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比甲汉服的接受性研究

2020-07-10 09:32潘琳娜陈佳王虹
青年生活 2020年18期
关键词:接受汉服

潘琳娜 陈佳 王虹

摘要:汉服经过多年的沉寂后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并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比甲作为的汉服的一种形式,也被广大的汉服爱好者接受。探究汉服被接受的缘由,主要是汉服爱好者的积极推广、国家对包括汉服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引导及青少年审美的多样化,由此“汉服热”现象席卷开来。而汉服爱好者们主要通过日常穿着、短视频宣传和举办“华服日”等方式将汉服文化传播开来,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们对汉服的关注。

关键词:汉服;比甲;接受

一、比甲汉服介绍

比甲是隶属于马甲类的一种服饰,从外观看其显著特点为无袖也无领,对襟式样,且两侧有开叉。与马甲相比,比甲显得要长得多,普遍的长度到臀部,更有甚者达到膝盖位置,据记载最长的比甲形制可达到离地不到一尺的程度。马甲的主要功能是保暖,优点是方便,比甲显然继承了这一点且发扬光大,它可以穿在外衣内,也可以穿在内衣外,不拘泥于作为内搭或者外衣,但更多是穿着于大袖衫、袄子外面,搭配着下裳,因此,比甲一旦同其他形制的汉服搭配起来,就更具有层次感了。但为了突出比甲的色彩效果,更多情况下上身所穿衫、袄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素色的[1]。

比甲是由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剌·察必设计并制作的一种服装[2]。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提到:“元世祖后察必弘吉剌氏,创制一衣,前有裳无袵,后长倍于前,亦无领无袖,缀以两袢,名曰‘比甲。”[3]比甲最初是皇帝的一种常服,在元朝并不多见[4]。元朝时期,比甲的形制是无袖也无领、对襟,比甲两侧开叉至膝下,衣服的后半部比前面长,两侧的开叉处各缀两个用线做的扣子。设计之初是为了皇帝骑射的方便,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保持胳膊的灵活运动[2]。

明朝初期,比甲在民间普及,转化为一般女性服饰。 外形较修长,对襟,圆领或直领,前后左右四开裾,长与衫、袄齐,领、袖笼、裾和摆处镶滚花边[4]。

明朝中期,穿着比甲才形成民众的风尚,且多数是由较年轻的女性穿着。在《西游记》就有记载:“(那妇人)穿一件织锦官绿紵丝袄,上罩着浅红比甲。”[5]比甲有单层也有双,明朝时期比甲衣料多用丝绸,也有用丝、棉交织的云布、丝布和焦布。图案一般采用写生花卉[1]。比甲的色彩搭配,平民多采用淡色,而皇家贵族才有资格使用艳色[6]。

比甲的长度随着发展呈现逐渐变长的趋势 。明末清初,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胡大姑》中记载:“视之,不甚修长;衣绛红,外袭雪花比甲[7]。”比甲款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前襟、领子和袖口样式更加多样化;长度逐渐增加,有长至臀或膝,有的长度甚至只离地面三寸。清朝时期比甲多用多色彩线绣出凤鸟牡丹、江崖海水、八宝蝴蝶等图案,袖笼、领缘出加饰镶滚刺绣[4]。

到了清朝中后期,除了家中老妇人怕冷穿着棉比甲外,穿着比甲的习气已经减弱[8]。

在中国服饰流行史上,比甲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服装。它上承隋唐时期的半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裲裆衫,下启后世的马甲。因此在中国服装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比甲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二、比甲漢服的接受原因

分析来看,比甲现如今被汉服同袍所喜爱并穿着的原因,主要有有以下几点:

第一,汉服文化爱好者的坚持推广。

汉服文化的复兴源于本世纪初,当时网友们以论坛和百度贴吧为阵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汉服文化运动。

早在2003年,王乐天成为第一个被报道穿着汉服上街的人,使得汉服文化复兴的局面为之一新。直到2004年汉服吧开通,少数汉服同袍得以在汉服吧进行交流,在此之前,只是一些爱好汉服的网友通过论坛交流,并在线下通过身着汉服祭祀民族英雄、举办礼仪活动等来吸引大众对于汉服文化的关注。

但在2010年之后,随着百度贴吧上汉服吧的开通,热爱汉服文化的网友开始将阵地扎根在汉服吧,汉服吧友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2011年到2019年,汉服吧的吧友平均以一年10万人的规模增长。截止到目前,汉服吧的关注人数达到近一百万。汉服吧是许许多多汉服文化继承者、传播者交流的平台之一,现已超过六十五万名会员。在汉服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层除巩固和维护原有阵地外,还积极对外开拓新的领域,主要有汉服百科,全球汉服信息查询系统的汉服地图,以及汉服春晚。首届汉服春晚于2011年2月3日发布,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到了今天已成为深受广大同袍(当代对同样穿着汉服的人的称呼。)喜爱的汉服活动。汉服春晚的成功举办吸引了越来越多同袍的目光,汉服吧关注人数也逐年增多。

这些汉服爱好者不仅仅在线上建立了一个个的小圈子,还在2013年成立了中国汉服文化推广协会。从2013年十月底开始,之后的每一年,浙江嘉兴的西塘古镇都会开展“西塘汉服文化周”(由中国台湾著名音乐人方文山发起的汉服文化活动。),旨在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礼仪文化。除此之外,选定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中国华服日”。相传,黄帝的诞辰就在上古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也是古代节日上巳。选定在每年的这一天当做“中国华服日”,就是告诫我们勿忘传统,宣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并且为纪念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穿汉服出游的行动,汉服同袍将每年的11也22日定为“汉服出行日”,在当天穿上汉服出行,其中不乏穿着比甲的。

正是由于这些汉服爱好者的坚持,以及持续不断的对汉服文化的推广,终于在今天量变引起质变,汉服终于有了走出小众圈子的趋势。比甲作为汉服的一种,同样也出现在大众视线中,让人体会到它与其他汉服不同的独到之处,随之被汉服同袍甚至普通大众接受。

第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引导。

近些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此,2017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就提到关于传统服饰的宣传和继承,内容指出:“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14]汉服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国家通过印发《意见》宣传包括汉服在内的传统文化,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又有2008年,蒋玉秋等三人出版了第一本反映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汉服运动以书面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2009年3月7日,许多同袍身着汉服,以游街的方式在英国街头宣传汉服。这是第一次海外报道的汉服宣传内容,让汉服在更广阔的天地上展现风采。2015年4月25日,中国汉服博物馆在青岛开馆。汉服复兴越来越被国人所接受和认可。2017年6月13日,汉服亮相于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21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发扬传统文化 “丝路华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示项目亮相丝博会[15]。

显然,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也是中华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展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的服饰工艺和美学,自然成为被弘扬的对象之一。特别是近些年来,各地政府都有支持举办各种各样汉服文化节和汉服文化周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汉服文化逐渐走出小众圈子,逐步成为一种潮流。

第三,青少年审美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趋势的一再变幻,青少年一代审美趋于多样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年轻人更多的关注港台的时尚潮流,年轻人喜欢的是港台风,学习、模仿“四大天王”的穿着打扮。而到了2000年左右,国内日韩风盛行,青年们以日韩宽松、黑白分明的服饰为风尚,并称其为“酷”。然而随着综合国力的强大,青少年对本国文化有了自信力,逐渐试图从本国传统服饰中把握美。

直到现在,热衷汉服文化的人群仍是以大学生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年轻的白领。根据天猫官方微博于2019年4月11日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指出,2018年购买汉服的各年龄层次中,95后占比48%,95后是当代青少年,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较高,也是汉服接受与传播的主力军。可以看到,这波汉服文化的流行风潮是完全由年轻人带动起来的。从港台风到哈韩日,再到关注包括民族服饰在内的传统文化,体现了青年一代审美观的显著变化。

现代汉服商家不但追求正确做好形制,继承传统比甲汉服的芳华之美,而且紧跟时代潮流,将比甲做的清新大方、日常可爱,便于与日常服装搭配,因此越来越受青少年所喜爱。

三、比甲汉服的多元接受途径

近年来,随着“汉服热”的出现,汉服越来越受人们欢迎,接受途径也愈发多元化,主要有现代汉服服饰的实物传播、网络传播、活动宣传等,这些途径是相辅相成的。而比甲汉服作为汉服分支中独特的部分,也是通过这些途径被接受的。

首先,现代汉服服饰的实物传播是人们接受的途径之一。根据微博汉服资讯博主的《2019汉服同袍问卷调查报告之综述篇》,我们可以得见,在购买汉服的因素选项上,“衣服漂亮”位居第二名,占比28.87%,精美的汉服有助于引起人们的兴趣,有助于传播和接受;在穿着时间场所选项上,60.19%的人选择在“日常生活中”穿着,这对于汉服的推广和日常化有莫大帮助。

其次,网络的广泛传播也是人们接受比甲汉服等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以短视频平台的兴盛为代表。短视频具有时长短、参与性强、趣味化的特点,符合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大量的粉丝。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8年12月为止,短视频用户数量有6.48亿之多,用户使用率达78.2%,数量十分庞大。以抖音为例,截至2020年4月10日,“汉服”话题已有111.2万个视频,306.2亿次播放;知名汉服商家汉尚华莲的抖音粉丝量高达252.9万,获赞数高达2796.8万。“比甲”的话题已有316万的点击量。人们通过观看短视频的娱乐休闲方式接触到汉服,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汉服;而汉服爱好者又通过制作汉服相关的短视频,促进汉服进一步被传播、接受,比甲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这与网络电商平台的发展密切相关,汉服商家根据壁画、出土文物和古籍里有关汉服的记载制作汉服,并通过网商平台销售的方式,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渠道,让对汉服有兴趣的人能接触到汉服,将比甲汉服等形制的汉服传播到人们当中去,尤其为青少年群体中。根据天猫《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显示,2018年购买汉服人数同比增长92%,这从侧面显示出青少年对汉服的接受是通过网络购买汉服的方式。

除此之外,活动宣传也是人们接受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汉服节日的举办。2018年,西安大明宫遗址紫宸殿举行了第一届“中国华服日”。该活动是由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等三方共同举办的,并由多个平台进行直播。仅仅开播两个小时,各平台累计观看的人数超过了1867万。不但如此,共青团中央根据此次的“中国华服日”活动,在微博发起的“中国华服日”话题也引发了超过1.2亿人次的浏览。此外,主办方还号召全国青少年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鼓励他们穿着传统服饰走上街头、走进网络、走进生活。[16]此次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媒体纷纷报道,汉服又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范围。还有“西塘文化节”,将诗意古镇与传统服饰文化相结合,给予人们视觉盛宴,让大众想要去接受汉服、愿意去接受汉服。

比甲汉服的接受途径也是多元的,途径与途径间也是相辅相成的。有了比甲汉服的实物才能让其在网络空间被广泛接受,才能在通过节日的方式在生活中被不断接受。此外还有其他接受的途径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去发现,汉服的推广之路任重道远。

四、总结

比甲汉服虽仅为汉服的形式之一,但通过对它的接受研究,我们同样能够延伸至其他形制的汉服的发展、接受研究当中去。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之一,它的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仅仅对它的发展、形制进行研究还是有所不足的,今后还需要我们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发现。

参考文献:

[1]戴仕熊.服饰文化沙龙[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169-170.

[2]宋清玉.中国历史全知道[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4:325.

[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366.

[4]廖军,许星.中国设计全集第5卷服饰类编衣裳篇[M].商务印书馆.海天出版社,2012:140.

[5]曾上炎.西游记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7.

[6]鱼丽.最美中国丛书:最美的服饰[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04-106.

[7]蒲松龄.聊斋志异.释义+解词+拼音.无障碍阅读.精装版[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7:238.

[8]王志艳主编.服饰[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09:148-149.

[9]宋清玉.中國历史全知道[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4.11:325.

[10]陆澹安编著(原中华上编版).小说词语汇释[M]:中华书局,1964:115.

[11]竺小恩.从《金瓶梅》看晚明女子服饰风尚[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46.

[12]周雨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现状与现代化发展建议[J].西部皮革,2019(04).

[13]王睿,陈雨晴,付冠铭.新时代下汉服文化的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9(12).

[14]韩昊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国务院.2017.01.25.

[15]发扬传统文化“丝路华服”非遗艺术展示项目亮相丝博会[Z].腾讯新闻,2017(06).

[16]孙海华.中国华服日活动西安举办[EB/OL].中青在线.2018.4.20.

猜你喜欢
接受汉服
Viral Revival
留学生创办汉服社让外国人爱上汉服
同袍异路
上台说汉服
大学生接受小说文本的实用倾向及应对策略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能“接受”加班这件事?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