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思想政治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也在持续的提升当中,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成为了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近年来社会的主流热门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渗透
引言
中国进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需要一流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成为高校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大学生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一个民族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这是筑牢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撑,更是青年学生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充分发挥道德和精神的力量,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匮乏
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发展,导致能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陈旧,形式不多。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许多西方文化在我国占有较大应用面,如西医、西方思想教育等。同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遗失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目前的传统文化现状是外强中干,文化传承出现断层,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传统文化随处可见。高校教育体制没有真正把传统文化纳入教育教学主导内容里来,以社团、选修课来传承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变成冷门兴趣爱好,没有达到大众化普及。
1.2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单一
当代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通过家庭教育的熏陶,还有一些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同学会通过自媒体、电视和参加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来学习,而不是系统而全面的学习。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但这些课都是选修课,老师讲得不系统,学生听得也不认真。这些课一般都采取论文作业的方式结课,而同学们则通过网上抄写来完成作业。很显然大多学生选择这门课主要是为了混学分而不是为了文化修养的提升。所以,文化课学习虽然是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但传统文化课程在一些高校中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参加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也是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些活动也是没有受到良好的重视,组织性和连贯性较差。
1.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不浓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运用,我们获得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在这个微时代,人们更加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快餐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忽视、被边缘化。以微信、微博、QQ等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网络当中的信息被有心人加工筛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主导了大学生的思想。而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信息越来越依赖,甚至有的同学一日不看就会出现精神空虚的严重现象。因此信息化社会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水平,也关系到他们能否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果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会取得十分可观的教学效果,传统文化中包含有极佳的思政教育资源,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来说主要就是需要调整课程体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三个方面同时入手构建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另外,教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从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人格修养教育等方面分别入手寻找质量过硬的教育资源,提升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另外,也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与通识课相结合,和思想课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效应。同时,在课程形式上也可以采取新的教学形式,比如说互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在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微博、qq、微信等社交软件、信息软件的积极作用,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发布微视频、课堂讲义、思想教育核心问题等内容,让学生在自己最熟悉的信息获取渠道中,收获到最新的思政教育内容。
2.2改进校园文化设计
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息息相关,想要落实全方位育人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从校园文化入手、提升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让传统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一切以提升大学生思政水平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将最重要的人文精神贯穿到校园文化设计当中,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贯彻笃志好学、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另外,可以通过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从全局出发、以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依托,重新设计和规划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思政教育文化活动。比如说可以在端午节的时候组织在校学生开展文化竞赛、传统文化宣讲、传统习俗活动等等,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产生理解,保证思政教育、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设计的结合效果。
2.3构建文化实践机制
高等院校的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理论教育和专业教育,对于社会发展了解甚少,这显然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而社会实践任务则是学生们了解社会的有效渠道,也是我们能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最佳方式。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高等院校需要着力于构建文化实践机制,让实践活动成为育人的有效措施。第一,要与政府部门达成一致,使之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地方文化部门取得沟通建立文化实践基地。允许学生到博物馆、名人故居等机构进行实践学习,让他们在亲自體验的过程中感悟传统文化。第二,要根据传统文化的核心,鼓励学生帮助他人、尊老敬老,安排學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中去,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困难家庭提供帮助,让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第三,要让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优秀文化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以优秀文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内核,鼓励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推动双创实践的落实。另外,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民族文化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优秀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开展文化调研,确保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稳步发展。
3.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整体进步有着十分可观的推动作用。为解决过去思政教育存在的教育资源缺失、文化实践不到位等问题,我们有必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推动学生的成长,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泽锋.传统诚信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科技风,2020(08):93.
[2]贾小飞,吴成钦.微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智库时代,2020(11):231-232.
[3]史晓明,李霞.新时代地方历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5):225-226.
作者简介:潘舒文(1997.04--),女,汉族,上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政治学与行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