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岑琛
摘要:《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的语言词汇丰富、音调和谐,《诗经》的创作手法形象生动,《诗经》的故事真实感人,它引领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一代“风”范,提供了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源头。而位列《诗经》首位的《关雎》,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那么,这样一篇享有孔子独家点评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经典中的经典”究竟是为谁而作,为何而歌呢?本文的写作就是要探求其中的奥秘。
关键词:后妃之德; 生殖崇拜 ;男女爱情 ;君臣往来
《诗经》共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最初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方才成为《诗经》。本文要论述的《关雎》是“国风”的首篇,“风”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又称“国风”,分成15部分,收诗160篇。根据历代学者考证其创作地点大致为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的大部分中原地区,地域十分辽阔。这些远古时代留下来的诗篇,千姿百态,内容非常丰富,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两千五百多年前那段历史时期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疑惑,这些流传前后五百多年又产生在如此广大的土地上的诗歌,是怎样被收集整理起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历来各家是各抒己见、各执一是的,在此,我只举采诗说作为写作本文的佐证。据说“采诗”是上古时代的一种制度,到周代还有采诗官,他们被称为“行人”或“軒车使者”,专门负责到民间采集民歌歌谣,然后上报朝廷,目的是便于朝廷了解民情,以便查看朝政的得失。《诗经》的语言词汇丰富、音调和谐,《诗经》的创作手法形象生动,《诗经》的故事真实感人,它引领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一代“风”范,提供了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源头。而位列《诗经》首位的《关雎》,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那么,这样一篇享有孔子独家点评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经典中的经典”究竟是为谁而作,为何而歌呢?
所谓“诗无达诂”、“诗无通诂”,《关雎》自《诗经》成书以来便被赋予了多种理解和注释:“汉代毛亨在小序中说《关雎》是“后妃之德也”,认为君子是周文王,淑女指的是太姒,“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圣主配贤妃乃是天下楷模,歌颂文王和太姒的美好婚姻;“三家诗”一致认为《关雎》是一篇刺诗,用来劝讽和提醒周康王不要贪图女色而应当勤于政事的;”[1]“婚姻说”认为《关雎》用的是第三人称视角,描写的是周代礼法下的夫妻之情;“恋爱说”认为这是一首质朴纯真的民间情歌;有人认为是写君主对人才的渴求,有人认为是底层人士进入上层的自荐书,有人说写的是择妻之道,还有人说写的是生殖崇拜,君子淑女的结合不是出于所谓爱情,而是生殖繁衍的本能,各家见解不一,各执一词。
大致了解过各家对于《关雎》的说法之后,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本是一首表达君子对淑女的欣赏与追求的情歌。“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郑樵的《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2]我们把把二人的说法和观点结合起来,不难得出“风”的爱情主题,虽然朱熹先生对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 我们按照郑玄的方法将《关雎》分为5章,第一章写雎鸠在河州上和鸣,对于雎鸠的物种确认历来也说法不一,据骆玉明先生编撰的《诗经》,雎鸠就是鱼鹰,雄鸟和雌鸟在配对后常常比翼双飞,鸣声不断,与后世鸳鸯的意象相类似。首句写雎鸠和鸣来起兴,仔细探究兴字,有发端的意思,也称起兴,多用在开头的部分。“逑”字是本诗的眼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是全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2]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以说是真挚之极,爱之浓烈又恪守礼法体现了君子理智的爱意。第四、五章写君子为追求淑女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艺的方式,这也侧面表明淑女对君子也有意,此时应当是追求成功了。之前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却终迎来后两章的柳暗花明,所谓“哀而不伤”。总之,通篇是写一个青年追求淑女的过程,情感由焦虑到欢喜。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3],多数“诗”是源于民间的歌唱,有感情方能有所歌有所唱,在荇菜飘摇、雎鸠和鸣的好天气里,君子对淑女的感情随水波逐渐激荡,化而为歌,流传而去直到今天。在我看来,《关雎》是“思无邪”的典范,它所歌唱的感情是克制的,行为是合乎礼法的,思念又是极为纯洁真挚的。它的出现的初衷就是为这样一份简单质朴的情感,后来的注解,无论是“后妃之德”还是“讽刺诗”抑或是“求官诗”都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目的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想法,从而使得《关雎》的内涵和主题得以丰富和扩展,即便如此,我还是更愿意看到它朴素天然的本真,不要风雅的附庸,更不要政治的教化,使人提起《关雎》首先想到的,是它浓浓的来自远古的气息,和它优美的语言、自然协调的音律。
注释:
[1]“汉代毛亨在小序中说《关雎》是“后妃之德也”,认为君子是周文王,淑女指的是太姒,“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圣主配贤妃乃是天下楷模,歌颂文王和太姒的美好婚姻;“三家诗”一致认为《关雎》是一篇刺诗,用来劝讽和提醒周康王不要贪图女色而应当勤于政事的;”摘自《诗经》,三秦出版社,2017年版
[2]“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摘自《诗集传》、《通志·乐略·正声序论》
[3]“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选自班固《汉书·食货志》
参考文献:
[1]王秀梅:《诗经》,中华书局 ,2016年版。
[2]骆玉明:《诗经》,三秦出版社, 2017年版。