挖掘,传承与弘扬,拓展与创新,赋予其更多的新时代意义。
今石鼓书院书舍“千年学府,石鼓胜迹”展厅之“石鼓八景”,一作:“东岩晓日、西谿夜蟾、合江凝碧、绿阁熏风、窊樽残雪、钓台渔歌、江阁书声”。二作:“咿唔(伊喔)书声、春风沂水、栈道孤藤、西蹊蚭壁、漥尊藏雪、曲水流觞、朱陵后洞”。
如今,矗立千年的山门,提倡尊师重道,祭祀儒家先贤孔子的铜像,祭祀曾督三军于石鼓山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武侯祠,感怀一门忠烈,为国全家捐躯的李芾公忠节祠,咫尺方寸的道家仙洞——朱凌后洞,摩崖石刻上的“东岩”、“西溪”,蒸湘汇合凝碧奇观美景,绿净阁熏风远眺来雁塔,钓台的渔歌与轻舟相和踏歌声,沿江的碑林石刻和栈道古藤,大观楼的讲堂,合江亭的雅集,书舍的明窗烛几,藏书阁嚷嚷读书声,一个个“石鼓新景”都在复兴的石鼓书院主题文化广场上得以重现复活,在新时代焕发园林景观新功能。
衡阳自古为湖南的湘中重镇,山高水长(南岳衡山,蒸水、湘水、湘水)是中国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士大夫精神之道场,造纸术发明者蔡伦之出生地,濂溪之故里,船山之家乡,曾国藩,彭玉麟率湘军统水师之基地,“就义诗”革命先烈夏明翰,新中国十大元帅罗荣桓之籍贯地。石鼓书院是衡阳的风水宝地——矗立于两江锁扣,是衡阳城市文化的记忆和历史名片;湖湘文化发祥地和精神家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至今已延承1200年有余,而弦歌不绝。
1.萌芽与延承:筚路蓝缕
始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秀才李宽因昌黎一首诗慕名而来,结庐读书,衡州刺史吕温“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开启石鼓书院千年大幕。
2.鼎盛与式微:弦歌雅殇
至宋至道年间,李氏后裔李士真复建之。宋景祐年间,集贤校理刘沆,以书院上请,始赐匾额与学田,朱熹撰写《石鼓书院记》,张轼亲临讲学,手书《武侯庙记》,石鼓与睢阳、岳麓、白鹿洞并称宋四大书院。至元代,黄清老在《石鼓学田记》云:“盖东南第一之胜地也。”至明代,湛若水、王守仁,邹守义等大儒讲学石鼓,蔡汝楠任衡州知府,尊师兴教,培养贤才,为石鼓书院制定学规:“学文,敦行,辨志、慎习、笃伦常、识仁体。”石鼓“六俊”皆出其门,并以作诗咏之“衡俊联翩六子来”,一时传为佳话,也让石鼓书院再度名声鹤立。
直至清末改制,因疏于发展,缺少名师,忽略革新,书院名气式微,隐没于后起之秀船山书院,式微衰退。1944年毁于日军炮火轰炸,千年书院损毁殆尽,为衡阳石鼓之殇。
3.错失与复兴:砥砺前行
新中国建立之后,石鼓书院两次错失复兴良机。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亲临衡阳,衡阳市政府因经济困难,只是在石鼓书院旧址上简单建石鼓公园,首次错失书院复兴良机。1998年,中国邮政部发行中国古代四大书院邮票,来人考察,终因只见公园不见书院,以其他书院代之,第二次错失良机。
2006年,衡阳市重修石鼓书院,让石鼓书院雄姿再现,开启书院的新时代。以“石鼓山为载体,蒸湘水为源泉,书院建筑为符号,人文景观为精神,绿植为毛发,千年银杏为讲台,楹联碑刻雕塑为话语”,石鼓书院似一座蓄势待发的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航母,以一种特有的文化态势千年镇守这“湖湘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雁城衡阳。
在政治、经济、知识趋于全球化的今天,研究和创造出多元化民族特色,保护、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经典,领悟古代书院修身治学兼顾天下之道,是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典范,是提升本民族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所需,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时代所必备。石鼓书院的精神内涵就是“修身治学兼顾天下”立德、立功、立命之道。
1.修身,即是立德
立德强调修养身心。如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以致远。”通过祭祀礼仪,树立楷模,弘扬尊君爱国,尊师重道,敬天畏地,蒙学拜师等,达到立德忠孝廉义之标准。石鼓书院祭祀也是源远流长,是历代师生学者士儒所追崇的时代楷模,如今所立主要为“武侯祠”“李公忠节祠”、石鼓七贤,均为历代石鼓书院立德修身之典范。
2.治学,即是立功
立功强调学有所长。那如何才能让师生在古代书院中达到治学立功呢?治学立功离不开圣贤。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荣称“万世师表”,得后人敬仰。石鼓书院之所以兴盛千年有余,是因为历代山长学者不拘一格降人才。治学立功离不开经典书籍。藏书楼是古代学子治学之圣地,藏书、校书、刊书是一个书院的重要标志之一。历代书院的藏书和山长,就是学子励志考选书院的重要两大因素。治学立功离不开教学之道。师生教学相长,老师善于讲学传道答疑、教书立德育人、校书著书立说;学生擅长咏经研读,思考质疑,书写传承。读书是治学之根本,通过读书求道、传道、悟道,达到“知行合一”,是立功必经历程,需要有“坐冷板凳”的刻苦专研之心性。
3.兼顾天下,即是立命
立命强调责任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忧国之情;李沛“青天仰面哭断肠,全家殉国忠义长”的爱国之举;石鼓七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兴国之心。无不体现了石鼓志士的甘于奉献,勇于责任,立志兴国的家国情怀。
石鼓江山锦绣华——远眺石鼓之山,近观蒸湘之水,耳闻绿净阁之清风,心思草桥之明月,手触朱陵仙洞之石刻,游人通过“五官”全景体验”千年书院的雄姿芳华,在观景、读史、悟道中深度品读石鼓书院文化内涵,即做人,做事,做学问之精髓。石鼓书院作为城市的记忆和名片,令后人立于其间,思于其中,受益终生,对衡阳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强市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