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550025)
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等现象带来的一系列的养老问题都已经慢慢浮现。为解决我国数量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养老问题,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以“立足社区、面向老人、专项服务”为特点,把社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服务对象,重点是高龄、空巢、独居且生活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社区养老应用而生,而日间照料中心是社区养老的关键。日间照料中心运行至今,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许多优质的文化服务,但也存在文化服务与服务对象文化需求不对接、文化服务内容单一、文化服务形式固化等问题。因而,探析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供给的实践路径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市政府的重视下,G市各区(县/市)日间照料中心地理位置和环境整体较为优越,建筑面积为800平方米-1300平方米不等。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政府出资、富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社区筹资或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其主要提供心理疏导、文娱健身、电子阅览、棋牌、康复保健等文化服务。在组建方式上,主要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建设运营。其执行标准涵盖了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基本规范和要求、老年人能力评估、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等方面。其服务流程和内容由社区主任同工作人员根据政府相关工作部署协商进行规划,除了中心自己制定的服务内容以外,还动员社区内的老年人积极参与协商,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同时也借鉴其他先进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经验进行学习。
1.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文化服务基础建设现状
G市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文化服务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类:政府创办模式、非营利性机构创办模式、营利性机构创办模式。在实际的建设和运作中,大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更多是上述三种模式之间的组合。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下,政府与营利性机构的合作或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的共同建设。总体来说,日间照料中心建筑面积大致为为800㎡~1300㎡,建筑面积大的中心能为后期养老文化服务供给提供足够空间,但配有室外场地的中心不多。实地考察发现,更多老年人倾向于在室外享受文化服务。另一影响养老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因素便是资金来源,资金来源集中于政府资金支持,长期的支持为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2.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文化服务运营管理现状
G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文化服务运营模式主要为三种。一是在由政府出资建成后由非营利性、公益性社会组织承接运营。虽然大部分文化服务项目免费,但部分项目根据老人实际情况采取低偿、有偿相结合的会员制为老人提供服务;二是采用集中日间照料和分散个人照顾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文化服务项目;三是经政府投资改建后由私人企业自主投资运营,大部分资金来源为收费性服务项目,运营管理方式自由、多样、灵活。日间照料中心的整体发展由政府主导,社区配合执行政府相关政策,聘用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中心的运营发展。中心虽然制定并上墙了许多管理制度,但工作人员相关制度却不完善,缺乏对工作人员具体的工资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
3.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文化服务供给现状
G市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文化服务主要包括个性化服务、主体活动系列,服务内容具体包括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体娱乐这三个方面,以满足老年人社交、强身健体、倾诉、娱乐等文化需求。医疗保健服务主要包括定期为老人开办养生课堂、提供用药知识等;精神慰藉服务主要包括聊天、与志愿者互动、配备心理咨询师等;文体娱乐服务主要包括观影、传统节日活动、电子产品学习等。总体来说,医疗保健和文体娱乐方面都能为老年人提供丰富、较为全面的服务内容,但在精神慰藉方面缺失。在G市日间照料中心的实际运行中,使用床位的多为半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整体上床位使用率不高。依据政策指标配置的床位数已经远远超过实际使用数量,大多数床位成为摆设。
一是配套资金不足。政府投入在社区发展、养老事业建设上的资金占比相对较少,社区开展养老服务发展就需自筹资金。对政府的资金获取依赖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政府往往有心而无力支持建设之后的运行。而大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缺乏动力机制去寻找新的资金链,因为往往停留于建设和简单的运行,无力开发新的文化服务内容。二是基础建设设施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服务未全面覆盖。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压力较大,很难将有限资金辐射到各个文化服务内容上,床位出现闲置或不足的尴尬境地。
一是养老文化服务供给缺位。G市日间照料中心在精神关怀服务、高质量医疗护理服务、健身器材设备方面仍存在不足,未能提供契合老年人真实文化需求的服务。二是养老文化服务供给错位服务于老年人。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并未区分不同服务对象,对半自理和完善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都提供同样的文化服务,忽略不同服务对象的意愿,也浪费了紧缺的床位、专业医护人员等资源。三是养老文化服务人员专业化不足。服务人员往往为临聘人员,专业性有待考量。仅有少数大规模养老服务机构在入职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在后期跟进需求组织外出培训,多数养老机构并未开展相应培训。
为了保障日间照料中心持续发展,日照中心必须多渠道发掘资金来源。比如依托社区,开展社区慈善捐赠、争取政府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爱心企业长期资金支持等多个渠道引入资金。对于采用“民建民营”的日间照料中心,政府应降低门槛,放宽准入标准,解决日间照料中心“办证难”问题。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遵循科学原则,充分考虑被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设选址、基础设施配套、文化服务内容要“本土化”落实,以实用为基础充分考虑社区内被服务老人的实际情况。此外,建设专业化服务供给主体队伍才能保障文化服务供给质量。社区要从招聘、培训、考核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培训制度。
一是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精准定位服务对象,提供针对性服务项目。实现专人专治,提供符合老人需求的服务,充分盘活现有资源。二是基于大数据创新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形式。可借助大数据实现智慧养老,建立一个信息数据库,可以即时存储、查询、共享社区老年人的个性化信息,帮助社区设计、开展特色文化服务,提高服务供给效率。三是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运营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参与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供给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