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发展对复合型法律人才需求迫切,外语院校在培养该类人才中实力突出。但如何使学生将不同专业做到有机复合,从知识、能力、心理等多方面做好就业准备避免就业尴尬,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外国语大学近几年“外语+法律”复合型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就业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就业层面从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等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就业质量,使其能够真正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国家发展。
【關键词】复合型人才;外语;法律;就业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家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其中,复合型法律人才尤其是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加强并拓展涉外法律服务、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重视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并逐步探索更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有一批复合型法律人才走入社会,走向世界各地,服务在各行各业,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就业形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同时,复合型法律人才也存在其自身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就业尴尬的问题。高校还需要在就业工作的落实中对该类同学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笔者在下文中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法律”复合型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为例进行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一、“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定位
提到“复合型法律人才”,比较常见的有“经济+法律”、“理科/工科+法律”以及“外语+法律”等。其中,“外语+法律”占各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绝对多数。因为在国际、国内的大环境下,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求其具有优秀的外语能力。
目前,我国外语外贸类院校多已设有法学院,在“外语+法律”的人才培养中实力突出。但在“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定位问题上,还需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即“外语+法律”与“法律+外语”这两类复合型人才之间的区分。
“外语+法律”还是“法律+外语”对于学生来说,虽都是语言与法律的复合,但侧重点不同。以我校为例,外语与法律专业复合的学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法律专业与英语专业复合。该类学生主要为我校法学院学生,由法学院对其进行日常管理。按照法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法学院本科生毕业时一般都能取得法学和英语文学双学位。法学院对研究生英语水平无强制性要求,但我校法学院研究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好。我校法学院以“法律+英语”为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专业复合情况较为普遍,研究生专业复合程度更高。
外语专业与法律双学位复合。该类学生主要为我校非法学专业的本科生,由其所在的学院对其进行日常管理。这类学生的专业多为我校开设的通用语或非通用语,在完成本专业课业任务的同时,选修由法学院开设的法律双学位课程。
外语专业本科与法学硕士的复合。该类学生主要为我校法学院部分研究生,由法学院对其进行日常管理。这些学生在我校或其他学校取得外语专业本科学位后,通过跨专业保研或考研进入我校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学位,多以其本科所学语言的对象国法律为研究对象。
本文所讨论的“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主要指上述第二类和第三类学生。这两类学生都是在学习一门外语并拿到学位的基础上,再选择学习法律专业。但不同的是,第二类学生为本科生,法律为辅修双学位,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其日常管理也分属不同院系。第三类学生为法学院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一般可拿到法学硕士学位,其日常管理分属法学院。
二、“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校,“法律+英语”为法学院本科培养方案的内容,是我校法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但“外语+法律”的专业复合主要为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目前这类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综合分析近三年该类学生的就业数据,可以发现我校“外语+法律”专业复合型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在辅修法律双学位的学生中,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占比最多。当前,本科毕业后选择在国内继续读研或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该趋势也体现在我校辅修法律双学位的学生中。我校法律双学位每年招收近三十名学生,在该类同学中,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在本科毕业后把法律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专业继续攻读。其中,60%的学生会选择在我校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学位,40%的学生会选择报考其他综合类大学的法律专业。
第二,辅修法律双学位的学生中,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多依靠其语言专业就业。85%的学生最终依靠其自身的语言专业找到对口的语言岗位,而15%的学生本科毕业后找到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法律岗位,其中,英语、韩语、日语等语种目前在法律就业市场上需求较大。
第三,“外语+法律”复合型法学硕士就业竞争力最强,但面临就业尴尬问题,情况多样。目前这类学生以个例为主,最终就业去向多样,学生在硕士毕业后有选择继续以本科语言专业就业的,也有选择从事法律行业的。但其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其外语或法律专业中的任一项与本硕都是该专业的学生相比时,不具优势,实际求职中与岗位的适配度低。且学院往往容易忽略对研究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如何提升该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学院和学校从教学和管理多方面给予更多关注。
针对上述“外语+法律”复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存在的特点,结合对相关学生、老师、用人单位访谈的内容,可以从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将“外语+法律”复合专业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问题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时间精力有限,复合型人才成长之路充满挑战
语言属于人文科学,法律属于社会科学,两者知识体系不同,学生在学习该专业时的思维方式也会有不同。对于语言专业尤其是非通用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本科期间在学习一门新外语的基础上再选修法律课程,课业压力相对较大。繁重的课业压力也使得部分双学位的同学未能完成所有课程拿到双学位。
选择攻读法学硕士的学生,由于其本科专业不是法学,因此部分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会面临法学基础薄弱的问题,同时为了保持自身语言优势往往需要自行花时间复习所学语言。
市场往往不仅要求“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具有出色的外语水平和法学专业水平,还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在现有机制下学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达到社会对于“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依旧充满挑战。
(二)教学和管理资源有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
目前我校“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双学位为主,法学硕士为辅。这两类学生的法学课程都由法学院安排。实践中,由于教学资源有限,目前外语专业院系的课程体系中涉及到法律的部分极少,只有在国家概况课、写作课和翻译课等课程中会有涉及到法律相关的内容,但教学重点偏向语言应用,且语言专业课教师对法律专业内容的了解有限。
学生管理方面,由于双学位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平时的日常管理归属各院系,因此在学生活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环节上,学生有时不能及时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或者帮助。与法学院的学生相比,法律双学位学生所能参与的提高法律实践能力的学生活动也相对较少。
(三)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复合型人才应聘之路受阻
用人单位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增加是趋势,但招聘环节还是存在一些尴尬的情况。在招聘中,有涉外业务的公司或律所对“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最大。但对于大部分用人单位尤其是律师事务所来说,其需求的人才首先是一个“法律人”,同时要求其具有外语优势。外语中英语水平出色是基本,其次根据需要要求掌握一门非通用语。目前我校双学位培养出的“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更多的还是具有法律知识的“外语人”,与社会需求有差异,从而也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实际求职时出现与岗位适配度低的情况。
对于同时拿到外语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来说,其在应聘过程中也面临就业尴尬。以某金融央企为例,该企业涉外业务众多,对非通用语毕业生需求量大,且其工作内容需要大量法律知识。但该企业会在入职后对语言岗的员工进行业务方面的培训,因此在语言岗的招聘上企业对应聘者语言水平要求更高。而在法务岗的招聘上,企业对应聘者的法学素养和法律实践经历要求更高。该企业2018年秋季网申招聘系统规定应届生求职者每人可在招聘系统中同一“岗位类别”项下报2个志愿。但在该系统中,语言岗与法务岗分属不同岗位类别。对于上述本科为外语专业、研究生为法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其在网申填报阶段只可从语言或法务岗位中二选一,但本硕专业不一致的情况往往使其在网申中不占优势。
因此,求职者与招聘方之间尚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学生和学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市场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具体需求,而用人单位也需要更多了解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现状,以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资源的浪费,以及适合岗位需求的学生在应聘中失去进一步接受考验的机会。
三、“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就业现状应对对策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校的学生就业工作不再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而应该成为一项常年的系统性工作。高校还在探索更为成熟的“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而与之相关的学生成长及就业状况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引起学生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采取更具实效性的措施。
(一)整合院系资源,从教学和管理两方面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教学资源方面,目前法学院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开设了中英双语课程,下一步需要推进的是如何在语言专业院系尤其是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法律的部分,例如在外语阅读材料、写作及翻译训练和口语练习中,增加法律的题材。法学院所开设的双学位课程只能单向地向外语专业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但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外语+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在拥有出色语言水平的基础上,具备法律人的思辨能力,还需要打通院系的界限,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整合资源,在语言的教学中更多地融入法律的内容,甚至在未来探索将法律课堂植入语言院系教学体系的可能性。
在学生管理方面,目前法律双学位的学生分散在各院系,法学院主要对其进行教务方面的管理,各院系少有专门针对辅修双学位学生的指导。未来学校可通过整合院系资源,对法律双学位乃至其他辅修双学位的学生建立一套包括学业辅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在内的管理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加强对这类学生的管理与指导。
(二)前置职业规划,开展针对复合型人才的精细化就业指导
我校本科生在大二时可开始选修双学位,我校法学研究生的学制也为三年,因此不管是对于双学位的学生,还是跨专业读研的学生,毕业前用于成长为一名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时间基本为三年左右。为了避免上文提到的就业尴尬情况,学校可针对该类学生开展精细化的就业指导,将职业规划前置,让学生在选择专业复合之时就明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明确何为“本色”,何为“特色”,先有本色立足,尔后才有特色持续。从而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与实践中扎实“本色”,突出“特色”。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根据职业意向相应地积累相关社会实践和实习经验,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为求职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和心理准备。
(三)创新实践模式,重在提高复合型人才核心就业竞争力
法律的学习离不开法律检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法律写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的提升。针对“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时面临的法律实践能力欠缺的短板,校内可以由法学院牵头,以提高复合型法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举办主要面向法学院学生和双学位学生同时辐射全校范围的增强法律实践能力的活动。
我校法学院在這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活动有每年十二月以国家宪法日为契机的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季等活动。此外,法学院还有各类模拟法庭、模拟仲裁活动。建议未来一方面鼓励法律双学位学生更多参与到模拟法庭类比赛中,通过比赛等活动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实践模式,以多语种法律检索、法律翻译为着眼点开展相关项目或活动,全方位推进“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深化校企合作,着眼市场对复合型法律人才实际需求
与“法律+英语”这类市场普遍需求的人才不同的是,目前市场对“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结合招聘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应该就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用人需求加强交流,使用人单位了解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理念和做法,学校也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从而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调整。同时,高校和用人单位也可通过签署合作协议,以企业开放日、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单位中具体岗位对应聘者在复合专业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准备自己。建议未来可以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给予更多低年级学生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更好地把握如何在学习中将外语与法律进行有机复合,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华.论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为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08(4):44-47.
[2]张法连.新时代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外语教学,2018(3).
[3]陶斌智,陈丽平.西部地方院校“法律+非通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初探[J].梧州学院学报,2013(1):80-84.
[4]李立,许慧芳.关于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以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4(2).
作者简介:
张倩芸,1992年生,山东淄博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