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考

2020-07-10 00:35宋煜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7期
关键词:护理员居家养老

◎ 宋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这是对新形势下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多元化、多层次、多种类的需求的不断增长,养老服务人才不足以及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转变养老人才培养思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最终形成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机制,保障我国应对老龄化策略的稳步推进。

现实需求

1.养老服务市场亟需大量专业人才

一般认为,养老服务行业涉及三类人才,即专业型人才、战略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从功能上划分,包括养老护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养老管理人才。从服务场域上划分,包括居家护理人才、社区护理人才和机构护理人才。

我们通常说的“养老人才”往往是指专业护理人才,它既是养老服务人才中最基础的,也是最为缺乏的。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全国注册的养老机构为3.4万个,床位数429.2万张,社区养老床位数332.4万张,养老床位总数为761.6万张,据此按照3:1①比例配备养老护理员的话,则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将达到253.8万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19年5月8日例行发布会上透露,我国约有44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而根据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信息,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员约为30万人。因此,养老服务存在着老人照料需求巨大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会影响到老年人个体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更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现实状况来看,“让老年人回归家庭和社区”是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的普遍性做法,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其落脚点在家庭和社区。然而,这一层面的养老人才尤为缺乏。笔者针对这一情况,于2019年8-10月对北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一是在性别比例上,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护理员中以非本地人、年龄在40-50岁左右的女性群体居多,缺乏男性护理员导致一些重体力劳动难以应对。二是在职业经历上,许多养老护理员在从事该行业之前往往具有家政服务经验,在专业护理知识上具有一定的储备,能够快速经过培训进入工作角色,颇受养老机构认可。三是在心理建设上,护理员大多是因年龄过大转行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对职业的认同感比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在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工作中还存在少量的、40岁以上的家属参与的情况,其目的是想掌握一些老年护理的知识和技术,进而对照顾自己家中的老人有所帮助。

2.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我国为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多次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2019年8月,国家卫健委会同财政部、人社部等印发《关于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出台标准,从谁照顾、照顾谁、在哪照顾、谁出钱来照顾等方面进一步规范老年护理工作。同年9月,民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并为养老护理员培养工作设定了目标,即到2022年要培养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作为指导养老护理员培养培训、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规范养老护理职业行为的基本依据。

主要问题

1.在人才结构上,重视护理类人才的培养,对战略型和管理型人才培养涉及较少,对机构养老的支持仍然不足

2019年颁布和实施的文件中,养老人才特别是养老护理员的发展被重点关注。当前,各地将养老护理员培训作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重要内容,在资金上予以保障,并支持地方调整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同时,各地大多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场地、资金、培训和标准化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但调研中发现,在社区居家养老中,能够获得长效发展的绝大多数都离不开养老机构的支撑。换句话说,社区居家养老是否可行、是否获得认可,需要专业养老机构在人才、资金和运营上的鼎力相助。在这一过程中,机构对战略型管理人才的需要十分迫切,但这类人才的培养又往往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

2.在人才教育上,重视对年轻人的学历教育,以及现有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对实践类人才,特别是有丰富社会阅历和护理经验的群体关注较少

一方面,国家鼓励技工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家政服务、护理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指导技工院校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但在就业过程中这些人才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并未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而对于家庭照顾者而言,虽然其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善于和老人打交道并给予照顾,但在照料服务的专业性上却有不足,因此,供需矛盾明显。另一方面,现有的护理员队伍由于待遇较低,对职业发展缺乏信心,普遍抱有消极心态,影响职业教育效果。

3.在职业发展上,重视护理专业的职业化发展,对跨专业的、非专职类的人才发展缺乏关注

目前,我国正在着手指导各地人社部门扩大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会同民政部遴选社会培训评价组织,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畅通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通道,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挂钩机制,促进养老护理员的技能等级和收入水平同步提升。我国养老服务的提供还需要大量的跨专业人才,如产品研发、机构运营、市场营销、品牌推广、金融投资、规划设计、品质管理、财务管理、医疗卫生和信息服务等专业人才,他们对推动我国养老事业和老龄产业的发展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受到更多关注。

总体而言,以往政府将年轻人的进入作为养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强调老年护理与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但实际上,老年护理的社会偏见大、中高层人才断层和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是困扰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不相适应,需要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对策建议

一方面要从强调学历教育向重视家庭照顾者的培训转变,进一步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属地化发展,加强对养老领域管理类人才的支持,鼓励跨界创新,并为社区居家养老机构中的从业人员提供社会心理服务,使其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另一方面要做好现有教育培训机制与养老人才培养的接轨,加强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健全养老行业职业生涯研究与跟踪制度,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

1.委托专业机构为家庭照顾者进行养老护理培训

对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并具体承担照护工作的家庭照顾者,应由政府委托专业社会力量为其提供公益性的养老护理培训,积极探索培训机制。引导机构和社会组织满足培训对象的非共性培训需求,提升居家养老照护水平。

2.鼓励家庭照顾者积极参与机构养老服务活动

鼓励家庭照顾者在经过专业培训后,积极参与社区助老服务和日常工作,在强化机构与社区居民关系的基础上,参与社区养老驿站等机构的运营。鼓励养老机构招募具有经验的家庭照顾者,为其提供成为机构中高端人才的职业发展渠道。此外,可与他们按照专职或兼职形式签订劳动合同,在参与机构养老服务活动过程中与其约定一定酬劳,从而促进这一群体的有效就业。

3.加强对老年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 焰红烁烁 陈宝林/摄

通过职业生涯教育,让在校生主动利用职业生涯规划与自身的生存、发展建立联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深入社会,增进对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习动力。要重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主观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合理确立职业方向和求职目标。

4.建立健全养老行业职业生涯研究与跟踪制度

对人才的就业状况、就业行情展开跟踪、回访调查,根据所反馈的信息,对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课程体系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避免出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闭门造车”、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现象。

5.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优秀个人和群体的表彰和宣传

弘扬“孝文化”,着力提高社会对养老护理服务的了解与认可,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提升行业的社会美誉度,增强社会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认同感,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参与其中。

注释:

①养老机构中影响护理员数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机构入住情况、老年人失能情况以及机构养老护理员管理制度等,各地在实践中的做法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每一名护理员服务三至四名老人是相对科学且较为适宜的,特别是针对重症失能老人照护而言。

猜你喜欢
护理员居家养老
养老生活
居家的日子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居家信条
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
养老护理员生存现状与困境调研报告
云南省家政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