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琴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教育人才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点与核心。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健康思想人格的学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为一线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 道德与法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公民道德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道德与法治正是初中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课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道德与法治特色课程的构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已经演变成一门枯燥的理论课,不但教学时效性比较差,学生也缺乏学习兴趣,这极大地弱化了该学科的作用。而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更好地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时代特色,在全面提升教育效果的同时,开辟全新的教育路径。改革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道德与法治课相结合,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
其次,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中国的教育来说,立德树人是一项根本任务,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世界观。传统灌输式教育不利于提升教育效果,而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真正起到引导学生、鼓舞学生的作用,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转化成学生的实际行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效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1.润物无声,立德树人
情感学习、道德体验都是非常有效的道德学习模式,而传统授受式的单向价值观输出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新形势下,教师应合理优化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积极抓住情感教学这一主线,让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例如,孝敬长辈是“友善”的前提和基础,在学习《孝亲敬长》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引入全国道德模范陈春林的故事,以此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学生陈春林面对家庭变故,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她的事迹打动了每一个人。在学生了解了陈春林的事迹之后,教师可以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陈春林的哪些品质值得大家学习?这个故事体现了核心价值观的哪些要求以及哪些伟大的民族精神?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展开讨论,并选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学生纷纷展开热烈的讨论,踊跃进行发言,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总之,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动鲜活的案例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紧扣时政,提升素养
现阶段,榜样力量、名人效应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榜样看齐。古代有句名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榜样的存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超强的示范作用,进而起到鼓舞人、塑造人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迷茫和疑惑的时期,榜样的力量非常重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名人逸事、社会热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学习《积极奉献社会》这节课时,可以引入梁益建的感人事迹。梁益建是成都第三医院的骨科主任,他放弃了国外的悠闲生活,主动回到祖国,奉献社会,做了三千多例驼背手术,挽救了众多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与家庭。梁益建总是设身处地地为每位患者着想,想方设法地为患者减轻负担,还为贫困患者募捐。正如课本中所讲:看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看他得到了什么,而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一个人只有积极地奉献社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与尊重,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与单调枯燥的说教相比,这类活生生的案例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正确价值理念。
3.贴近生活,以事明理
陶行知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入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用真实案例来佐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的价值理念和观点,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感悟和认知,从而深化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合理利用网络》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真实案例:王某某与张某某因琐事交恶多年,双方屡次发生争执,张某某为报复王某某而注册了一个社交平台账号,并在上面发文辱骂王某某。王某某发现后报案,并要求张某某赔偿自己的精神损失费。最后,张某某被行政拘留三天,并赔偿张某某一万元精神损失费。初中生都有自己的社交圈、社交账号,但他们大多没有意识到网络语言攻击的严重后果。通过真实的案例指导,使学生明白合理利用网络的重要性。通过真实的案例教育,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友善与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4.注重践行,知行统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是教师进行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激发学生勇于实践的热情。例如,《遵守公共规则》这节课中的一些内容正是当前大力提倡的“和谐”“文明”等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这节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和谐、文明的新时代公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现当前社会中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医院中趁乱插队、闯红灯、随地吐痰、破坏花草树木……将这些问题摆到大屏幕上,学生才真正认识到这些行为的恶劣性质,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此时,教师应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们将秩序与规则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公民。另外,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应局限在课本中,还需要拓展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方式,进一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在学习雷锋日,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大清扫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敬业意识和奉献意识;在国家公祭日,可以开展“缅怀先烈”的演讲活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爱国”的含义,接受精神和思想的双重洗礼;可以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之中,如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父母”的校园亲子活动,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学会尊重、担当和感恩。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旗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不断改革教学的方法和理念,在丰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同时,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去启迪和感染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思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新课程·下旬,2018(7):156.
[2]陶晶.人教版与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3]徐芳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整合案例教学的实践尝试[J].教育现代化,2018(11):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