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环境下对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的思考

2020-07-09 19:17陈彦红
中国商论 2020年12期

陈彦红

摘 要:近年来我国GDP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因供给侧改革、金融去杠杆、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影响,民营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资本市场巨幅波动,银行面对的信贷环境空前复杂,本文从新宏观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的角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敬畏市场  敬畏法规  尊重逻辑和常识  提高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6(b)--02

近年来,我国GDP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因供给侧改革、金融去杠杆、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影响,宏观环境空前的复杂多变。

首先,民企成本压力逐步显现,盈利持续下降。2016年债券融资环境整体较宽松,债券市场高速扩容,2017年9月后融资环境收紧,同时债券市场进入集中偿付期,2018年债务压力较大的企业面临兑付风险。

其次,市场巨幅波动史无前例,股票质押融资平仓风险凸显。金融“去杠杆”引发2015年、2016年股灾、政府救市。2018年受国内经济下行、民企债券违约潮、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A股创“股灾”以来历史新低,民营企业再度爆发大面积股票质押平仓风险,甚至更有部分上市公司为掩盖业绩下滑铤而走险,财务造假,引发资本市场巨震,众多金融机构深陷其中。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和监管环境,银行信贷人员应如何应对?

1 宏观环境对银行信贷从业人员的新挑战

宏观环境(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经济周期、行业/技术生命周期)往往是决定信贷投入是否安全的先决条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及金融市场的开放,中国产业链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程度的加深,中国的经济受全球经济及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金融创新、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既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动能,也催生了新的风险并互相传导,特别是2015年以来宏观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巨大变化对企业的影响空前,因此银行信贷从业人员对风险的研究和防控不能仅停留在企业和行业,除了须保持对宏观环境的高度关注之外,还须加强对国内外资本市场风险的研究,这对信贷从业人员的信贷能力要求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

正如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所言,“敬畏市场、尊重规律、敬畏法制、敬畏专业、敬畏风险”,银行信贷从业人员须坚持风险底线思维,在风险面前守土有责。

2 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应寻求更稳健的信贷策略

复杂的宏观环境,需要强化前瞻性的预判及更稳健的授信策略。对商业模式复杂、贷后监管难度高、融资体量巨大、金融服务区域及层级跨度大的企业,须加强对非财务因素特别是宏观环境的分析,增强风险研究预警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并审慎评估地方区域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银行经营基层经办行的信贷能力、银行管理部门的技术支持及协同管理能力,严控单一客户信贷集中度。对过度依靠资本市场融资的高杠杆企业,须审慎评估资本市场融资和监管政策风险、企业自我造血能力的健康可持续性,严控与资本市场深度捆绑的类信贷业务规模。

3 不迷信上市公司的光环,不“慕名”授信

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状况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戴着“有色眼镜”全方位审视“知名”企业。不能为了市场份额“慕名授信”,也不能因短期收益而忽视风险。

对股东背景、运营模式及投融资活动复杂,信息透明度低的知名“优质”企业,应审慎介入,并严格控制贷款集中度。这类企业虽可以提供较多业务机会,但由于真实的经营及融资情况难以有效核实,风险状况难以评估,对风控能力要求越高,应保持客观、清醒,必须在了解客户、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审慎介入,并严格控制贷款集中度,避免单一业务或客户信贷份额占比过大;对合作银行超过8家的企业,应审慎开展业务合作,尽量采取联合贷款或银团方式办理业务。

对于存量授信企业,应不断完善跟踪监测分析模板,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变化、宏观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和行业趋势变化及时复盘,避免熟视无睹。对于高度依赖资本市场融资的高杠杆企业,应督促企业降杠杆、增强流动性,而非“垒大户”盲目增加授信。即使抵质押物足值,都必须穿透核实资金用途,评估第一还款来源的充分性和可控性、抵质押品的流动性及处置的可操作性。

合理设置授信方案,进退有据。通过融资产品的配置、持续条件的预警信息触发机制,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变化、宏观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和行业趋势变化及时复盘,避免熟视无睹,减少主观因素影响力,力求进退有据。对于风险迹象显现、质疑不能有效核实的企业,更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勇气和智慧,摒弃侥幸心理,遵从审慎从严原则,尽职履责,果断压缩退出。

没有经营现金流的还款来源就是无源之水。关注经营现金流在营业收入的占比,无论抵质押物多足值,都必须核实贷款资金的用途,评估经营现金流的充分性和可控性,制定对第一还款来源的控制措施,并审慎评估抵质押品的流动性及变现处置的可操作性。对于授信金额较大或融资规模偏大、结构复杂的集团企业,应尽可能要求抵质押担保。

4 有限使用外部信息,尊重逻辑和常识,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技能

财务报表是分析判断企业偿债能力的基础,包括审计报告在内的外部机构评价是重要参考依据,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对第三方权威专业机构信息也应有限使用、不绝对依靠、过于依赖。信贷人员须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提高对财务报表及行业分析能力的同时,须提高对财务信息真实性的甄别能力,重点核实财务报表内部数据勾稽关系、财务信息与企业商业模式及行业特征的匹配性。

鉴于财务数据存在滞后性且存在粉饰甚至造假的可能,而大型企业对资本市场融资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对于经营及投融资模式复杂、融资银行众多、杠杆率高、信息透明度低的集团企业,尤其应关注逻辑与常识,结合非财务因素独立分析判断。对明显存在逻辑不符或无法提供合理解释、信息透明度低、尽职调查难度大的企业,应“疑罪從有”,不能轻易下“重注”。同时,还应高度关注资本市场风险对高杠杆企业的传导,关注金融机构融资策略的变化,增强风险研究预警的前瞻性。

5 充分认识股票质押融资的风险

(1)融资质押的股票价值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高度相关,企业经营不善则股票价值下跌,股票质押融资与信用贷款无异,企业健康的自我造血机能、良好的经营业绩才是还款来源的保障。

(2)上市公司股价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市场监管、政治经济因素甚至流通股股东数量高度相关。如资本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即使优质的上市公司股价也可能出现急速暴跌。过度依赖资本市场融资、股票质押比例高的企业,会被动过度承担资本市场风险,一旦资本市场融资政策收紧或股价持续急速暴跌,企业再融资渠道和空间受限,股票质押融资爆仓风险和上市公司其他融资行为容易交叉感染,由流动性危机引发信用危机。

(3)大股东股票质押融资的还款来源通常与上市公司高度重合,但融资用途信息不透明、监管缺失,大股东的风险可能会传导到上市公司,因此大股东股票质押融资风险须评估上市公司对集团债务的偿债能力。

(4)股票质押理论上可通过出售、转让进行变现,银行虽然有“盯市”团队,但也没有专门的操作系统,难以及时处置股票变现。在资本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跌停板限制、减持限制等制度使股票减持难度更大。

6 警惕“全产业链”模式下企业的系统性风险

“全产业链”模式對企业资金实力要求极高。“全产业链”模式涉及的细分行业较多,对上下游各环节都实现控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可能承担更多的周期风险,对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提出极高的要求,一旦某个环节出现财务危机,由于上下游彼此关联,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风险会迅速放大并传导到各个业务板块。实施“全产业链”的企业业务跨度非常大,集团既要整合各业务板块、实施统一化的管理和有效协同,又要兼顾不同业务之间的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专业化的管理手段,这对集团企业管理团队运营水平、执行能力及风险管控能力同样要求极高。在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匹配的情况下,“全产业链”通常演变为“多元化”的盲目扩张,当外部环境骤变的情况下,极易引发集团的系统性风险。

7 高度关注上市公司的舆情风险

互联网时代,传媒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舆情的发酵与传播速度难以想象,对股市、汇率、上市公司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违规信息披露也一直是证监会等部门严厉打击的违法违规行为。

舆情管理是公司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特别是上市公司,负面舆情不啻天雷滚滚。当年的“宝能大战”,作为以管理著称的上市公司,万科管理层的媒体经验极为专业,先后利用公告、公司官网、讲座和微信等多种渠道与外界保持积极互动,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舆论对重要问题的了解和知情权,这种开放的态度为万科赢得了众多的支持者。康美药业对于长期以来的负面报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选择是直接忽略、不回应,甚至辩称2018年年报“会计差错”不是“会计造假”。当互联网时代公众知情权和信用意识日渐崛起,这种对公众知情权长期的漠视、对诚信的公然侵犯,让康美药业的信用加速崩塌。

因此,对于企业的舆情跟踪,银行信贷人员须保持持续的关注,不能听信企业的一面之词,而应多方面、多角度印证,尊重尝试和逻辑,防患于未然。

8 完善风险监管体系,穿透最终偿债主体,回归第一还款来源

对于融资主体为授信客户的大股东、实控人关联企业,而核心还款来源为授信客户,且最终可能由银行承担信用风险的类信贷业务(包括股票质押融资、股权收益权理财业务、交易金融等),均应纳入统一的风险监管体系范畴,并须穿透分析授信客户对上述全部债务的偿债能力,评估第一还款来源的充分性与可控性,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范不同融资主体的重复融资与风险传导,规避集团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程刚,王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措施对央行金融风险监测的启示[J].金融科技时代,2019(12).

张建萍.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J].金融经济,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